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北宋陳師道五言律詩)

《病起》是北宋詩人陳師道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寫作者的身世遭遇及病後的感受,極盡困蹇之苦況,然於極悲痛怨愁之中,詩人又吐出極曠達之語。通常認為作者於此表現出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毅力,還想積極入世,成就事業;有人也認為作者不在於言志,而在於表述詩人歷盡滄桑之後對人生的徹底領悟,蘊含禪意。

這首《病起》詩質樸無華,沉鬱頓挫,詩內滿含作者悽苦之情,這也是在無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內涵深蘊的五律代表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病起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後山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陳師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賞析評價,作品賞析,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病起 陳師道
今日秋風裡,何鄉一病翁①。
力微須杖起②,心在與誰同③。
災疾資千悟④,冤親並一空⑤。
百年先得老⑥,三敗未為窮⑦。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何鄉:何處的意思。此暗寓詩人流放,他鄉寄食之苦。
②杖起:指倚杖才能立起。
③“心在”句:化用歐陽修詩句“老去自憐心尚在”。
④資:致。千悟:指了解,領會很多。
⑤“冤親”句:語出佛典《華嚴經》:“願一切眾生於怨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樂智慧清淨。”此句即上句“千悟”的結論,是悲痛之極而吐出的曠達之語。
⑥百年:人生百年,指人生。
⑦“三敗”句:典出《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曾言:“吾嘗三戰三北(敗北),鮑叔不以我為怯。”表明作者不因遭際坎坷而喪失志氣。窮:人生之路走不通。

白話譯文

颯颯秋風裡,站立著何處來的多病老翁?顫巍巍倚杖而立,我的心與誰相同?
多災多病使我獲得徹底的陳悟,過去的恩恩怨怨全都一掃而空。人生百年,我卻過早地衰老;雖然一再遭受挫折,但我依然不改變初衷!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紹聖二年(1095),作者時在河北曹州依其岳父郭概。陳師道在窮困潦倒時,1087年(元祐二年)受蘇軾推薦做徐州學教授、大學博士之職,生活稍安時,接回了寄食四川岳父家的妻兒,得享天倫之樂。稍稍安定了不多時日,因蘇軾黨爭遭貶之禍牽連,他也被言官以“進非科第”參奏免官,成了黨爭中的犧牲品。此後日子更難過了,他只得又寄食時任河北東路提刑的岳父家,母親因貧病死於旅次。後來朝廷任他為江州彭澤縣令,因為母逝丁憂守孝辭官未任。在死母、失友、丟官等種種世事的煎熬之下,詩人病倒了,病起之後,滿含悽苦,低吟此詩以抒胸臆。

賞析評價

作品賞析

這首《病起》寫病後的感受,極盡困蹇之苦況,然於極悲痛怨愁之中,詩人又吐出極曠達之語。詩質樸無華,沉鬱頓挫,詩內滿含作者悽苦之情,這也是在無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內涵深蘊的五律代表佳作。
首句“今日秋風裡,何鄉一病翁!”可見,在蕭蕭的秋風裡,盛年的詩人憂病之餘,猶如一個衰頹老翁。他勉強掙紮起來。“力微須杖起”,這是寫實。更重要的則是下句“心在與誰同”,他想到前賢歐陽修的“老去自憐心尚在”,很自然地化用入詩。謝靈運於《田南樹園激流植援詩》中也說過:“賞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作者儘管歷盡磨難,顛沛流離,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獨立西風裡,四顧茫然,此情無人能喻。所以說“與誰同”,感慨極深。詩人雖是屢遭挫折,但他的心還不是死灰,還不是止水,他還想做一番事業。這是詩人的積極入世處。
詩人自身之疾,以及仕途坎坷,母親去世等等災難,使他大徹大悟,懂得了冤親平等,皆屬空虛。悟的次數之多,也就是說災病之多(因每一災病即有一悟)。“冤親”句出於佛典,《華嚴經》說:“願一切眾生於怨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東智慧清淨。”雖用了佛家語,詩中所表現的卻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種因遭際不幸而起的無可奈何的悲愁。這種言外之情,表現得很明顯。
最後一聯,首尾照應,複寫詩人的衰頹。“百年先得老”,和他在另一詩中所寫的“白髮滿頭生”一樣,是經歷了至悲至痛以後的呼號,一字一句,俱自胸臆流出,不是無病呻吟。“三敗未為窮”,內涵更為豐富。春秋時代,管仲鮑叔相交,管仲自嘆:“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史記》本傳)詩人這裡是化用“三戰三北”之語,表明自己不因遭際坎坷而喪失志氣,仍要一如既往,堅持操守,直道而行,不效阮籍窮途之哭。由此可見,詩人所祈禱和嚮往的,不是佛家的空無寂滅,而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之道。
另有觀點認為此詩充滿禪意,頷聯中“心在與誰同”化用前人詩意,著眼於“心”,此為佛教心性學說在文學創作上的具體發揮。作者頸聯兩句“災疾資乾悟,冤親並一空。”即是回答“心在與誰同”,說他的“心”是與佛教禪宗“同”了。千災百難,久病纏身,現實中所遇諸多煩惱,幫助他對人生真諦多次獲得了領悟,即“冤親並一空。”“冤親”除了出自《華嚴經》外,《五燈會元》也云:“佛家慈悲,冤親相等。”這其實就是泯滅是非觀念,超離“煩惱障”,用以調整失去平衡的精神世界。詩人說:他從現實中所領悟到的,除了“等冤親”之外,還有“一空”,那就是。四大皆空”。這就是他對人生的領悟。尾聯則進一步補足獲得這種人生領悟的主要契機,作者化用管仲語意,其意是說:人生一世,不過百年,而我已是未老先衰,尚且要念及老母。仕進既已無望,倒不如“於冤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樂,智慧清淨”。原來,他所謂的“心”,即為佛教“等心攝受”的“心”。看來,他確乎欲摒除妄念,清淨本心了。他確乎對人生已是因“災疾”而徹悟了。
陳師道是孤芳自賞、不求諧俗的苦吟詩人。他的作品,有人稱之為“非一過可了,近於枯淡”。黃庭堅說,陳師道作詩“十度欲言九度休,萬人叢中一人曉”。可見他詩的內涵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人們常稱引的不過是《別三子》、《示三子》、《春懷示鄰里》等有限的幾首。實際上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他的五律,儘管有時“失之僻澀”,但“佳處往往逼杜甫”。這首《病起》,質樸老蒼,沉鬱頓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

作品評價

元·方回:“後山詩似老杜,只此詩亦合細昧。”(《瀛奎律髓匯評》卷四十四)
清·紀昀:“五、六意頗可取,而語不工。”
清·無名氏:“挺挺有不病者存。”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學文於曾鞏,絕意仕進。元祐(1086—1094)初期,因蘇軾等人舉薦,任徐州教授。後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等職。詩學杜甫,苦心錘鍊,質樸蒼老,深受黃庭堅推重。為江西詩派代表性作家,常與蘇軾、黃庭堅等唱和。有《後山先生集》、《後山談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