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散文名家典藏:落葉成土

當代中國散文名家典藏:落葉成土

《落葉成土》是當代中國散文名家典藏,作者牛放,本名賈志岡,1963年生於四川,1982年開始創作,散文、詩歌入選數十種選本,散文集《牛放散文選》獲第十屆巴金文學獎。 《落葉成土》收錄了《江南最後的鄉村》、《祭天的天台山》、《恨城裡人》、《金川梨花飛》、《送文化下鄉》、《走,到天台山去》、《校長是地主的兒子》、《天下有條九寨溝》、《合江問津》等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中國散文名家典藏:落葉成土
  • 作者:牛放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103250
  • 外文名:Withered Leaves Turn into Soil
  • 出版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頁數:238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散文集《落葉成土》(作者:牛放)展現的是充滿自然精神和人文意味的山水圖景,用人類文化意義的關懷解讀自然、人生、歷史和族群文化,凸顯了一個散文家詩性的獨特審美個性和深邃的認知方式。作家以平常心靜聽天籟之音,以親近自然的態度書寫坦誠、以思想者的智慧審讀事物,平和而睿智地完成了一個精神行游者的一次詩意漫遊。

作者簡介

牛放,本名賈志岡,1963年生於四川,1982年開始創作,散文、詩歌入選數十種選本,散文集《牛放散文選》獲第十屆巴金文學獎。出版詩集、散文集多部。現為四川作協主席團委員、《四川文學》副主編。

圖書目錄

寫作的尷尬(代序)
第一輯 春水
江南最後的鄉村
祭天的天台山
恨城裡人
金川梨花飛
送文化下鄉
走,到天台山去
校長是地主的兒子
天下有條九寨溝
合江問津

第二輯 夏木
冷暖成都
當農民的大哥
遭遇史小溪
糊塗人黃吟秋
中國詩怪,孫靜軒
若爾蓋有個歐漆匠
在江油,我有很多朋友
巴西,珍藏的心跳
青羊官里喝道茶
回家過年

第三輯 秋火
世界的敦煌
民歌,陝北的信仰
活在歷史與現實中的塔爾寺
被遺棄的嘉峪關
別不在乎青海湖
高高鷓鴣山
吐魯番的葡萄還沒有成熟
我惦記那個山洞
映秀是條路
尋找木頭裡的聲音

