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馬石

畫馬石

畫馬石,在羅裳山玉髻峰下,有一巨石,向東一面鐫刻一匹簡筆畫成的馬。據何喬遠《閩書》載:“唐末羅隱乞食山下,人侮之,隱乃畫馬於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則復入石。山下人乃改禮焉,隱為畫椿系馬,馬不復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畫馬石
  • 地理位置:羅裳山
景觀描述,景觀傳說,相關人物,相關傳說,人物軼事,

景觀描述

清朝陳一策詠“畫馬石”詩云: 山前異景信天開,巨石峻 幾千尺。上有妙筆掃驊騮,神姿磊落當峭壁。竹批雙耳雙瞳方,意氣昴藏脫羈勒。筆力所到石已吞,墨沉淋漓勝鏤刻。苔侵蘿纏尚宛然,雨淋霜剝不能蝕。反映出晚唐國家殘破,梟雄並起,社會動亂,割據紛爭,人民辛苦勞動,反而不得其食的悲慘社會面貌,具有時代性和人民性。
一座蒼苔斑駁的天然巨石,上面隱然畫著一匹駿馬傲然站立,像在仰天嘶鳴。馬的身邊立著幾根木椿子,有一種“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境味。這幅位於晉江羅裳山玉髻峰下的崖畫背後,竟能牽引出不少故事。
泉州驅車前往晉江,行至羅山街道,細心的人會在路邊發現一副巨大的石刻。石刻筆畫簡單,線條流暢,乍一看像是一隻狗,仔細看又似一匹馬。記者在學生時代時常搭車途徑此處,也只能在車上遠遠地看著,直到近日實地走訪,才了解與這石刻有關的種種故事。
閩書》記載:畫馬石晉江二十八都羅裳山玉髻峰下,相傳唐末羅隱嘗乞食山下,受人欺侮,乃畫馬於石,每夜出食禾,人追之,則馬復隱於石上。山下人以禮相待,隱乃畫椿系馬,於是馬不復出。這是現今人們能了解到的與畫馬石有關的傳說中流傳最廣的一個。

景觀傳說

羅隱來到晉江發生了何事,附近的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這樣的傳說:羅裳山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在晉江縣二十八都,距離郡城南約30里。傳說有一天羅隱路過此地,感覺飢餓,衣裳襤褸的他便向山下的農家乞食。當地的農民看他一個壯年男子,手足都好好的,並沒有什麼毛病,說起話來又南腔北調的,便不搭理他,讓他站在一旁傻等了半天。羅隱對此十分憤恨,便想要找個機會報復一下他們。
再說了,晉江的風光秀美,也使得羅隱想要在此多留幾天。這一來,吃飯也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因此羅隱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下午,他便在玉髻峰下的一塊巨石上畫了一匹馬,到了晚上,便指使馬兒到農民的稻田裡踩壞他們的禾苗。農民們發現後,群起而追那匹馬,可奇怪的是追到那塊畫著馬的石頭處,那匹馬就不見了。大家很焦急,經過多方打聽,才有知情人說,是一個乞丐因為乞不到食,拿一塊石頭在這巨石上畫的馬。當地農民疑是得罪了神仙,於是急忙分頭去找那位乞討的“神仙”,果然,在羅裳山的玉髻峰上找到了,於是將他迎回村中,用最好的飯菜款待他。
羅隱酒足飯飽之後,就帶著農民們回到畫馬石邊,在馬的前面畫了一根系馬椿,將馬系住,從此,那匹馬就再也不出來搗亂了。羅隱於是就在羅裳山上住了好些天,踏遍了周邊美景,到處都受到款待。臨行時,當地人請問他的姓名,他操著一口餘杭土話說了很多遍都沒人聽得懂,於是他向大家索要筆墨,寫下“羅隱”二字後向北遠行去了。從此,“羅裳畫馬”便成了當地的古景之一,關於畫馬石的來歷,也屬“羅隱為之”的故事流傳最廣。

