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這首詩,就充滿了詩人對於光的崇敬。這首詩寫於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馬賽的路上,當時詩人才22歲。 這首詩是寫黎明時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 創作年代:近代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艾青
原文,文章表現,創作原因,詩歌上闋,詩歌下闋,詩歌結尾,手法分析,

原文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綠的草原,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
--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啊,當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時候,
田野是多么新鮮!
看,
微黃的燈光,
正在電桿上顫慄它的最後的時間。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馬賽的路上

文章表現

----------------------------------------------------
細微的觀察 準確的表現
詩人對於光極其敏感。
艾老無論是在年輕的時候,還是在年老的時候,對於光總是有一種偏愛,而且那樣執著,那樣深情。在他的不少詩作里,都寫到了光,作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刻畫和描繪。雖然在不同的時期,由於環境、心態等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表現,但都是那么一往深情
這不僅是艾老在十八歲時入過西湖藝術學院,學過繪畫——學畫者往往對於光有特殊的感覺和研究。更在於艾老對於光有著深刻的理解。有了光,才有了這個地球,這個世界,這個人類,才有了生命。可以說,光是生命之源。沒有光,一切都在黑暗裡了。

創作原因

詩歌上闋

詩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遼闊而美麗的景色中去。“紫藍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色彩豐富而鮮明。構成這一美麗圖畫的原因,不僅在於詩人精心地選擇了三個色彩鮮明的詞:“紫藍的”、“青灰的”、“綠的”,而更在於詩人在詩句上的精心安排。“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綠的草原……”這有層次的詩句,把畫面有層次地展開了,詩句的層次和畫面的層次極為和諧。而且好像是隨著詩人的眼光,一層一層展開的,自然而貼切。
這幾句詩已夠精彩了,但更精彩的還在後面。

詩歌下闋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前面幾句都是靜的描寫:林子、山坡、草原。而這一句,作了動的描寫:“草原上流著……的煙……”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靜與動的巧妙刻劃,是構成詩人卓越詩藝的奧秘之一——詩人在許多詩中,都特別注意靜與動的結合。
而對於草原上流著的煙,詩人是這樣寫的:“——新鮮的乳液似的煙……”這把黎明時的田野景色進一步描繪出來了。黎明時,空氣是新鮮的,四周那么安靜,這煙也是新鮮的。這種感覺極為準確。“乳液似的”,把煙的清新、流動感、質感以及煙之美描繪出來了,而且可看可觸摸。以“乳液”來形容煙,可謂精妙絕倫!
面對這樣美麗的景色,詩人自己好像再也忍不住了,要發出感慨。第二段的頭兩句,即詩人直抒胸臆:“啊,當黎明穿上白衣的時候,/田野是多么新鮮!”
這兩句詩,是對上面所描景色的總括,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是詩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無掩飾。是不是太直白了?不是。這兩句詩正加重了詩人對黎明時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發的。

詩歌結尾

詩寫到這裡,下面該怎樣寫呢?讀者是很難揣測的。黎明時田野很美,令人感慨,似乎可以結束了,也不失為一首好詩。但詩人的感覺還有更深沉的一層。
“看,/微黃的燈光,/正在電桿上顫慄它的最後的時間。/看!”
這也是黎明時的景色,但已不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燈光,在夜裡是輝煌的,為田野照明,為行人指路。但當黎明到來的時候,燈光已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遼闊的、無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現出來。燈光,與黎明之光無法比擬,也無法抵擋。燈光顯得窘迫,無論燈光怎樣“掙扎”,怎樣不願“讓位”,但已無濟於事。

手法分析

這裡,可以說有幾層意思:
一、以燈光來襯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壯美,進一步刻畫出詩人對黎明的讚美。
二、儘管燈光在夜裡也不失為一個輝煌者,但在燈光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樣美麗的景色。只有黎明到來的時候,才能使人看到。
三、更深一層的意思是,黎明象徵著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有著博大胸懷的力量。而燈光,象徵著一種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無論如何擋不住強大力量的腳步。
兩個“看”字:前一個“看”字,是引起讀者注意,而後一個“看”字,則是一種感嘆,份量很重,似乎有斬釘截鐵之力。這兩個“看”字,同是一個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則有了不同的作用和份量。可見,詩人在用這兩個“看”字時,是經過認真思考的。寫詩最忌重複,但這兩個“看”字“重複”得好!
這首詩,是寫黎明時田野的景色,無論是從構思上,還是從詞句的選擇上,以及深切的含意上,都可以說是上乘之作。這是由於:詩人不僅對這景色有著深切的感受,還有著把握能力和表現能力。觀察之細微,表現之準確,更使人驚嘆。
讀了這首詩,不由不使讀者感到,詩人對於黎明——對於光,是怎樣地崇敬,怎樣地充滿了赤子之情……
當黎明穿上白衣的時候,詩人陶醉了,詩人感嘆不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