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福建省福州市白塔寺)

白塔寺(福建省福州市白塔寺)

福州白塔寺,也稱定光塔寺,坐落在於山西麓,為宮殿式建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塔寺
  • 也稱:定光塔寺
  • 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類型:宮殿式建築
  • 地點:山西麓
簡介,建築,重建,

簡介

福州白塔寺,也稱定光塔寺,坐落在於山西麓,為宮殿式建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代時,白塔寺是福州名寺之一,唐天祐二年(905年)創建,原為藏經之所,兩年後,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為“萬歲寺”(俗名塔寺)。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殿宇大多毀於倭患。現存寺廟是清道光年間重建。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為華封堂、方丈室、客廳、僧舍。寺旁為著名的高41米,七層、八角,外敷白灰的白塔(“定光多寶塔”)。遊客可登塔頂,俯瞰城區。
白塔寺

建築

白塔寺現存建築是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重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雨堂三大殿。
在大雄寶殿之後,仰板上彩繪人物圖像75幅堂內懸掛一面“寶絡莊嚴”泥金匾,是清嘉慶九年(1804年)鎮守福州將軍慶霖和台灣知府慶保兩兄弟同立的。
法雨堂是人們為紀念後梁時寺僧義收“積薪”、捨身求雨而建的。相傳,五代後梁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無雨,禾苗不長。這時,來了個遊方僧義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閉目合十,為民祈雨。三天后,約定時辰點燃柴塔,義收仍堅持不動,隨著火焰升起,大雨驟降,義收安然無恙從火中走下。後來,人們就建法雨堂紀念義收。法雨堂還曾是嚴復讀書處,清朝福建船政學堂的校舍。
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在台州九戰九捷。次年援閩,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莆田林墩四勝倭寇。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設宴餞行,勒碑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現代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袍盔甲,行軍乾糧“羌餅”等。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系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後步月到此醉臥之處。
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役時,為革命軍前敵指揮部所在地。大士殿東邊的護國寺,西邊是龍神廟。九仙觀是于山最大的廟宇,建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第三殿稱玉皇閣,供玉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陳列歷史碑碣19方。
于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場演武廳銘》即在這裡。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白塔寺

重建

白塔寺修繕方案經省、市文物部門批准,於2007年3月14日舉行“撒淨”儀式,這標誌著白塔寺修繕工程正式開始。修繕工程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比照清代光緒年間的舊貌重新修復白塔寺。
白塔寺
白塔寺基本保留了清代以來的結構,因此,本次修復工程不算很大。只修繕古建築部分,本著按原樣修復的原則,對損毀嚴重的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雨堂進行落架大修,主要修復受損嚴重的屋面,並將後來被改建的部分恢復成清代原貌,三大殿的修繕工程在當年完成。
同時,拆除市文化局及下屬單位加蓋的辦公樓。天王殿之後的天井兩側廊廡已經損毀部分,特別是東側廊廡有些地方已經倒塌,也將在修復工程中按原樣修復予以修復。
據有關部門介紹,作為湧泉寺的廨院,修繕後的白塔寺將闢為佛教活動場所,偏重宣傳佛教文化,寺廟將全面開放,但限制遊人上白塔。
白塔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