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山

白佛山

白佛山原名危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平鎮焦村北面。白佛山石窟造像位於東平縣城西區白佛山之陽,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窟內阿彌陀佛主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此阿彌陀佛像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佛山
  • 地理位置:山東省泰安市
  • 氣候類型:暖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9:00-17:00
  • 景點級別:國家4A級旅遊景點
  • 門票價格:40元
  • 著名景點:聖母洞,三教寺,玉皇閣
  • 所屬城市:山東省泰安市
  • 所屬國家:中國
  • 適宜遊玩季節:春秋兩季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位置,簡介,歷史沿革,景點,聖水觀音,石 階,三教寺,石 刻,石窟造像,黑白雲洞,玉 皇 閣,祥雲聖母洞,白佛山廟會,

位置

白佛山坐落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平鎮焦村正北邊,東靠東平縣城,南鄰大清河,西望東平湖,北依群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佛山白佛山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坐落在山陽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處,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2尊)。年代從大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至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5年)。

簡介

白佛山又名危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海拔370米,山雖不高,卻是十里長山之首。十里長山,自北向南,綿延十二華里,大小數十山頭,巒巒相連,峰峰相峙,白佛山為最南首,拔地而起,如巨龍對天長嘯,若猛虎橫臥東原,危岩絕壁,獅崖熊峰,古人稱其“山勢奇絕”,一點也不過分。從此南至徐州,再也沒比她更高的山了,碑文稱其“雄鎮一方”。白佛山曾稱“危山”,自山前遠眺,整座山如一尊端座並對天常笑的彌勒佛,那佛面、佛膀、佛胸、佛膝、佛手、佛身上掛的大串佛珠無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人稱山為“危山”。
白佛山正面白佛山正面
白佛山蒼松翠柏,遠看一片蔥籠,近看巨石嶙峋,山石與林木相掩映,給人以既雄又麗,剛中含柔的感覺,古代詩人游白佛山之後,就曾留下詩曰:
半山系馬防層巒,奕奕金螺斗際攢。
白佛山白佛山
俯視林城揮汗雨,下臨泉壑渡沙湍。
洞飛雲跡常流潤,佛勒石形不礙寬。
乘興徘徊幽靜里,幾忘身是散閒官。
白佛山雖然沒有雄壯威嚴,傲立岱頂之上的“探海石”,但是這裡的危石累累的壯貌倒也使遊客感到驚嘆不已,同樣也充滿著一種雄渾之氣。這裡也沒有懸掛在高山絕壁上凌然不屈的“泰山松”,但是山坡上長滿了多種多樣的喬木和灌木倒也十分茂密,卻也構成了完整旺盛的植被層,顯示出了白佛山的無限生機。
白佛山

歷史沿革

白佛山古稱峗山、金螺山,主峰海拔370米,傲視江淮,綿延迤北挺立十餘個山頭,若巨龍遨遊寰宇,似猛虎橫臥東原,崗巒層起,氣象萬千,分布有石窟造像、祥雲洞、三教寺、玉皇閣、碑刻等文化遺蹟,因山上有隋代石窟造像而遠近聞名。石窟造像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窟內大通智勝佛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蓮座,螺紋肉髻,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2001年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齊魯隋代第一佛"。

景點

白佛山景區內有“三教寺”、“聖水觀音”、“石窟造像群”、“黑白雲洞”、“玉皇廟”、“聖母洞”、“觀光果園”等主要景點。
白佛山白佛山
白佛山景區內有“三教寺”、“聖水觀音”、“石窟造像群”、“黑白雲洞”、“玉皇廟”、“聖母洞”、“觀光果園”等主要景點。

聖水觀音

聖水觀音雕塑廣場位於白佛山前,總體呈圓形,半徑50米,主體雕塑由佛教造像群雕成,高20米,其中觀音塑像高6.19米。雕塑四周設計十二生肖許願池、鐘鼓環音廊等景觀,雕塑、噴泉、燈光等各系統,伴隨佛教音樂,不斷變幻各式造型和顏色,呈現莊嚴、神聖的意境。
聖水觀音雕塑聖水觀音雕塑
聖水觀音,是觀音的一個別稱之一。聖水觀音,念起來,使人感覺纖塵不染,純淨無瑕。相當的符合人們心中大慈大悲的觀世音形象。
聖水觀音雕塑廣場聖水觀音雕塑廣場

