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

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

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日語:しらねがたごえいかん,英語:Shirane class helicopter destroyer)是日本海上自衛隊(JMSDF)隸下的艦隊領導直升機驅逐艦,日本將其稱之為“護衛艦”,根據英文原名“Helicopter Destroyer”而簡稱為“DDH”。

本級艦可以視作其前級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的改良版,中間有大型的直升機庫可以容納三架直升機和整備設施,比榛名級還要成功,也是第一艘搭載3D掃描雷達的日本軍艦。

首艦白根號於2015年(平成27年)3月25日退出海上自衛隊編制,2015年3月25日上午9時,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出雲號(DDH-183)在海洋聯合公司橫濱磯子工廠交付,成為第一護衛群的新旗艦;原第一護衛群旗艦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日向號(DDH-181)轉調舞鶴作為第三護衛群旗艦接替白根號。

基本介紹

發展沿革,設計特點,基本設計,作戰系統,船電系統,艦載武裝,服役替換,基本數據,服役事故,白根號大火,鞍馬號撞船,本級各艦,

發展沿革

70年代,日本海自獲得了兩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使其海軍的立體反潛能力有了飛躍的成長。在1970年,日本防衛省長官中曾根康弘(後來出任首相)提出了“航路帶”的構想,從日本本土南端到北緯20度的釣魚島沖之鳥島南鳥島的海域範圍內,畫出東、西兩條海上航路,這就是日後日本“防衛海上生命線”構想的起源。為了守護這個面積廣達78萬平方公里的“航路帶”,日本防衛省遂在第四期防衛力整建計畫(1972~1976年)提出了領導直升機驅逐艦(Leader Destoryer Helicopter Carrier,DLH)的方案,建造兩艘排水量8700噸、可搭載六架直升機(其中四架處於備便狀態)的艦艇,並配備韃靼人防空飛彈燃氣渦輪機等先進裝備,可作為艦隊反潛於防空中樞,與義大利的維特里歐·文內托號(MM Vittorio Veneto)類似。
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線圖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線圖
DDH-143 白根號DDH-143 白根號
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
美國海軍在1970年前後也針對專用搭載直升機的小型母艦進行研究(這個研究就是美國海軍內部在1972年1月推出的“制海艦”(SCS)的前身),欲隨時保有一架直升機在海域上空值勤,整個反潛直升機隊規模至少要有六架,這意味著一艘搭載六架直升機的DLH只有隨時保持一架直升機在空值勤的能力,遠不及原先構想的四架,根本難以有效捍衛面積廣大的“航路帶”。正因為不切實際,DLH計畫首先縮減為只造一艘,隨後又因為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日本國家經費緊縮,昂貴且風險較高的DLH遂遭到全盤放棄。取消DLH後,日本海自退而求其次,建造兩艘改良自榛名級的直升機驅逐艦,這就是白根級,於1980年代初期服役。相較於兩艘榛名級都採用以往著名的日本海軍戰鬥艦艦名,兩艘白根級(白根、鞍馬)採用的雖然也是山名,但都沒有類似的淵源。
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設計特點

基本設計

白根級的基本設計延續自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艦體、裝備的布局差不多,都擁有位於艦體中央的集中式大型上層結構以及能操作三架大型反潛直升機的機庫、艦尾甲板,裝備的配置也與榛名級十分類似,動力系統則完全相同。不過白根級的艦體比榛名級長6m, 滿載排水量增加到7000噸;艦體延長主要是因為白根級增加更多電子設備以及近程防空系統,包含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的發射器、射控指揮儀以及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等,這些裝備主要部署在艦體中段,而這個部位也是白根級與榛名級設計差異較大的地方。兩者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在於榛名級採用單一的大型煙囪,白根級則擁有兩個。
白根級艦首白根級艦首
白根級驅逐艦艦首、艦尾對比白根級驅逐艦艦首、艦尾對比
此外, 由於需要空間容納更多指管通情設施,白根級的艦橋較榛名級高了一級,上層結構有四層甲板(榛名級為三層)。

