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塔(石家莊凌霄木塔)

木塔(石家莊凌霄木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寧寺凌霄塔,在石家莊市正定隆興寺之西大眾街北側原天寧寺內,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故俗稱木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寧寺凌霄塔
  • 地點石家莊市原天寧寺內
  • 建築類型:塔
  • 建築特點:九層樓閣式
  • 塔高:41米
  • 始建時間:公元874年
基本簡介,建築特點,歷史沿革,相關信息,

基本簡介

木塔
據清光緒《正定縣誌》記載,天寧寺和凌霄塔同時建於唐懿宗威通年間(公元860—874中)。當時寺院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牌坊、重門、天王殿、前殿、後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鐘,香火鼎盛。民國初年,寺院屢遭厄難,殿堂一一毀壞,主要建築獨存凌霄塔。

建築特點

凌霄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於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層是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修,全磚結構,其上各層則為金代重建,磚木結構。每層正面各闢拱形洞門或直橇窗。四層至九層,斗拱、飛檐皆為木製。從第五層開始,各層高度逐層遞減,外部輪廓亦逐層收縮,給人以輕盈挺秀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點,是在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並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樑柱與外部相連。這樣的結構國內現存僅此一例,極其可貴。該塔結構既不同於一般木塔,也有別於一般磚木結構塔。

歷史沿革

凌霄塔在千餘年的滄桑巨變中屢遭毀損,1866年3月22日地震時將鐵質空心棗狀塔剎震毀,此後,又因風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層也相繼坍塌。為保護這座在古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人民政府組織力量進行了全面勘察,並在力求保持原貌的前提下,於1981年落架重修。
1982年2月,在勘察過程中於塔基下發現地宮。經清理,出土一批頗有價值的文物。據兩方石函銘文記載,該塔原名慧光塔,始建於唐代約公元762—799年間,至宋慶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統五年(l145年)重修。該塔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信息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佛宮寺內,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恆岳如屏,桑乾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儺、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製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與巴黎埃弗爾鐵塔和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