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樓

番仔樓

番仔樓(又稱:番客樓)是一種中西合璧的閩南(特別是泉州)民居建築。番仔樓是閩南一帶對於洋樓的稱呼。

番仔樓多為民國時期,由閩南的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因為建築樣式中西合璧,與閩南傳統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貶稱)。

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因設計師建築想法各異,工藝價值高,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讓人驚嘆,是閩南僑鄉的一顆顆建築瑰寶。番仔樓以閩南泉州數量及精品為多,番仔樓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洋打拚的辛酸血淚,每一棟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戰、國共對峙、文革等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其中以泉州永寧鎮豐富的番仔樓樣式及豐富內涵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仔樓
  • 別稱:番客樓
  • 性質:一種中西合璧的閩南民居建築
  • 代表:楊家大樓
建造年代,建造類型,聯榮同居,楊家大樓,志成兄弟樓,工藝,現狀,

建造年代

番仔樓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閩南一帶華僑多到南洋一帶創業,歸國之後建造番仔樓,現存的番仔樓大部分是在清末到解放前後所建。

建造類型

番仔樓可以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按照傳統的閩南民居木結構營造技藝所建,即利用大木作作為受力結構。另一類是採用鋼筋混凝土所建。這兩類不僅營造技藝不同,並且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分別,一般來說,傳統技藝營造的番仔樓,立面多採用傳統的閩南紅磚,而鋼筋混凝土的則是水泥立面。一般來說,採用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所建造的番仔樓所包含的中式元素和閩南傳統工藝比鋼筋混凝土的番仔樓多得多。
永寧的李延鈔洋樓永寧的李延鈔洋樓
位於永寧子英村的聯榮同居就是一棟採用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所建的番仔樓。

聯榮同居

以下內容摘自石獅日報:
在永寧鎮子英村有一座兄弟厝,和只有百米之遙的萬芳樓相比,它顯得很“年輕”,從房屋石柱和門帘上“愛護祖國建設、保衛世界和平”、“謙虛、忠實、前進、立志”的文字,一眼就能知曉其建設年代。建於1953年的這座大厝是由李逢璽、李逢康兄弟合資建設的,左邊是“康樂別墅”,右邊為“觀濤別墅”,連線這兩部分的中間部分赫然寫著“聯榮同居”四個大字。
採用閩南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聯榮同居採用閩南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聯榮同居
偌大的院子裡有些許凌亂,觀濤別墅前的空地上曬著一些靈芝,再往前停放著一輛機車,機車邊上放著捕蛇的籠子,靠圍牆的空地被開闢為菜地,菜地里一抹身影正在忙碌著,似乎對前來參觀古厝的人習以為常了。“我叫葉劍川,與古厝的主人是朋友,他們一家都到菲律賓去了。”葉先生告訴我,他在古厝里已經住了十多年,受主人之託,他守護著這座珍貴的兄弟厝。
記者了解到,在解放前,年僅17歲的李逢璽南下菲律賓謀生,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小店鋪店員,在積累一些資金和經驗後,他開了一家小油漆店,後來又將產業擴充到鋼鐵業,並迅速成為這個行業的“龍頭老大”。事業有成後他心繫家鄉,與李逢康合資建起了兄弟厝,兩棟房子之間緊緊連線在一起,即使是2樓的大廳亦有一條通道橫跨兩座別墅。
據說,這座大厝剛建成的時候,周圍是空地,房子的頂部水泥材質是從上海運送過來的,所用的木材也都是從福州買來的上等杉木,屋後還有後花園,裡面種滿各種果樹;屋子內的牆壁磚是專門請人加工製成的,磚上“八駿圖”等圖案是經過很繁瑣的工序燒制上去的;屋中的木床是仿造古時候的龍床結構製成,在當時的泉州南門外轟動一時。
在葉先生的帶領下,記者走進觀濤別墅內參觀。葉先生住在別墅的一樓,雖然已隔60年光陰,但古厝內部仍是原來的構造,用木板將房間隔開。二樓雖無人居住,窄小的木梯上落滿了厚厚的灰塵,但木門、木桌和其餘物件均按原位擺放著且保存較為完好,打開通往陽台的木門,一縷陽光照射進來,一切如昔,令人仿佛回到了那些年古厝熱鬧的光景。
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永寧迎熏樓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永寧迎熏樓
“這些磚雕大概是在‘破四舊’時期被毀壞的。”二樓的陽台上裝飾著別致的磚雕,大概都是靈獸的造型,色彩鮮艷,雕工細膩流暢,姿態栩栩如生,只可惜多有破損。別墅門牆上的對聯傳達出“修身齊家”之意,警醒後人要勤奮謙虛,可以看出主人的風雅與品格。
葉先生說,房子的主人雖然久居菲律賓,但是每年回鄉都會回到古厝里,前幾天市有關部門才派人前來古厝拍攝照片留存資料,他相信這座難得的兄弟厝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記者占婷李少鈞)
左邊這棟迎熏樓就是採用鋼筋混凝土所建的番仔樓。
在永寧,有一座傳奇的番仔樓——六也亭,也稱楊家大樓,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六也亭就是採用鋼筋混凝土所建。