作戰系統

雖然基本設計與直升機操作能力與榛名級相差不大,但拜科技進步之賜,白根級能使用更先進的裝備,特別是對於榛名級的弱點──自動化程度以及資料傳輸/處理能力進行了大幅度的提升。事實上,白根級堪稱日本海自第一種擁有完整現代化指管通情與作戰系統的艦艇。白根級完工時便擁有OYQ-3艦載戰鬥系統(又名TDS-2-2),被稱為戰術資料處理系統(TPDS),系以太刀風級的OYQ-1B/2B戰鬥系統為基礎發展而來,主要變更是增加反潛指揮的功能。
白根級艦橋白根級艦橋
OYQ-3的核心為兩具CP-642B(USQ-20)主電腦,此外還有九具負責協助執行武器管制(例如反潛直升機)的UYK-20中型電腦,並採用UYA-4單色顯控台,整合了能即時交換數位情資的Link-11/14數據鏈系統。在1977至1979年,海上自衛隊陸續以較新的HSS-2B改良海王型反潛直升機(相當於美軍SH-3H)取代早期的HSS-2A(相當於美軍SH-3A)後,白根級也追加了反潛直升機數據鏈,HSS-2B的HSA-117戰術資料顯示系統可透過機上的AKT-22J音響信號傳送系統,將聲納浮標信號傳回艦上,再由艦上的OQA-201A信號處理器(美國SQR-17的日本版)進行處理。
次艦鞍馬號DDH-144次艦鞍馬號DDH-144

船電系統

白根級的電子系統較榛名級更加先進,例如以OPS-12三維對空搜尋雷達取代榛名級的OPS-11 2D對空雷達;此外,白根級一開始就裝備日本國產的OPS- 28平面搜尋雷達、NOPN-11導航雷達、 OLR-9B 電子反制(ECM)裝置、NOLQ-1 電子截收(ESM)裝置。與榛名級相同,白根號與鞍馬號也擔負著艦隊指揮的重任,兩艦分別是日本海自第一、第二護衛群的旗艦。白根級的聲納系統也比榛名級先進,包含國產OQS-101低頻率聲納、SQR-18A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SQS-35可變深度聲納(VDS) 、與反潛直升機聯繫的OQA- 201聲納浮標信號處理器和SFC-6水下射控系統。
白根級鞍馬號於佐世保白根級鞍馬號於佐世保
白根級是日本海軍第一種在完工之初就擁有Link-11數據鏈系統、海麻雀防空飛彈與MK-15密集陣的艦艇,榛名級則是到FRAM改良時才追加上述裝備以及自動化的艦載戰鬥系統。白根級的WM-25整合一具組合式搜尋/追蹤天線組(CAS)與兩具721A火控雷達(日本版STIR),CAS天線的雷達罩安裝於後桅桿頂部,而兩具721A火控雷達則以階梯方式縱列於艦橋頂部。1987至1989年,白根級進行了FRAM改良計畫,OYQ-3系統中的UYK-20電腦以及UYA-4顯控台分別被新型UYK-44電腦以及UYQ-21彩色顯控台取代,此外以更先進的RIM-7M海麻雀防空飛彈及配套的MK-29八聯裝發射器,取代原本的AIM-7F/MK-25發射器組合。
白根級艦尾白根級艦尾

艦載武裝

白根級以較為先進的北約海麻雀(NSSM)Block 1取代榛名級的BPDMS系統,不過仍沿用過去BPDMS的MK-25八聯裝發射器;這是因為日本在1977年正式決定引進AIM-7F供航空自衛隊F-15J使用,同時也一併用於當時規劃中的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上,並搭配荷蘭HAS的WM-25射控系統。然而,當時北約海麻雀計畫室並未推出AIM-7F的摺疊彈翼艦載版(NSSM Block 1與配套的RIM-7H飛彈才剛在1972年服役),白根級的MK-25發射器是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在1979年大修時拆除的剩餘物資,當時企業號將BPDMS換成MK-56型NSSM Block 1,以輕量化的MK-29發射器取代MK- 25。
演習開火的鞍馬號演習開火的鞍馬號

服役替換

白根號服役後,編入第一護衛群第51護衛隊(原本由兩艘榛名級領銜),並取代了榛名號的地位;而隨後服役的鞍馬號則與榛名號新組成的第二護衛群第52護衛隊,至此第一、第二護衛隊群都轉型為擁有八艘艦艇、六架反潛直升機的“八六護衛群”,這是日本海自第一種專職反潛獵殺戰鬥群編組。從80年代後半起,日本海自開始將四個護衛隊群轉型為“八八護衛群”(八架反潛直升機與八艘艦艇),白根、鞍馬號就分別擔任海自第一、第二護衛隊群旗艦。
DDH-144鞍馬號與日向級伊勢號DDH-144鞍馬號與日向級伊勢號
在1982年,白根號服役與兩艘海自太刀風級驅逐艦參加當年的環太平洋協同作戰演習,此時這三艦都裝備現代化的情報處理裝置和數據鏈,比起1980年比睿號(DDH -141)與天津風號(DDG-168)參演的情況好多了。1980年代以來,白根級與榛名級曾多次率領海自艦隊參與環太平洋地區聯合演習,其反潛直升機在演習中多次擊敗扮演假想敵的美軍核潛艇,使美軍對日本海自的反潛能力大為肯定,並認為如果環太平洋演習少了日本海自的參與,其價值將大大減低。
演習中的白根號DDH-143演習中的白根號DDH-143
根據日本防衛省於2000年12月公布“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日本在2004與2006年度各建造一艘標準排水量高達13500噸的16DDH大型直升機驅逐艦(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分別在2009至2011年取代兩艘榛名級。在2009年9月1日日本防衛省公布2010年度(平成22年度)防衛預算中,編列一艘大型直升機驅逐艦(22DDH)的經費,完工後用來取代白根號;而防衛省也預定在2012年度(平成24年度)編列一艘同型的24DDH的預算,以取代鞍馬號。22DDH型是日向級的放大修改版,標準排水量高達19500噸,能攜帶14架直升機,並能裝運車輛與部隊, 這將使海自一向以反潛作戰為核心的DDH轉型成具備多種投送能力的母艦。
下水的DDH-183出雲號下水的DDH-183出雲號