石 階

新修的石階是為了方便遊客上山而修建的,同時也是白佛山景區的裝點,構成了山、樹、路之間和諧的美。整條盤路雖沒有像泰山十八盤那種“拔地五千丈”雄偉氣勢,更沒有像十八盤一面危崖聳石,一面陡壑深澗,但是這裡的盤路在兩側柏林樹木相映下,倒也有一種和諧之美。當遊客穿過這陰陰鬱郁的柏林,漫步腳踏彎彎曲曲的石階,會有一種心境清悠的感覺。這正是遊人陶冶情性、深悟哲理的大好時機。
白佛山白佛山

三教寺

三教寺始建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初建時只有三間正殿,稱“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鐘樓等,後更名為“三教寺”,昔日的三教寺,己破爛不堪,為了搶救中國北方最古老的三教合一建築,1997年經過多方籌資進行了修復,在修復過程中採取修舊如舊的原則,三教寺就是修復後的面貌。三教寺主殿內的塑像共三尊,中者為釋迦牟尼像,其右者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者為“太上老君”老子像
三教寺三教寺

石 刻

山以佛名,佛以山顯,白佛山自隋代產生了大佛,前來觀光瀏覽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一批文人墨客。他們觀瞻大佛,瀏覽風光,感慨萬千,興致來臨,或歌或書,泱泱數千言,留在東平地方志上,留在了摩崖上。其中最引人矚目者為大明萬曆年間的摩崖刻字《白佛山贊》,贊文曰:金螺為名,清汶為帶。山峙水流,占盡氣盤。雄震一方,瞿壇所在。發祥須國,人文累代。巔壑飛雲,瀰漫世界。祈禱虔誠,霖雨即屆。福我生民,億兆永賴。柏亭為贊,同垂千載。這篇贊文字型漢隸,筆法古樸,脈出《張遷碑》。它的大致意思是:白佛山為東原名山,山前有汶水如玉帶宛延西趨,山水相映,是一方風水寶地,特別這山,更是一方聖山。山上有釋迦牟尼佛祖,使東平成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山巔幽谷處,有雙洞吐雲,黑白兩色,旋繞山頂,向外擴展,當人們此時虔誠地祈禱,老天會立降甘霖,山區得雨,百姓受益,衷心期盼連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並億萬年惠及後人。銘贊文,建柏亭,同垂千載。
大佛大佛

石窟造像

石窟造像共有造像138尊,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初雕於大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四窟一籠,唐開元年間增刻,至宋初告竣。山上有了佛像之後,因山石呈白色,故稱此山為“白佛山”,這是白佛山的來歷。
白佛山
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陽,內正中雕有釋迦牟尼園雕座像身高6.7米,穩坐蓮台,面目端莊,神態凝重,氣韻非凡。據專家考證,此像既有中國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點,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全國實屬少見。
主像的兩側即東西兩壁,排列十多排小龕,每龕造像栩栩如生。每龕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僅有十幾厘米,或端坐蓮台,或合掌而立,神態各異。龕旁有像主題記,筆法古樸,線條雄健,字型有從隸到楷過渡階段的風範。東壁下方這一長方形龕,內雕的是《涅 圖》,即釋迦牟尼升天悼念儀式。主像頭南仰臥,肋骨裸露,象徵釋迦牟尼入殮前的艱辛修行;十大弟子圍坐身旁,有的抱腳抱頭,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低頭默哀,各流露了悼告師父的真情,是一幕活生生的弔喪圖。窟外有大隋開皇七年寺主王子華□□□等刻字。這尊釋迦牟尼佛,經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專家考察後認定為“齊魯隋代第一佛”,釋迦牟尼佛的雕刻技法是南北朝刻法的發展,衣褶線條有獨特風格,有濃郁的民間風采,被譽為一曲美妙的“下里巴人”。
黑白雲洞黑白雲洞
白佛山唐窟位於隋窟的西側上方20米處的峭壁上。窟有兩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為斷崖,只有從西口攀緣人工石窠(當地民眾稱摳罐子鼻)方可出入。該窟造像共三尊。主像高2.4米,雙膝下垂,面南端座,高肉髻,戴法網,兩耳垂肩,面目豐滿碩長,嘴菱角形,唇潤頤豐,鼻樑略高,雕刻精細,形象逼真,而下半部分線條間接,雕刻粗獷,與上半部分形成顯明對照,這種刻法,與河北、魯中、河南等相鄰造像石窟中風格明顯不同,這大概是白佛山造像人的“匠心獨運”吧。主像兩側為侍者,結跏狀,頭戴寶冠,身著袈裟、瓔珞。
唐龕,位於主窟西側與主窟相距20米。以石壁鑿拱形龕,內有造像三尊,被專家考證為一佛二弟子像或稱一佛二菩薩像。此窟雕像為唐代所造。
白佛山
第四窟位於最東側,因造像年代為宋代初年,亦稱為宋窟。內有造像十二尊,其中珍貴者有二:一是北壁上的觀音像,體態豐腴,面容和藹,兩耳垂肩,仍保留盛唐風韻。該像兩側侍者著百褶裙、褶皺仍保留有魏晉風格;二是最可貴者東壁上雕造的鑒真大師高浮雕像,造像風格酷似日本國所塑鑒真大師肖像,該像雕刻細膩,線條流暢,表現了中華民族對這位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代使者的崇敬和愛戴。
造像群處摩崖上有“大隋開皇七年和大隋開皇十年……”等雕刻字樣,它是造像斷代的確切依據。

