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智寺

白智寺

白智寺在今昂賽鄉境內,屬寧瑪派。1958年前有僧50人,活佛 1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蹟,曾進行過多次修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智寺
  • 地理位置:白智寺在今昂賽鄉境內
  • 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
  • 著名景點:白智寺
  • 建築設施
  • 白智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蹟,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台上,清涼台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現存白智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占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白智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併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盤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常開,赤腳趺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著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是佛門的守護神。彌勒佛像之後是韋馱天將,佛教的護法神,昂然佇立,顯示著佛法的威嚴。
    白智寺大門東走約300多米,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十三層的齊雲塔,直插雲霄。齊雲塔始建於五代時期,原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時燒毀。金朝大定年間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白智寺建築規模雄偉,現在的布局為明嘉靖時重修,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門東西兩側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後院毗盧閣內的斷文碑,刻有白智寺的歷史,是寺內重要古蹟,所傳唐經幢(讀床)、元碑刻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寺內原來還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彌勒佛像,已被盜往美國。各殿內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乾漆製成的,特別是大雄寶殿的佛像,是洛陽現存最好的塑像。據記載,三國魏時白智寺前有大石榴,京師傳說:“白馬甜榴,一石如牛。”
  • 寺院僧眾生活
  • 白智寺白智寺自1984年歸還僧人管理以來,日常生活皆按照叢林規矩,集體化、制度化進行。白智寺的一天以晨鐘為開始,暮鼓為結束。通常凌晨3點鐘即開始擊鐘,敲108聲直至3點半開始打板,全寺僧人開始起床,上早殿,於4點正齊集大佛殿。按戒臘(受戒後安居的年限)高、低分東西單站立,念誦楞嚴咒、大悲十小咒、心經等,然後唱贊偈繞佛、三皈依韋馱贊等。早課約需一個半小時結束。僧眾下殿後,入五觀堂用早齋,當然過堂吃飯也有很多規矩,僧人必須嚴守不犯。飯後回大殿回向,然後各自回寮房脫衣袍,打掃各自的衛生區。於上午8點鐘開始一天的勞作,或看殿、或看門、或在念佛堂、或在客堂值班等。
    白智寺的勞作是半日制,即半天學習、半天勞動。上午上班者,下午學習;下午上班者,上午學習,直到下午5點開始擊鼓至6點結束。按佛教戒律出家人過午不食的,即過了正午12點後,除白開水外,不得食任何食物。但病者除外,故此寺院在下午6點還準備藥水(即晚飯)病者可飲用。晚課於下午7時打板,要念彌陀經、禮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心經、繞佛、回向、三皈,祝讚,約於20點30分結束。20點30分至22點為自修時間,或拜佛、或誦經、或參禪。於22點整,以暮鼓結束一天的生活,然後打板養息。這就是僧人身累心不累既緊張又自在的出世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