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派

白洋淀派

白洋淀派:又稱“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代表作品孫犁的《荷花澱》 。該派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基本介紹

派流概述,時代背景,流派風格,代表人物,孫犁,劉紹棠,從維熙,

派流概述

50年代,京、津、保地區有一大批青年作者積極主動地學習孫犁的風格,效仿孫犁的路子寫小說,即通過描寫兒女情、家務事反映時代的變化。學習成績突出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形成了一個很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後來,人們把這個作家群體稱之為“荷花澱派”,也稱“白洋淀派”,孫犁自然被這一流派的作家視為領袖。
《荷花澱》《荷花澱》
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荷花澱》以白洋淀明媚如畫的風當作背景,具有樸素、明麗、清新、柔美的風格。洋溢著詩情,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著力追求詩情畫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華北的泥土和水鄉的清新氣息。後來,逐漸發生了變化,從維熙開始就寫出了不少慨慷悲壯的作品,與“荷花澱”派的風格不同。

時代背景

《荷花澱》,選材新穎,沒有集中、細緻地寫水生等七個青年參軍和第一次參加戰鬥的情景,而是著重寫水生嫂等迅速成長的過程。
鄉土小說鄉土小說
水生嫂等具有勤勞、勇敢、質樸的品質,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婦女的特點。她們守著自己的家庭,憧憬著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離開。當大敵當前,國難當前頭時卻能把對丈夫的愛和對祖國的愛統一起來,積極支持丈夫參軍,參加抗日戰爭。在經歷了荷花澱的伏擊戰之後,她們受到了教育、鼓舞,她們認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婦女也能做到。當水生說她們是“一群落後分子”時,她們更不甘示弱,商量著回去成立隊伍,參加戰鬥。這種抗擊敵人的侵略,保衛祖國、保衛家園的熱望所激發的向上的要求,在鬥爭中對自己力量的堅信和具有的雄心壯志,是她們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的思想基礎,展示了她們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現出她們高尚的情操,同時揭示她們迅速成長的根本原因。
結尾,形象說明她們熱望參加戰鬥的願望得到了實現,充分顯示了勞動婦女的戰鬥力量和作用使她們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發展和結尾,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主題:表明了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地迅速發展壯大,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戰爭的勝利前景,使作品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
作品肯定了人民戰爭,熱情歌頌了根據地人民英勇、樂觀的革命精神,展示著一種特定的“人情美”。藝術表現上別開生面、詩意盎然,達到了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孫犁小說的鮮明特色,開創了抗日文學“詩意小說”的新境界。受《荷花澱》創作風格的影響,文壇曾產生新中國第一個文學派流——白洋淀派(荷花澱派)。
由此看出,《荷花澱》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不只描繪出了一副副美麗的風景畫,而是通過寫景來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徵。《荷花澱》就是這樣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說,有人評價它是“詩中的小說,小說中的詩”。語言富有特色:樸素、清新、柔美,像藍天上的明月,如山澗里的清泉。所以,閱讀《荷花澱》之後,感覺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鎮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聽了一首輕音樂。

流派風格

鄉土小說賞讀孫犁的小說,首先可以感覺到,以革命現實主義為根基,糅進浪漫主義情調,是孫犁藝術風格最主要的特點。第二,孫犁的作品噴放著濃郁的泥土的芳香,激盪著作者對故鄉的愛。孫犁的小說對美有一種特殊的追求,他著力描寫、讚揚故鄉的風光美和人情美。孫犁的小說是風格獨具的美小說。第三,孫犁特別擅長描寫農村的青年女性,不僅有一種描寫她們的美麗容貌的特殊素養,而且更具有深入她們豐富、複雜的感情世界,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反映時代風雲變幻的過硬本領。
孫犁孫犁
孫犁及其影響下的“白洋淀派”作家,雖然相互間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但在鄉土小說的風格特徵上也有不少共同點,簡要歸納起來,至少有這樣幾點:
其一,詩意地描繪河北鄉村生活,在風景畫、風俗畫和風情畫的彩筆精繪中,染出濃郁的河北“地方色彩”與“異域情調”。
其二,在即時性的政治意識形態話語中,灌注和張揚具有恆久魅力的人性與人情。而其內在精神蘊涵,既有傳統美德的承傳,又有現代意義上的人道主義精神。這使得“白洋淀派”鄉土小說在單純明快中,顯露出思想蘊涵的複雜性,在和諧中隱含著不和諧的內在裂隙與衝突。
其三,崇尚女性美,擅長青年女性的塑造。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其文化人格,既有傳統的良善,也有特定的時代色彩。女性形象的外在容貌與內在的複雜情感,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是作者理想的寄寓者或象徵。
其四,以現實主義張目,但藝術的質地卻是浪漫主義的,具有親切可人的浪漫氣息。
其五,上承廢名、沈從文的鄉土抒情小說傳統,擅以詩為小說,以散文為小說,在詩化、散文化的小說中,創造清新明麗的意境,形成“白洋淀”派獨特的優美、婉約的藝術風格。
這樣的審美形態在其流派活躍的年代,始終處在主流話語的邊緣;而在其流派沉寂的年代,卻又獲得了恆久的藝術魅力與影響。