楊家大樓

以下摘自東南網:
在石獅市永寧鎮的後桿柄村,有一座名為“六也亭”大洋樓,因內設房間過百,俗稱“九十九間”。這座由菲律賓富商楊邦梭所建的豪宅,是民國時期閩南華僑建築的典範,在石獅乃至泉州都頗負盛名。東南網記者日前聞名而至,探索這座華僑豪宅背後的故事。
家族南洋打拚 榮歸故里建房
據楊氏族譜記載,家族第14世至19世輩分取名為:國、家、邦、榮、祖、德。楊邦梭的父親屬於“家”字輩,家裡還有5個弟弟。上世紀20年代,隨著閩南人往菲律賓謀生大潮的出現,在永寧以種地、趕驢子為生的楊邦梭,跟隨十來個叔伯兄弟來到菲律賓,從碼頭搬運工做起,開始了艱難的異鄉生活。
憑藉著勤勞的雙手、聰明的頭腦,以及精誠的團結,楊氏家族在菲律賓創辦了一家捲菸廠,並慢慢發家,成為菲律賓聞名的富商。隨著家族事業的不斷發展,作為長子嫡孫的楊邦梭果斷的擺脫家族式企業的管理模式,對菸草公司進行了股份制改革。明智的經商頭腦讓楊邦梭成為當時菲律賓的十大企業家之一。
光宗耀祖的思想深深的影響著楊家人,楊氏家族於上世紀20年代,決定在家鄉祖厝旁建造6幢大樓,分別給“家”字輩的6大家族居住。後因當時社會動亂等原因,又改為6家族共蓋一幢大樓,也因此命名為“六也亭”。
帶有“六也亭”牌匾的主樓帶有“六也亭”牌匾的主樓
外觀洋氣十足 布局閩南風格
六也亭建於1929年,竣工於1933年,歷時5年。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鋼筋水泥等建材在閩南還十分罕見,六也亭的設計圖紙及所用建材皆從菲律賓運送而來。建成後,中西合璧的六也亭頗為新穎別致,又因其規模龐大氣勢磅礴,因而聞名鄉里。
六也亭的外牆為高雅的白色,裝飾花紋洋氣十足,偌大的窗戶採用透明花玻璃鑲嵌,牌匾上刻著天使圖案的浮雕,連樓梯也是雕花鏤空的華麗螺旋式樓梯,處處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異域風情。
但這座洋樓的布局卻是地地道道的閩南古大厝,依然有大廳、小廳、偏房、後軒、後房、廂房和下落等,是標準的“七間張、十櫸頭式兩落大厝”款樣。
規模龐大、氣勢磅礴的六也亭規模龐大、氣勢磅礴的六也亭
內設170多間房 曾住300餘人
六也亭占地面積6670多平方米,樓內設有170多個房間,洋樓旁還設有閩南式建築的傭人房、更房等,規模十分龐大。在六也亭旁邊,還保留著楊氏家族清朝時建的祖厝。雖然閩南式的古厝與南洋風情的六也亭風格迥異,但兩者並列卻出奇的和諧自然。
正在編修《永寧鎮志》的一位當地老人鄭天應告訴記者,六也亭人丁興旺時,曾四代同堂,有200多嫡親人口,加上百餘傭人,共有300多人。在洋樓樓頂的一個亭子裡掛著一口大銅鐘,到了開飯時間便會有人撞擊通知,可謂“鐘鳴鼎食”。
