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滿

痞滿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出現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症的病證。以自覺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臨床特點。臨床表現與西醫學的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這些疾病若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症時,可參考本證辨證論治。

痞滿的病名首見於《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並認為其病因有飲食不節、起居不適和寒氣為患等。《傷寒論》對本病證的理法方藥論述頗詳,如謂“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並指出該病病機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並擬定了寒熱並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諸病源候論•諸痞候》則結合病位病機對病名要領作出闡釋:“諸痞者,營衛不和,陰陽隔絕,臟腑痞塞而不宣,故謂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將痞滿與脹滿作了區分:“脹滿內脹而有形;痞者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李東垣《蘭室秘藏•心腹痞悶門》中辛開苦降、消補兼施的枳實消痞丸更是後世治痞名方。張介賓在《景岳全書•痞滿》中指出:“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這種虛實辨證對後世痞滿診治頗有指導意義。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istention and fullness
  • 就診科室:中西醫結合科
  • 常見病因: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
  • 常見症狀:脘腹滿悶不舒
病因病機,診斷依據,治療原則,辨證施治,預後轉歸,預防調攝,

病因病機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司水谷的納運和吸收,清升濁降,納運如常,則胃氣調暢。若因表邪內陷入里,飲食不節,痰濕阻滯,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等各種原因導致脾胃損傷,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即可發生痞滿。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襲肌表,治療不得其法,濫施攻里瀉下,脾胃受損,外邪乘虛內陷入里,結於胃脘,阻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司,胃氣壅塞,遂成痞滿。
2.食滯中阻
或暴飲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濃茶烈酒及辛辣過燙飲食,損傷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滯胃脘,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痞滿。
3.痰濕阻滯
脾胃失健,水濕不化,釀生痰濁,痰氣交阻於胃脘,則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痞滿。
4.情志失調
多思則氣結,暴怒則氣逆,悲憂則氣鬱,驚恐則氣亂等等,造成氣機逆亂,升降失職,形成痞滿。其中尤以肝鬱氣滯,橫犯脾胃,致胃氣阻滯而成之痞滿為多見。
5.藥物所傷
誤用濫用藥物,或因他病長期大量套用大寒大熱或有毒藥物,損傷脾胃,內生寒熱,阻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司,遂成痞滿。
6.脾胃虛弱
素體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或饑飽不勻,飲食不節,或久病損及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調,胃氣壅塞,而生痞滿。
總之,胃痞的病位在胃,與肝脾有密切關係。基本病機為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病理性質不外虛實兩端,實即實邪(食積、痰濕、氣滯)內阻,虛則脾胃虛弱(氣虛或陰虛),虛實夾雜則兩者兼而有之。

診斷依據

1.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症,並有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的特點。常伴有胸悶膈滿,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稍舒,大便不調,消瘦等症。
2.發病緩慢,時輕時重,反覆發作,病程漫長。
3.發病和加重常與諸如暴飲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飲濃茶烈酒,過食辛辣等飲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調等誘因有關。

治療原則

痞滿的主要治療原則是調理脾胃升降,行氣消痞。實者分別施以瀉熱、消食、化痰、理氣,虛者則重在補益脾胃,或養陰益胃。對於虛實並見之候,治療宜攻補兼施,補消並用。

辨證施治

(一)實痞
1.飲食內停證
證候:脘腹滿悶而脹,進食尤甚,噯腐吞酸,噁心嘔吐,厭食,或大便不調,矢氣頻作,味臭如敗卵,苔厚膩,脈弦滑。治則:消食導滯,行氣消痞。主方:保和丸加減。方藥:山楂、神曲、萊菔子、半夏、陳皮、茯苓、連翹。
若食積較重,可加雞內金、谷芽、麥芽;腹脹明顯者,加枳實、厚朴;若大便秘結,可加大黃、檳榔。
2.痰濕中阻證
證候:脘腹痞滿悶塞不舒,胸膈滿悶,頭重如裹,身重肢倦,噁心嘔吐,不思飲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滑。治則:燥濕化痰,理氣寬中。主方: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方藥:蒼朮、半夏、厚朴、陳皮、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實。
若氣逆不降,可加旋覆花、代赭石;胸膈滿悶較甚者,可加薤白、枳實、瓜蔞;痰濕較盛者,可加紫蘇梗、藿香。
3.濕熱阻胃證
證候:脘腹脹悶不舒,灼熱嘈雜,心中煩熱,咽乾口燥,渴喜飲冷,身熱汗出,大便乾結或黏滯不暢,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則:清熱化濕,和胃消痞。主方:大黃黃連瀉心湯合連朴飲加減。方藥:大黃、黃連、厚朴、石菖蒲、半夏、蘆根、梔子、豆豉。
若便秘心煩者,可加全瓜蔞、梔子;口渴欲飲者,可加花粉、連翹。若噁心嘔吐者,加竹茹、白蔻仁、生薑。
4.肝胃不和證
證候:脘腹痞悶不舒,胸脅脹滿,心煩易怒,喜太息,噁心噯氣,或吐苦水,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脈弦。治則:疏肝解郁,理氣消痞。主方:越鞠丸合枳術丸加減。方藥:香附、川芎、蒼朮、神曲、梔子、枳實、白朮、荷葉。
若氣鬱較甚,可加柴胡、鬱金、枳殼;若氣鬱化火,可加龍膽草、川棟子;若氣虛明顯,可加黨參、黃芪。
(二)虛痞
1.脾胃虛弱證
證候:胃脘痞悶,脹滿時減,喜溫喜按,納呆便溏,身倦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或虛大無力。治則:健脾益氣,升清降濁。主方:補中益氣湯加減。方藥:人參、黃芪、白朮、甘草、升麻、柴胡、當歸、陳皮。
若脹悶較甚,可加木香、砂仁、枳實;若脾陽虛弱,可加肉桂、附子、吳茱萸;濕濁內盛,可加茯苓、薏苡仁;若水飲停胃,可加吳茱萸、生薑、半夏。
2.胃陰不足證
證候:脘腹痞滿,嘈雜不舒,飢不欲食,噁心噯氣,口燥咽乾,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則:養陰益胃,調中消痞。主方:益胃湯加減。方藥:生地、麥冬、玄參、玉竹、冰糖、香櫞。
若陰虛較重,可加石斛、花粉、百合;食欲不振者,加山楂、谷芽、麥芽;若腹脹較重,加佛手、厚朴花;便秘者,加火麻仁、柏子仁。

預後轉歸

一般預後良好,只要保持飲食有節,心情舒暢,並堅持治療,多能治癒。但痞滿多為慢性過程,常反覆發作,經久不愈。若久病失治或治療不當,日久氣血運行不暢,痰濁淤血內生,可由不痛或痛輕發展至疼痛、痛重,或由觸之無形發展到觸之有形,而轉為胃痛、積聚、噎嗝等病證;另外痞滿日重,脾胃大傷,納食不足,氣血乏源,後天失養,可形成虛勞。

預防調攝

對胃痞患者,要重視生活調攝,尤其是飲食與精神方面的調攝。飲食以少食多餐,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為原則,不宜飲酒及過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飲食,暴飲暴食,或饑飽無常;慎用、忌用大熱、大寒、有毒等易損害脾胃的藥物。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憂思惱怒及情緒緊張;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勞累,病情較重時,需適當休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