代表人物

孫犁

孫犁(1913-- 2002)、趙樹理周立波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孫犁原名孫樹勛。1944年在延安發表小說《荷花澱》等作品,受到廣泛讚揚,毛澤東曾稱讚他是一位有風格的作家。作品很多,主要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三集) 、小說與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新時期以來,有以散文為主的文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雜錄》、《尺澤集》、 《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冊《孫犁文集》出版。
孫犁孫犁
孫犁的小說皆為詩化小說。《荷花澱》是孫犁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在《荷花澱》、《蘆花盪》、《光榮》等小說中,作者著力追求的是詩一般的意境。他不是正面地描寫刀光劍影,而是採取武戲文唱的技藝,以白洋淀明媚如畫的風光作背景,用飄飛的蘆花,潔白如雲如雪的葦,粉紅色的荷花箭,荷花葉的清幽香氣,襯托出女主人公對正在進行浴血戰鬥的丈夫的一往深情,點染她們新生活的歡樂和昂揚樂觀的戰鬥精神。作者的文筆婉約而流暢,感情的抒發和人物感情的敘寫,都同景物與人物的描繪自然地融合,篇篇作品都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抒情詩的韻致。這就是孫犁小說清新、雅麗的獨特風格。
【白洋淀派】是中國現代小說流派之一,又稱“荷花澱派”。孫犁(1913-- 2002)為代表人物。
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描寫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民眾進行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但也不是從再現火光硝煙入手,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的側面反映時代的風貌。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多種人物在戰爭中心理變化的軌跡。一句話,在長篇小說創作中採用的也是武戲文唱的絕技。《鐵木前傳》寫的事與農業合作化運動有密切關係,但它也不觸及運動本身的進程,而是更著重於寫人的命運,人的心靈,讓讀者從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的發展中,把握時代前進的步伐。
孫犁的作品對青年作家和作者很有影響。後來,人們把這個作家群體稱之為“荷花澱濃”,也稱“白洋淀派”,孫犁自然被這一流派的作家視為領袖。
白洋淀紀事白洋淀紀事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 (1958),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劉紹棠

(1936-1997)男,漢族,著名作家。河北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儒林村)人。1936年2月29日出生。1948年參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歲讀中學時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到河北文聯工作半年,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深受孫犁作品薰染。翌年發表成名作、短篇小說《青枝綠葉》,並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6年20歲時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文壇的“神童作家”。1957年發表小說《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論文,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1997年3月11日病逝。終年61歲。
劉紹棠劉紹棠
他創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中秋節》、《蛾眉》等短篇小說集,《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說,《春草》、《地火》、 《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等長篇小說,《我與鄉土文學》,《我的創作生涯》等散文短論集,以及《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現已出版5卷。
《敬柳亭說書》獲首屆中國大眾文學獎。長篇小說《京門臉子》獲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他的《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二等獎,《蛾眉》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秀小說獎。中、短篇小說多種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國、孟加拉、阿爾巴尼亞文出版。
劉紹棠四十餘年的文學生涯,歷經坎坷,矢志不渝,是當代鄉土文學的舉旗人,作為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而在中國文壇上享有盛譽。他的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鄉土題材的創作思想,受到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土色彩濃郁。他創作的洋洋600萬字的鄉土文學作品,不少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

從維熙

從維熙,1933年出生於河北玉田縣城北代官屯。年輕時曾任教師,後任北京日報記者、編輯。18歲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出版小說散文集《七月雨》。1956年至1957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長篇小說《南河春曉》。1957年反右期間,因其直言被打成右派分子,歷經生活磨難,長達二十年。1979年重返北京文壇。
從維熙從維熙
中篇小說《大牆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風淚眼》獲全國一、二、四屆中篇小說獎;電影《第十個彈孔》獲文化部全國第一屆優秀電影獎。之後,作者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北國草》、《斷橋》、《酒魂西行》、《逃犯》、《裸雪》、《龜碑》,以及中篇小說集《驛路折花》、《雪落黃河靜無聲》、《祭紅》、《牽駱駝的人》、《鼻子備忘錄》;同時作者以火山噴發之勢,發表了大量的散文、隨筆、文學短論等作品。1995年《從維熙八卷文集》問世,2000年作者回眸右派勞改生活的長篇紀實文學《走向混沌》三部曲出版,引起社會強烈反響。195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曾任國小教師,報社記者。1956年開始專業創作。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到勞改農場、礦山做工。1978年重返文壇。曾任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1950年發表處女作《戰場上》。195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說集《七月雨》。1978年恢復創作活動後發表和出版的重要作品有《大牆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北國草》、《風淚眼》、《白雲飄落天幕》、《走向混沌》等中、短篇小說和散文。
白洋淀派白洋淀派
其作品注重描寫當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歷史曲折,展示“左”的錯誤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情節起伏動人,多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中篇小說《大牆下的紅玉蘭》、 《遠去的白帆》、《風淚眼》曾獲中國第一、二、四屆優秀中篇小說獎,《雪落黃河靜無聲》和《風淚眼》分別獲《中篇小說選刊》第一、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和榮譽獎。《逃反》由《風淚眼》,《陰陽界》和《石草兒》三部分組成。又名《亡命天涯》,小說描寫知識分子右派逃犯索泓一浪跡天涯的生活。勞改農場、喧囂城市、煤窯洞裡、荒村野廟……索泓一一次次被緝拿又一次次逃亡、流浪。從六十年代初到“文革”之中在險象環生的境遇里,他又先後結了劉翠翠、蔡桂鳳、石草兒三位性格、遭遇迥異的女性。種種交歡,遣倦中孕育著無限悲情,世態炎涼,促成了他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處事哲學。他時而心靈聖潔,時而人鬼難分,他像一隻勇敢頑強的不死鳥,在社會的最底層搏擊人生。以豐碩的創作成就被編入《世界名人錄》和《國際名人傳》。
小說以其深沉雄健的筆觸,描繪出中國廣闊的生活畫卷,展現了種種靈魂與肉體扭曲的圖景,悲情中蘊藏著多彩的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