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疽

疔疽,指疔瘡之生於兩側頤頷部及鼻下者,多因過食高粱厚味,煎炒炙博等燥 熱食物或誤食死畜,陳腐棻蔬等,以致熱毒蘊積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疔疽
  • 釋義:疔瘡生於兩側頤頷部及鼻下
  • 病因:過食高粱厚味
  • 別稱:乾疽
簡介,相關介紹,

簡介

症見局部焮腫劇痛,按之堅硬,如釘看骨,破潰後惡血淋漓。如治療不當,容易出現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或嘔吐煩躁,昏迷譫語等變證。「乾疽」之別稱。

相關介紹

病名出《外科證治準繩》卷三。又名玉頂發、玉頂疽。因火毒凝結上攻,生於百會穴者。初起形如粟米,根漸腫如葡萄狀,高堅紅腫,焮熱疼痛。宜服黃連消毒飲;若漫腫平塌,紫暗堅硬,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治隨證選用沖和膏,回陽玉龍膏;已潰可選黃靈藥去腐,並用太乙膏蓋貼,余見外癰條。
暗疔
病名發於人體隱蔽部位之腫毒。出《外科證治準繩》卷二。《外科備要》:“未發之先,腋下忽然堅腫,散漫無頭,次腫陰囊,睪丸突兀,狀如筋頭,身發寒熱,筋脈拘急,腫處焮痛。”治不宜針刺,可用汗解。可參見疔瘡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