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

《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是北宋詩人魏野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抒寫羈旅客愁。首聯以問句呼起,點明憂愁因獨上邊城城樓望遠,但見滿目荒寒引起。頷聯渲染原州冷落蕭條的景象,言置身於無盡頭的孤寂之感。頸聯由聽覺感受和視覺感受,襯托出詩人心境的悲涼。尾聯總束全篇,寫出友人為異鄉貧官而自身為客,離恨均難收拾的情狀。全詩寫景高遠開闊,情調蒼涼淒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
  • 作品別名:登原州城呈張貴從事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宋詩鈔》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魏野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
異鄉何處最牽愁?獨上邊城城上樓
日暮北來惟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
數聲塞角高還咽,一派涇河凍不流
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原州:轄今甘東寧南交界處,州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從事:州郡長官的佐吏。
⑵牽愁:牽動愁緒。
⑶邊城:邊境附近城鎮。
⑷北來:從北面飛來。塞角:邊塞上報時的號角。咽:低咽。
⑸涇河:即涇水,北源出甘肅平涼,南源出甘肅華亭,東南流入渭水。
⑹派:水的分流,這裡泛指水流。
⑺貧官:清貧的官宦。

白話譯文

處身在異鄉,什麼地方最能引發憂愁?那就是獨自望遠,登上這邊城的城樓。暮色漸漸降臨,昏黃中只見北來雁飛向南走,地域荒涼寒冷,往西去更沒有郡州。聽幾聲塞上號角,時而高越時而低咽響在樓頭,一條遼遠的涇河,凍成冰再不能東流。你作異鄉貧窮的小官,我在異鄉客居滯留,此中的離愁別恨,一樣都悠長難收。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年不詳。張賁是詩人的同鄉抑或朋友,均不詳。不過,詩既呈獻給他,顯然關係親密。原州,北末時轄境相當今甘肅鎮原及寧夏固原東部地,屬當時的邊疆地區。詩人是陝州(治所在今河南陝縣)人,隱居在陝州城東郊。他何時、何因跑到原州這個邊城作客,情況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以設問形式開篇,先是自問身處異鄉何處最易牽發個人愁緒,接著自答孤身一人獨自登上邊遠城樓,這就足“答案”。身處異鄉,就已令人孤寂憂愁的了,更何況是客子伶仃一人獨自登上偏遠邊城城上之樓呢。站在邊城高處,就能極目遠眺,邊地景色一覽無餘。就是這帶有邊地特徵的景色,最能牽動客子心中之愁,此意雖然詩人沒有明說,但卻蘊情於景。藉助逼真的畫面予以展現。這就既為下文抒寫展開了宏偉的畫卷,又設定了“愁”這一主體旋律,頗有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式的開頭風格。
頷聯開始抒寫塞外風光。“日暮北來惟有雁”,秋季黃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飛的北歸雁群,儘管是“平沙萬里絕人煙”,但卻仍是“衡陽雁去無留意”,北來的雁群仿佛毫無留意,頭也不同地向著南方的中原飛去了。漸漸地“幾行歸雁雲邊斷”,心中不南湧起“何處行人不斷腸”的愁怨。詩人的家同本在中原,但卻不得不滯留兩北邊陲一望著那越飛越遠的雁兒,令作者傷感。“地寒西去更無州”,雖說現在還是秋天,然而邊地冬季來臨甚早,早已天寒地凍,衰草連天了。從此再往西去,已經沒有朝廷的州郡了。想到自己就像那身不由己無依無靠的蓬草,被寒風一吹,就流落到了這邊遠荒涼的原州邊城了,作者不由得悲從中來。
頸聯緊承上文進行情景描述。“數聲塞角高還咽”,處在淒涼哀愁情緒中的詩人偏偏又聽到了幾聲時而高昂時而嗚咽的軍中號角,就不禁在淒涼悲切的羈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幾多哀愁:“一派涇河凍不流”,詩人此刻站在原卅l城上,放眼望去,只見涇河之水早已被凍住不流了,更使人覺得“塞上風雲接地陰”,讓這種頓起“愁雲慘澹萬里凝”哀思。面對這樣的窮荒野漠,碎丘幽壑,耳聞聲聲號角,呼呼北風,一介書生剩下的只有“可憐無定河邊骨”的慘不忍睹的景象和“古來征戰幾人回”之無窮無盡的感慨了。
尾聯“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這兩句是說:你在異鄉作小官,我在異鄉作異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兩人都難以收拾的。尾聯以貧官、異客之離恨作結,呼應了開頭的“牽愁”,點明了主旨。
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中間兩聯寫景。抒情,則感情悲愴;寫景,則景象蕭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這首邊塞羈旅行役律詩景象蕭瑟,感情悲愴,和盛唐的邊塞詩有霄壤之別。時代之不同是造成差異的一個原因,身份之不同則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個消極遁世的隱士,而高適岑參他們則是積極進取的用世之士。

名家評價

蔡正孫詩林廣記》:“模寫幽寂之趣,真所謂蟬蛻污濁之中,蜉蝣塵埃之表。”
陳衍宋詩精華錄》:“能做第二聯壯闊語,說得自然。”

作者簡介

魏野(960—1019年),字仲先,號草堂居士,陝州(今屬河南陝縣)人。一生沒有出仕,所居之處“清泉環繞,旁對雲山,景趣幽絕”。其詩意味閒雅。原有《草堂集》,其子重編為《巨鹿東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