在六也亭的院子裡有3口水井,並配有水槽,可供傭人提水、洗衣服等。此外,由於當時的社會動盪盜賊較多,大院入口處還設有長長的更房,夜裡常僱請槍手來配合家丁守夜。
洋樓一角洋樓一角
重視後輩教育 積極回報桑梓
彼時的楊家,作為聞名海內外的大戶人家,非常重視子孫後輩的教育問題。據了解,在建造六也亭之前,楊家曾花10萬大洋在鼓浪嶼海壇路27號購置了一幢3層洋樓,除了往返菲律賓較為便捷外,還很方便子孫後輩上學讀書。因此,當時楊氏家族的“榮”字輩,大多都是在鼓浪嶼讀書成長的。
而因生意等原因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楊家人,通常會請教師來家授課;因在海外沒時間讀書的楊家人,則會利用回國探親時間,抓緊讀書。正是楊家幾代人傳承著這種勤學進取的良好學風,因而,六也亭出了不少學士、碩士、博士等,家族頗具文化素質。
楊氏家族不僅“獨善其身”,還積極回報桑梓。據介紹,“榮”字輩的楊榮石就是楊家熱心教育的一個典型代表。後桿柄村的國小、幼稚園、村道、祠堂,甚至村裡的教育資金等公益事業都留下了楊榮石熱愛家鄉、關心事業的光輝業跡,至今仍為村里人津津樂道。
傭人房雕花精美的門窗、牆壁傭人房雕花精美的門窗、牆壁
族人旅居海外 洋樓衰敗不堪
這座在後桿柄村屹立了近百年的豪宅,深深的刻著楊家老一代華僑的故事。它目睹著這個家族的興衰,也經歷著時代的變遷。
據六也亭的“祖”字輩後人楊祖業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六也亭曾遭到日軍的炮彈攻擊,並有部分建築受損,雖然已於上世紀80年代進行了修復,但仍留有抗日時期明顯的痕跡。
六也亭有部分房間租給了外來打工者,楊氏家族中,僅有“祖”字輩後人楊祖志一家仍在居住。楊家除了在國內的子孫百餘人外,大部分都旅居港澳、東南亞及北美洲等地,約有上千人。
如今的六也亭已衰敗不堪,布滿青苔的雕花樓梯、斑駁的牆壁、滿是灰塵精緻古董,這些往日的繁華只能在一片荒涼中依稀可見。
政府有意保護 尚無規劃出台
楊祖業告訴記者,許多楊家人都有修繕六也亭的想法,但修繕洋樓所需的龐大資金令他們望而卻步。且楊氏家族龐大,遍布全球各地,難以徵集所有族人的意見,修繕一事便就此擱置。
據永寧鎮黨委書記張國欽介紹,鎮政府有意向修繕六也亭,並將其打造為“民宿”、“展示館”等發展保護起來,但要做到“修舊如舊”需要一筆較龐大的資金和一定的時間。
此外,張國欽還表示,石獅市委市政府正大力支持永寧發展旅遊業,但美中不足的是,鎮裡仍極度缺乏旅遊行業的職業管理人才。由於各種條件限制,政府尚無較成熟的相關規劃出台,六也亭的修繕開發項目也就暫時擱置。
番仔樓
楊家大樓內的閩南眠床楊家大樓內的閩南眠床

