白眶絨鴨

白眶絨鴨

白眶絨鴨(學名:Spectacled Eider)是屬於鴨科的一種很具特色的水鴨。雄鴨眼睛周圍有黑眼眶,雌鴨為棕色。跗鱗盾片狀;雄體氣管有不對稱的膨大部;兩者鳴聲不同,通常羽衣及行為亦異;配偶關係及家庭生活維持時間短;一年換羽2次;雄體常換“蝕羽”及鮮艷的婚羽各1次;幼雛的絨羽有明顯花紋;雌體有“逗引”表演。體圓羽毛豐滿,以適應北極的嚴寒。雜食性,以水生動物:魚、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也吃植物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眶絨鴨
  • 拉丁學名:Somateria fischeri
  • 別稱:艾德眼鏡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雁形目
  • 鴨科
  • 絨鴨屬
  • :白眶絨鴨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Brandt, 1847
  • 英文名稱:Spectacled Eider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白眶絨鴨雄鴨身長255-267毫米,雌鴨身長240-250毫米。體重約1.6千克。兩性異形。與其他絨鴨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面部羽毛分成色彩鮮明的幾何圖形,鼻孔延伸到鳥喙處有棕色大塊斑紋,雄性鴨喙藍灰色,雌性鴨喙亮橙色。都具有鮮黃色的腳。雄鴨有一黑色的胸部和淡綠色頭部。最傑出的眼睛周圍,由黑色的羽毛包圍眼鏡,外觀有白色斑塊。雌鴨比較單調,體羽基本是黑色和褐棕色條紋,圓眼睛周圍也有斑紋,但是為淺棕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聯邦、美國。旅鳥:挪威。
白眶絨鴨分布圖白眶絨鴨分布圖

生活習性

白眶絨鴨像其他絨鴨一樣,該種原產於極北地區。繁殖於結凍的海岸,一年四季,白眶絨鴨均以無脊椎動物,如軟體動物,蠕蟲,甲殼動物等為食。它從海底獲取大部分食物,所以喜歡在大陸邊緣的淺水區游來游去。
雄鴨喜歡發出鴿子般的咕咕聲或kor-er-korkorr-kor聲,有時發出呻吟聲。雌性發出鵝鴨般的聲音。冬天則沉默不叫。

繁殖方式

每年晚夏季節,北極地區的島嶼四周被水環繞著,此時,白眶絨鴨便開始在島嶼上築巢繁殖,巢通常建於浮木或一叢海草下面,用以避風。雌鴨用大量枝、葉、青草、海藻等築巢底,將絨毛排列在巢中作內襯。巢穴選在岩石或草木隱蔽的地方。白天在潮汐下覓食,潛水10-18米深度,使用翅膀在水下划水,用翅膀直線飛出水面。能嚼碎貝殼的硬殼及其砂囊。雌絨鴨每窩產蛋5-9枚(平均5個),蛋殼的顏色有淺橄欖油色、帶褐色橄欖油色和灰橄欖油色等,卵長7.6厘米。一夫一妻制,由雌鴨孵育21-28天。這期間,雌絨鴨極少離開自己的巢區,一心一意撲在繁殖後代上。孵化後幼雛由雌鴨帶領,一起來到海邊,一邊嬉戲,一邊不停地潛入水中撈取食物。在通常情況下,幾個家庭的小絨鴨會聯合起來,過著集體生活,就像是幼稚園似的。56天后開始能飛行,到九月份,它們便能展翅飛翔,於是開始西行,遷入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海灣去越冬。
白眶絨鴨卵白眶絨鴨卵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白眶絨鴨白眶絨鴨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