第四輯 冬土
雅安·蒙山-茶
退隱或修行
中國歷史的粗心大意
呼倫貝爾的胎音

文摘

江南最後的鄉村

雲是草原的水,水是江南的雲。
我不知道江南跟草原最大的一致是什麼?但我卻知曉它們不同的追求。

中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決定了中國江河的流向,這是水選擇的方向。水的這種選擇,令江南得了水利。江南名稱的由來,是源於長江以北和長江以南的方位,與水有關,是人為的劃分。人的這個劃分,令江南得了人和。水利也好,人和也罷,都是因水而來,因水而起,就是說江南水鄉是天注定的。這個注定,確立了江南與水的親密關聯。
既是天意人心,那么江南人如何親近於水?如何從水裡得到滋養?則是江南人必須要做的功課。
我們乘一葉扁舟,從周莊之外的任何一處水域出發,在一槳一槳撥著水花的聲音中就抵達了江南古鎮的水巷。
水是水鄉的路,水流不斷水路綿綿。
周莊是江南的著名水鄉。周莊處於澄湖、澱山湖、白蜆湖、南湖的懷抱之中,是“四面環水,港汊分歧,咫尺往來,皆須舟楫”的水鄉古鎮。古鎮迎著四條水道將自己寫成井字形,古鎮內則是河汊縱橫。周莊因水成街,因水成市。
更有意思的是,從空中鳥瞰,周莊猶如一片漂浮在水上的荷葉。這生於水長於水離不開水的植物,竟是周莊的骨骼和肌膚。如此奇妙的地形豈非天意,在地理造型上也要與水有所關聯。
除了舟楫往來的便捷,在古鎮中,岸與岸的連線就必然是橋了。
周莊人對橋的理解毫不草率,橋不僅僅是路,而且是融入水鄉自然中的藝術品。
周莊建於元朝、清朝和明朝的石橋,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就有十四座,且造型不同,各有千秋。雙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四百多年,它由一座石拱橋和一座石樑橋組成,橋孑L一圓一方,橋面一橫一豎,酷似古代的鑰匙。富安橋,青石單孔拱橋,坐落於古鎮中心,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富安橋的四側有四座橋樓,酷似四朵蓮花,是橋樓合璧的立體流派建築。全功橋,圓拱單孔欄桿式石橋,橋身由花崗石砌成,欄桿則用城牆火磚鋪就……
全功橋南向有副對聯,對昔日水鄉周莊有著非常生動的描述:“江上漁歌和月聽,日邊帆影帶雲歸。”這幅對聯,令人想像夜幕降臨,三五成群的漁民紛紛在船頭飲酒取樂。明月初升,酒興正酣的某個漁民率先唱起了漁歌,於是和聲四起,古老的漁歌此起彼伏地迴蕩在湖面上,悠悠地飄向遠方。站在橋頭遠眺,滿載而歸的漁船在紅日西沉的天邊,乘風掛帆,披著一身晚霞踏浪歸來,呈現出一派漁舟唱晚的祥和圖景。
周莊古鎮的街市地理若以十劃分,則是三分水,二分橋,五分街。可想而知,在周莊,人與水親近的程度,周莊人都快變成魚了。
提起古鎮,建築理所當然地是古鎮的核心。
周莊民居,古樸典雅。古鎮千戶民居中,有一百餘座古宅大院。這可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數字,它並非是某企業某政府投資,雲集許多優秀專家精心設計規劃出來的。這些民居全都是周莊人在自己的自然生活中日積月累,通過一代一代人艱辛努力而創下的家業,是在自然真實的日常生活中堆積起來的文化。這樣的堆積太富有智慧,太匠心獨運,充分展示了江南式的人與自然極致的和諧。
古鎮的水巷兩岸,跨街騎樓、水閣、河埠、廊坊、水牆門、穿竹石欄比比皆是。滿街房屋傍水而築,粉牆雕窗,黛瓦深院。青石板鋪就古樸街巷,依著縱橫相間的水路而建,曲曲彎彎盤繞迂迴。連綿不斷的廊棚順水而搭,如腰帶一般纏繞著古鎮水岸。一座座亭台樓閣與小橋流水、來往舟楫相映成景。
特別是沈廳,更是江南富豪的代表性建築。它的特點不是顯貴露富式的輕薄的富麗堂皇和奢華金貴,而是追求的顯拙藏精,水岸天成的建築文化品味。它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大小100多間房屋。全宅由三部分組成:前部臨市河,是水牆門、河埠,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為接送賓客,議事及操辦婚喪大事之處;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後廳室,是生活起居之地。整個宅第前後樓屋之間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線,形成一個大的“走馬樓”。沈廳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式建築格局,為同類建築物中所罕見。這沈廳是江南首富沈萬三的居所,其規模結構自然是不必說的。
那么,再看看那些普通百姓人家的房屋,它們高高低低地雜處在這百餘座深宅大院之間,至於客廳、臥室、廚房,則完全根據自身財力盡力而為罷了。那些大戶人家都有自己的碼頭,一般百姓人家也不用攀比,幾家共用一處河埠即可。河道都是通衢,門窗臨水而開,搬運東西十分方便。如遇嫁娶婚喪或逢年過節,哪家要請客擺席,河埠上就會停滿各種船隻,主人則站在岸上頻頻迎送賓客。P2-4