黑白雲洞

白佛山自然景觀——即黑白雲洞。兩洞洞口不大,咋看無奇特之狀,但這兩洞卻有三大奇特之處:一是兩洞深不可測;二是冬有水聲,每到冬季,入得洞口內,靜聽洞內有潺潺與嘩嘩水聲從洞內傳出;三是每到夏秋時節,遇到陰雨連綿,兩洞便會吐雲,黑雲洞與白雲洞各吐白雲與黑雲,兩雲冉冉飄起,環繞山頭像是給白佛山帶上了一頂彩色的帽子。
白佛山白佛山

玉 皇 閣

白佛山山頂上全石結構建築,叫“玉皇閣”,它是清代建築,內有玉皇大帝的塑像。玉皇閣西一片平台,俗稱“觀景台”。站在這裡觀光,四周風光,一覽無餘。山南有大清河如玉如帶,蜿蜒西去,西有東平湖,波光粼粼,白帆點點,東有縣城高樓大廈,一派繁榮景象,周圍景象,與白佛山交織在一起,匯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這白佛山景區中的景點就像顆顆珍珠,把畫卷裝點的更加美麗。

祥雲聖母洞

白佛山西側“觀音殿”和“泰山行宮”。“觀音殿”,俗稱“奶奶廟”。殿為洞窟式,雙窟南北並列,中間相通,殿門上做匾額狀,一題“天仙聖母”,一題“祥雲”。內塑像為原雕像,體量不大,但像與巨岩聯為一體,在中國北方卻不多見。
“泰山行宮”,下殿為巨石砌壘而成,頂做疊澀狀,老百姓叫“無梁殿”。殿名大雄寶殿,內塑像亦在文革中被毀。殿上作閣,名曰“碧霞元君洞”。

白佛山廟會

白佛山廟會起於唐朝,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附近的老百姓聚集白佛山之陽,燒香祈福,農具交易。人群接踵而至,川流不息,好一派香火廟會景象。是當地百姓沿襲至今的民俗盛觀,每到這個時節,人們總希望年年有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或帶著各種疑難困惑,便來到這裡進上“一炷香”。老百姓就是以這種最簡單也是最虔誠的祈禱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最大心愿。那輕煙繚繞,漸化灰燼的“一炷香”,像耗費他們的血,烤炙著他們的心,總希望以此來感化天帝,實現心中願望。
白佛山廟會白佛山廟會
隨著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東平縣委、縣政府把白佛山自然人文景觀作為全縣旅遊工作的重點,於1999年籌集100萬元搶修了瀕臨倒坍的金代建築三教寺,新修了上山柏油路、登山盤路、停車場,使白佛山的面貌為之一新。隨著白佛山的綜合開發,白佛山廟會更增添了絢麗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