志成兄弟樓

以下摘自晉江經濟報:
晉江吾坑村,提起志成兄弟樓無人不知。這座樓在吾坑村已然成為一棟標誌性建築。這座始建於1935年的建築,代表了當時頂尖的建築水平。更特別的是,僅一座樓,就有約50間房間,139個門,規模之大,建築之宏偉,由此可見。
番仔樓
近日,記者來到吾坑村,探訪這座超過80年的番仔樓——志成兄弟樓
大門並不位於整座房子的正中,而是設定在圍牆的側面。當記者來到正門的時候,不由得昂起了頭。正門並不大,但樣式卻十分少見,整個大門共有三層,像疊加起來的亭子,每一層的四個角頗有燕尾屋脊的味道,細看可發現,每一層的屋脊的細節都不一樣,可見設計之用心。
走進大門,是一個開闊的院子。志成兄弟樓就坐落在這個院子裡,共有三層。走進一樓,可以發現,這座樓保存得十分完好,甚至連木窗上的水墨圖案還清晰可見。房子中間是天井,讓整座房子的採光更為通透,左右兩邊的格局是對稱的。
番仔樓
記者來之前就聽村裡的人說,這座樓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門很多。當記者覺得一樓幾乎走了一遍的時候,心裡不由得疑惑:二三樓的構造和一樓相似的話,這樣算起來門也不會多啊。但當其中一個側門打開時,記者才發現,這一樓還大著呢。這門後不是一個房間,簡直是又多了“一棟房子”,只不過連在一起。而在另一側也是同樣的結構。就像三座大房子相連,規模可想而知。若不是有熟悉的人帶路,還真找不到方向。
通往二樓的樓梯也讓人驚艷了一把。只見樓梯有紅、白、黃、綠四個顏色,在80年前這樣的建築水平應該說是非常之高了,而且保留到現在,顏色和花紋都還十分清晰。一般來說,樓梯都是在同樣的位置,但記者卻在二樓樓梯口附近轉了半天也沒找著通往三樓的樓梯在哪裡。原來,這通往三樓的樓梯在中廳後面,要打開一個門走進去才能看得到。
番仔樓
三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於陽台的“圓頂亭子”了。這個亭子共有六根圓石柱,石柱上的半圓形從外部看像一個半球倒扣著,站在這個圓頂下,可以看到中部均是空心的,說話時還會有明顯的回聲。這個“圓頂亭子”是歐式風格,但是最頂部卻是一個小型的中式石亭,中西融合得十分和諧有美感,讓人不住稱讚。
番仔樓
從一樓到三樓,可以發現,建築材料大部分都是石料和木頭,經過了80餘年,除了加裝水電以外,從未整修過,卻還十分堅固。木材和石頭雕刻的圖案也都十分精緻。雖然該樓的後人已經遷往菲律賓,但是一直請人照看著。記者走訪的時候,春聯和紅燈籠都還鮮艷著,院子晾著的衣服也為這座樓添了不少生活的氣息。
那么,這座番仔樓的主人是誰呢?據了解,這座樓的主人叫許志北(許志成),故該樓名為“志成兄弟樓”。許志北的後人多年前就遷往菲律賓,該樓始建於1935年。

工藝

番仔樓的工藝基本上就是閩南傳統工藝,特別是泉州古民居的傳統工藝,泉州民居建築在中國古民居中獨樹一幟,閩南向來被稱為紅磚文化區,因為閩南民居是採用與中國傳統民居不一樣的紅磚。
以下,可以通過泉州市石獅市永寧鎮的一些建築工藝來看一下番仔樓的工藝。
可點擊圖冊進行查看。

現狀

民間出現了一些聲音,希望能保護番仔樓,特別是位於泉州石獅市的泉州永寧衛小吃客棧(weibo是泉州永寧衛小吃青年旅舍),這家客棧致力於番仔樓的保護,客棧的主人是一位85後,在全國旅行歸來之後,看到番仔樓一座座慢慢消失,就在永寧開了客棧,希望通過帶動永寧的旅遊業來推廣這些閩南瑰麗建築。
想要比較集中地欣賞番仔樓,還是得去永寧,永寧本身是一個古衛城,意為永保全寧,不僅有番仔樓,鎮區更是有著40多座寺廟,而又被大海三面環繞,小吃特別多,是一個特別而值得一訪的泉州海濱小鎮。
希望在不遠的未來,可以看到番仔樓引起更多熱愛建築的人的關注,讓這些美麗的建築可以長久地活在閩南這片土地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