序言

在我心裡,純文學作品的創作是件神聖的事情,理應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但最近以來,我的這個堅定觀點卻一再受到挑釁,引發了我不僅僅局限於純文學作品創作價值取向,思維向度的思考,對我深愛著的民族文化的流動方向也有了質疑和擔憂。
一個民族無論其強大還是懦弱,只要這個民族還活著,永遠伴隨這個民族的必定是文化,而區別這個民族的也必定是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的記憶,是民族生存留下的有意義的痕跡,它可以成為民族傳承的遺傳基因。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們一代又一代地為我們堆積了偉大的中華文化,並使之成為我們共同的代代相傳的民族遺傳基因。也正是那些優秀燦爛的中華文化,使中華民族有別於其他民族而得到人類社會的尊重,我們也為此感到自豪。
文化是區別人類種族的重要標識,一個種族如果沒有文化,他們便與動物無異,也就活成了行屍走肉。如果一個種族的文化因亡國或別的原因被另一個種族文化強行入侵、改造、取代,那么“亡國奴”的深層含義其實就是種族滅亡。因此我們才說,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可以捍衛這個種族的文化,卻並不是文化本身。在人類歷史上,因經濟落後,軍事力量薄弱而亡國亡族的很多,那是因為無可奈何。但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而因民族文化心理偏差,客觀上導致亡國亡族的卻也不在少數。
所以,如何繼承和弘揚自己的民族文化?怎樣學習與借鑑其他種族的文化?而勿使自己的文化衰減,抑或消亡,這是一個民族怎樣生存的頭等大事。
民族文化的滅絕,內部的消解比外來的侵略更危險。我們今天的文化命運,較之魯迅先生當年放棄學醫而改學文學時,更加令人擔憂,這絕非危言聳聽。今天,我們的文化就像冰川遭遇全球變暖的氣候一樣,正在逐漸化掉,流失,我們能夠展示給別人看並引以為豪的是我們祖先留存下來的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心理已經墮落,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也走到了懸岩邊上。 我們在教材中長時間地廢除了四書五經,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國學,在培養人的問題上形成的文化斷層很大程度上令我們的文化骨血難以與傳統文化無縫連線,從而導致了我們傳統文化心理的缺失。我們今天的學者或者國學愛好者們跟傳統的知識分子是迥然不同的。比如知道或精通《論語》的人,《論語》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門知識而已,知道或精通的人絕不會像民國前的知識分子那樣按照《論語》內容踐行,使自己成為君子。這樣的危害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失落,導致崇尚什麼批判什麼的價值觀迷糊不清,道與德的判斷失衡。正因為這樣,才會出現類似爭搶申報西門慶故鄉的事件發生,這是令人膽寒的文化道德淪喪的現實表現。我沒有祈願我們今天的人像古人一樣活著的意思,但對於祖先留存的彌足尊貴的傳統文化道德、文化智慧和文化倫理,作為我們這個種群的後人總不至於崇洋媚外或自我否定到背叛祖宗的程度吧?
國家也似乎意識到了這種令人擔憂的現狀,但現在有很多人卻誤解了國家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意思,將發展文化,繁榮文化中的“文化”曲解為文化產業,結果還是“掙錢”,並且是用文化的名義掙錢,這就更慘了。
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轉之於部門而言應該是分工明確的,即一些是掙錢的,一些是花錢的,但所從事的都是國家、民族的事業。但眼下卻一窩蜂地要求全都掙錢,那些管理著國家經濟的單位和人員更是飛揚跋扈,他們可以巧立名目地任意揮霍,而那些文化單位好像淪落成了“乞丐”。這樣一來,許多掙錢困難的文化單位就吃了苦頭,同時也影響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這種事情的發生,根本原因是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因為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才會出現什麼“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文化產業化”,“文化為經濟服務”等等奇談怪論。文化也因之成為了官員、財主們的婊子,任其凌辱。許多文化人也在這樣的環境裡喪失了文化人應有的氣節,在官員的一道行政命令或者財主們從腰裡掏出一些銀兩時,文化人便俯首帖耳地任其差遣,為其需要虛誇臆造“功德”、“偉績”,置文化的尊嚴於不顧。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賤,文化人也跟著一起倒霉。
我在一家官辦的省級文學刊物任副主編,我以嚴肅而真誠的態度創作文學作品,其中包含了一個作家的文學修養和文化學養,包含了一個作家對社會、對人生、對民族的責任和良心。但是這些辛辛苦苦創作出來的散文、詩歌卻因為出版社要虧本而不能出版,除非自己花錢或找到贊助。據我所知,現在散文、詩歌的出版都是這種情形,無論是大家還是普通作家的佳構力作。然而那些有錢有權的人,無論寫出的文字有多么低劣,卻都能裝幀精美,印數巨大地出版發行,流入社會害人,擾亂道德與水準,增添文字垃圾的質量。我想我一個明碼標識的省級文學刊物副主編出書尚且如此尷尬,那些大批的生活在更基層的作家們出書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的讀者都在讀什麼書呢?他們還讀書嗎?作家的勞動成果不能夠到市場上去兜售,這絕不是作家的恥辱。
嚴肅文學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意識的自覺與追求,是人類生存生活的意義所在。我們應該而且必須以嚴肅和敬畏的態度對待它,給它以足夠的尊重。我們都應該摸摸自己的良心,問一問,我給了它足夠的尊重嗎?
我這篇自序本意是要談談散文寫作的不容易,結果不知不覺寫成了這樣,這有損於我麻木而大度的習慣,只是我沒有覺得這是一個恥辱的話題。
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民族,我尊重所有的民族文化,我也熱愛生活,熱愛我生活的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