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測度論:中國的實踐與思考(發展測度論)

發展測度論:中國的實踐與思考

發展測度論一般指本詞條

《發展測度論:中國的實踐與思考》將梳理關於發展經典理論沿革的脈絡,描述人類重要測量發展方法的演變過程,對發展測量的統計方法進行系統地討論,並最終提出指數功效函式的改進模型和中國發展指數( RCDI)的指標體系,作為測量發展的方法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展測度論:中國的實踐與思考
  • 外文名:Measure for Development: Chinese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 書名:發展測度論:中國的實踐與思考
  • 作者:彭非 張延松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739762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發展測度論:中國的實踐與思考》主要是向讀者展示發展測量理論的演變過程,介紹發展測量方法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我們對發展測量理論與實踐的思考警醒發展指數的讀者。

作者簡介

彭非,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瑞士聯邦統計局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發展指數、數據分析、保險精算。
1957年12月生於北京,祖籍江蘇高郵。1976年2月在北京二中高中畢業後,赴東海艦隊護衛艇21大隊4309艇服兵役5年。復員後於1982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86年7月獲法學士學位;1988年10月赴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與社會學院留學,先後獲研究生班畢業證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7年);1997年9月回國在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任教工作。
曾在國內外出版專著、教材三部,發表論文30餘篇;並多次應邀在法國、瑞士、比利時、日本、黎巴嫩等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發言;兩次應邀赴瑞士與瑞士聯邦統計局合作研究。曾擔任國家統計局人口與社會科技司副司長(2005-2006,掛職)。代表作有:《Approche spatio-temporelle de la mortalite: cas de la Chine dans les annees 1980》(法國和比利時聯合出版,1997年),《生存分析》(與王偉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延松,博士,副教授,1973年3月11日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高中畢業後於1992年考入黑龍江大學並於1996年獲得工學學士學位;2004((2002-2004)年在廈門大學獲得計算機套用工學碩士學位;2010(2006-201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計算機套用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數據倉庫,多維分析處理技術,雲計算。2010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套用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研究課題為中國發展指數與發展經濟學。已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和El檢索論文近20篇。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發展測量的理論方法
發展理論與發展測量指標是相對應的兩個範疇,按照時間的順序從300年前威廉·配第所指的“財富和力量”的經濟發展演變為包括效率、公平、環境、自由等要素的人文發展闡述發展理論;相應地,從反映經濟發展的GNP、GDP演化到向包括社會公平、資源環境以及人的自由和公平等諸多方面的綜合指標闡述發展測量指標。通過對發展理論及其測量指標的梳理與整合,得出發展理論的演變先後經歷了經濟觀、經濟社會觀、可持續觀以及人文觀的演變,其測量指標呈現出與之相呼應的演化態勢。
第一章 發展測量的經典理論
第一節 廣義的發展理念
第二節 發展經濟學中發展概念的沿革
第三節 發展測量理論的沿革
第二章 發展測量的統計方法
第一節 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的對比分析
第二節 效用功效函式的對比分析
第三節 對指數功效函式方法的一種改進及分析
第三章 國際上有關發展指數的編制實踐
第一節 發展指數的國際編制實踐
第二節 國際發展指數的演化特點
第四章 幸福指數:關注民生的發展測量
第一節 幸福感測量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經濟發展和幸福感之間的矛盾
第三節 GDP增長與幸福感的內在關係
第四節 使用主觀變數理解GDP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第五節 幸福指數及國內的相關研究
第五章 貧困指數:關注社會低收入群體的發展測量
第一節 關於貧困
第二節 貧困線計算與扶貧政策
第三節 貧困指數的編制
第四節 貧困指標體系的構建
第二篇 發展指數的中國化實踐
自2005年起,我們即開始了關於綜合發展指數編制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初,我們的研究成果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發展指數(2006)的形式首次對外公開發布。此後,連續出版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發展報告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等系列專著;並在一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部分研究成果。試圖系統解讀中國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分析中國發展的區域性板塊特徵,並以多學科的視角來分析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隱患和未來的風險,以科學的態度為中國發展進行“把脈”。本篇選擇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力圖向讀者展現中國發展指數在對中國發展測量實踐中的理念、方法、技術手段和成果。
第六章 中國發展指數的指標體系與編制方法
第一節 中國發展指數的構建
第二節 中國發展指數(2005-2010)的主要結果
第七章 中國發展指數的結果分析
第一節 中國社會經濟區域性發展的主要特徵(2005-2010)
第二節 科學發展:RCDI(2006-2010)的均衡分析
第三節 中國發展指數揭示的發展問題
第四節 對中國特色發展模式的思考和未來的工作
第八章 中國發展指數RCDI(2009)與低碳經濟測度
第一節 RCDI(2009)動態分析
第二節低碳經濟與中國發展指數
第三節RCDI(2009)與低碳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第九章 中國發展指數RCDI(2007)的動態分析
第一節 RDCI(2007)指數增長速度比較分析
第二節 指標功效值增長速度的分析
第三節 社會經濟發展動態均衡的實證分析
第十章 多維標度及其他聚類方法在RCDI中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 聚類研究綜述
第二節 理論模型介紹
第三節 對中國發展指數的套用分析
第四節 中國發展指數的聚類分析結論
第三篇 發展的思考:發展測量對發展的反作用
發展理論起源於重商主義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圖採用一維或多維的方式對龐大的社會運行模式進行測量和評估。社會發展是各種因素複雜聯繫的共同體,各種與發展相關的因素既彼此聯繫又相互制約。雖然國際上有很多面向發展多維評價的相關研究,但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觀測角度和重點,對發展概念的理解也各有側重,不同指數系統的量化指標所揭示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對發展內涵的探索仍然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當把某個度量指標體系作為社會發展的量化評估對象以後,測量本身可能成為操控指數的工具而偏離了其客觀評價發展水平的職能。人為操縱發展指標以達到躍進式發展的政治性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教訓,對於當代中國仍然是一個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在中國經濟躍進式發展的階段,我們需要以史為鑑,賦予發展測量以其應有的科學職能;避免為了發展指標而發展,避免拔苗助長式的發展;並需要進一步完善發展測量技術本身來消除潛在的人為影響因素,以達到其科學性和客觀性的目的。
第十一章 歷史的反思——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指數化偏好
第一節 客觀認識指數的局限性
第二節 大躍進時代對高產數字的偏好
第三節 警惕中國當前發展中的指數化偏好
第十二章 發展指數的角色及對中國發展的反作用
第一節 發展指數的角色
第二節 發展指數對中國發展的反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