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豬籠草

瘦小豬籠草

瘦小豬籠草是西馬來西亞大漢山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屬於高地豬籠草。其學名來源於拉丁語,“gracilis”意為“瘦小的”,“illimus”意為“非常的”,指其上位籠的形狀。瘦小豬籠草下位籠的下半部為卵形,大多數為黃綠色,帶有暗紅色或紫色斑點。上位籠為漏斗形,非常的細長,大多數為黑色,並帶有淡綠色的斑點。瘦小豬籠草與白豬籠草岔刺豬籠草的分類比較混亂。瘦小豬籠草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保護,等級為瀕危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變種,自然雜交種,相關物種,

形態特徵

瘦小豬籠草的下位籠可高達22 cm,寬至7 cm。下位籠的下半部為卵形,寬大;中部可能會出現籠肩;上半部為圓柱形。籠翼可寬達9 mm,翼須可長達1 cm。唇有光澤,可寬達1.8 cm,其前部較窄,兩側和靠近籠蓋處較寬。唇頸處的縫隙可有幾毫米寬。唇肋明顯,高1.5 mm,間距為1.5 mm。唇齒可長達2 mm。籠蓋為橢圓形或卵形,可長達6 cm,寬至5 cm。無附屬物。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不分叉,可長達2 cm。
下位籠外表面大多數為黃綠色,帶有暗紅色或紫色斑點。內表面的顏色較淺。唇為綠色或紅色,且常帶有暗紅色或紫色的條紋。籠蓋下表面為黃綠色或淺黃色,上表面為橄欖綠,常具有深紫色或黑色的斑點。在斯圖爾特·麥克弗森(Stewart McPherson)所觀察過的所有瘦小豬籠草的個體中,其下位籠的性狀都是一致的。
瘦小豬籠草的上位籠可高達26 cm,寬至5 cm(比白豬籠草上位籠的一般尺寸大了好幾倍)。上位籠為漏斗形,非常的細長。偶爾基部三分之一可能略微膨大,形成一個隱隱的籠肩。籠翼退化為一對隆起。唇可寬達12 mm,兩側和基部可能略寬。唇肋較模糊,高0.5 mm,間距為1 mm。其他部分與下位籠相同。
上位籠外表面大多數為黑色,並帶有淡綠色的斑點,斑點呈細長狀。籠蓋上表面的花紋類似於籠身外表面,而其下表面及籠身內表面為淡黃綠色。唇為黃色,帶有黑色和紫色的條紋。

生長環境

所有瘦小豬籠草都分布於山脊頂部潮濕的高地山林中,其海拔為1600~1700 m。

分布範圍

瘦小豬籠草僅存在於大漢山(Mount Tahan)的高地山坡上,相比也產於大漢山的白豬籠草N. alba)更為罕見。它在大漢山的分布並不廣泛,數量也很稀少,共僅有幾十棵,但它們的性狀都是一致的,統一的。瘦小豬籠草很容易形成分枝,3 m長的莖至少有一個分枝。其通常匍匐生長,或附生於周圍的植被上,特別是在陽光較為強烈的地方。但瘦小豬籠草並不生長於暴露的開闊地上,在這樣的環境下其會生長遲緩且矮化。
根據2000年的評估結果,瘦小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等級為瀕危(Endangered)。

變種

Nepenthes gracillima f. ramispina(Ridl.)Hort.Westphal(2000)[=岔刺豬籠草(N. ramispina)]
Nepenthes gracillima var. major Ridl.(1924)

自然雜交種

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的專著《蘇門答臘島與西馬來西亞的豬籠草(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中列出了關於瘦小豬籠草與麥克法蘭豬籠草N. macfarlanei)的自然雜交種。但在該書出版的時候,白豬籠草還被認為是瘦小豬籠草的同物異名,之後才被獨立為一個物種。由於白豬籠草與瘦小豬籠草都存在於大漢山,所以克拉克發現的可能為白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而非瘦小豬籠草的。

相關物種

瘦小豬籠草與白豬籠草和岔刺豬籠草N. ramispina)的分類比較混亂。克拉克在其專著中對瘦小豬籠草與岔刺豬籠草進行了區別。
形態特徵
瘦小豬籠草
岔刺豬籠草
白豬籠草
籠蔓尾
通常不分叉
通常分叉
通常不分叉
上位籠的顏色
黑色,具淡綠色的斑點
深綠色,外表面具大量細小的黑色斑點,內表面發灰
白色,內外表面具紅色或粉紅色的斑點
葉片形狀
窄,披針形
寬,倒卵形或橢圓形
-
捕蟲籠的形狀
下半部通常為卵形
下半部膨大,但不為卵形
下半部通常為卵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