相關人物

羅隱(833-909年),原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浙江餘杭(一說富陽)人。他從28歲到京師,一直到55歲期間,為了考取進士,四處奔波遊歷。但由於他好譏諷世事,鞭撻時政,得罪權貴,觸怒了統治階級,因此十舉不中。黃巢起義後,他避亂歸鄉。光啟中(885-888年)為錢鏐從事,後表授給事中,年八十餘卒。
羅隱於唐鹹通年間(860-874年)來到福建,曾游晉江羅裳山、惠安螺山等地,留下遺蹟。
既然傳說中如此明確地點出了羅隱的名字,還是先了解此人的來歷。關於羅隱,史書上記載他是唐朝末年的詩人,當地老人中也傳說他是個修真得道的神仙。連《泉州府志》上都能找到關於他的記載:“俗傳羅隱語成讖,雖未必盡然,然黃淘贈隱又詩云:‘三征不起時賢議,九精終成道者言’。”唐代晉江道教已甚興盛,時有道士蔡明濬與虹岩逸人羅山甫往來於潘湖間,邀約名士歐陽詹上靈源山煉道三年事。羅隱沒準也是個修真學道之人。  泉州的傳說故事中,有很多虛實未定的角色,但是關於羅隱似有此人,文獻上說他“嘗游晉江羅山玉髻及惠安螺山”,所以這兩個地方至今猶有他的傳說。
羅隱字昭諫,浙江餘杭縣人氏,本名橫,生於唐朝末年。據說由於當時政治腐敗,科舉舞弊現象嚴重,所以他十次赴長安考取進士,都因沒有賄賂考官而落選。有人還把他的事例做成詩歌來嘲諷:“唐末科場八字開,明標價格賣人財。可憐博學如羅隱,十赴長安喪氣回”。從此羅隱便開始憤然放棄考科舉,而四處漫遊於各地,到處考察作詩。因為羅隱聰明過人,觀察敏銳,時常寫一些針砭時弊的詩歌,所以統治者十分忌恨他,污衊他是“仙人嘴,乞丐骨”。意思是他說話雖然很靈驗,本該享受榮華富貴,可他終究一副乞丐骨,要靠乞討過活。這樣一來,使得羅隱這個人很不受歡迎,大家都討厭他開口,認為他開口總是不祥。

相關傳說

傳說中的馬從畫出固然是源自古人的想像,但石刻必然出自真人的手筆,可究竟是不是出自羅隱之手亦難有定論,此前也有考古學家認為“畫馬石”是新石器時代的意形畫。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畫馬石故事並非只有“羅隱畫馬”這一說,在民間傳說中,還有不少無名氏參與創作,豐富了它的內涵。其中清代晉江詩人陳一策在《玉髻峰前觀石壁畫馬》詩中,就有另外一說:“筆力所到石已吞,墨沉淋漓勝鏤刻。苔侵蘿纏尚宛然,雨淋霜剝不能蝕。應知造化鐘神異,鬼物護持寧可測?矮矮龍性聚精靈,日日神遊周八極。樵牧相傳振鬣鳴,往往聲聞風雨夕。”這首詩記載了樵夫牧子講的另一個故事:崖上的畫馬,有龍的精靈,能週遊八極,每當風雨之夜,它就振鬣嘶鳴,山鳴谷應。陳一策的詩給畫馬石塗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畫馬石邊還有一方石刻,為明正統年間鄉人所刻。記述了正統十二年(1446年)災荒,里甲無法向官府交清征派米糧,鄉人逃難他方,里長借貸先為完納之事。指控當政者的“取之無制”,是一幅舊時代社會生活的寫照。  無論畫馬石的來歷有著多少個版本,都不妨礙它成為泉州的古景之一。加之其周邊又有著草庵等名勝之地,更顯出此地自古以來的文化繁盛,山山水水間都蘊藏著人們對智慧與善良的感悟。

人物軼事

傳說羅隱曾在晉江、惠安一帶遊歷,不少地方至今仍留有與之有關的傳說。其中有一則“羅隱讖破”的故事發生在泉州
泉州東門外,華僑大學西面附近,有個後路村和碗窯村。這兩個村之間有一條溪。傍溪的兩岸布滿了很多古窯址和一處近兩米厚的古窯片堆積層。經過考古專家的鑑定,那些古瓷碎片都是宋元時代外銷的日用瓷,大約廢於明代。在古窯址的兩村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羅隱來到碗窯乞食,看見那裡的人們正在做活,場面熱火朝天,於是他便想向窯場的老闆討一隻碗來用用。老闆看他是個外地來的乞丐,不僅不給他碗,還把他給轟了出去。有個窯場工人看見了,看他可憐,心有不忍,於是偷偷拿了一隻次品碗給他。羅隱接過碗來一看,竟然是只歪了半邊的碗,非常生氣,順手就把那碗扔了回去,說道:“能破給汝破,不破給汝相粘固呀!”
說來也奇怪,傳說因為羅隱的這句讖破,後來這個碗窯里燒出的產品不是破了歪了,就是一疊粘在一起無法分開,根本就是廢品,無法銷售。碗窯的老闆也因此破產,不久便倒閉了。雖然這是個傳說,可當年考古專家到此勘探的時候,還有村民指著那些出土文物津津樂道,仿佛印證了古老傳說中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