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
艦長
159米
舷寬
17.5米
5.3米
排水量
標準5200噸
滿載7200噸
乘員
370人
動力系統
COGAG
2×IHI蒸氣鍋爐850 psi
(60 kg/cm2, 5.9 MPa), 430 °C
雙軸雙舵
續航力
4500海里/15節
航速
32節
船電系統
雷達
1×OPS-12 3D對空搜尋雷達
——
1×OPS-28C平面搜尋雷達
——
1×OPN-11導航雷達
——
1×URN-25塔康雷達
聲納
1×OQS-101低頻主/被動艦首聲納
——
1×SQR-18A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
——
1×SQS-35可變深度聲納(VDS)
其他
OYQ-3戰術資料處理系統
——
Link-11/14數據鏈系統
艦載武裝
艦炮
2×MK-42五英寸54倍徑艦炮
飛彈
1×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8枚備射,艦上另儲有16枚備用彈)
——
1×八聯裝MK-25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 (1987~89年換成MK-29)
近防
2×MK-15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
反潛
2×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3架SH-3/SH-60J反潛直升機

服役事故

白根號大火

在2007年12月14日深夜,停泊在橫需賀的白根號因電線短路等因素髮生火災,戰情室以及附近的艙室遭到燒毀,火勢花了八小時才撲滅;由於戰情室內所有複雜昂貴的指管通情系統都付之一炬,其中多數裝備都已經停產,日方粗估修復需要花費300億日元與兩年時間,對於這一艘進入服役末期的老艦而言並不划算。因此, 許多人推測白根號可能就此除役,並憂心這將打亂日本原訂的直升機驅逐艦替換計畫(原本日本打算先建造兩艘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來取代艦齡較高的兩艘榛名級,但由於白根號的意外失火,導致原本優先取代榛名號的日向號(DDH-181)勢必得用來取代白根號,使得榛名級的替換受到擱遲)。不過基於現實需求,日本海自還是整修了白根號,戰情室內的裝備由即將除役的榛名號直升機驅逐艦移植過來;白根號回復現役後,在2009年調往第三護衛群擔任旗艦,接替除役的榛名號(DDH-141);而第一護衛群的新旗艦,則是在2009年3月18日成軍的日向號(DDH-181)直升機驅逐艦。
白根號在2007年12月14日失火時的照片白根號在2007年12月14日失火時的照片

鞍馬號撞船

在2009年10月27日晚間將近7時,剛剛結束2009年度海自觀艦式活動的鞍馬號在返回佐世保基地途中,於關門海峽(北九州與本州山口縣之間的海峽)的關門橋附近海域與一艘韓國貨輪“CARINA STAR”相撞,導致鞍馬號艦首毀損並起火燃燒,“CARINA STAR”沉沒,火勢在半個小時後撲滅,鞍馬號上總共有三人受到輕傷。隨後鞍馬號的修復工作由三菱重工長崎廠負責,從2010年2月初展開,6月完成,耗資約9億4000萬日元。
2009年10月27日夜裡發生撞船事故的鞍馬號2009年10月27日夜裡發生撞船事故的鞍馬號

本級各艦

艦番號艦名建造起工下水服役除籍
DDH-143
白根
しらね
IHI株式會社
東京第1工場
1977年
(昭和52年)
2月25日
1978年
(昭和53年)
9月18日
1980年
(昭和55年)
3月17日
2015年
(平成27年)
3月25日
DDH-144
鞍馬
くらま
1978年
(昭和53年)
2月17日
1979年
(昭和54年)
9月20日
1981年
(昭和56年)
3月27日
預訂2017年
(平成29年)
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