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修勺

畢修勺

畢修勺(1902-1992),著名翻譯家。1902年10月出生於浙江臨海市更樓村。他自小酷愛學習,成績優異。1920年5月,赴法國勤工儉學,同班就讀的有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陳毅、巴金等。他在巴黎高級社會學院政治系學習時還擔任《工余》雜誌編輯,探索振興教育的途徑。課餘還看了不少法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喜愛的是左拉的小說《盧貢——馬卡爾家族》,揭露資產階級的荒淫無恥。1894年寫成《三個城市》,揭露羅馬教會的卑鄙勾當。其作品場景壯闊,氣魄宏大,文體粗獷遒勁,使畢修勺閱後愛不釋手,並萌發了把左拉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的心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修勺
  • 別名:鄭紹文、華素、碧波、震天、鄭鐵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臨海
  • 出生日期:1902年10月6日
  • 逝世日期:1992年5月12日
  • 職業:翻譯家
  • 畢業院校:巴黎高級社會學院政治系
  • 代表作品:譯有〔法〕左拉《萌芽》、《崩潰》、《勞動》等。
個人介紹,紀念會,

個人介紹


畢修勺(1902-1992),曾用名鄭紹文、華素,筆名碧波、震天、鄭鐵等,著名翻譯家。浙江臨海人。1902年10月出生於浙江臨海市更樓村,他自小酷愛學習,成績優異。1918年畢業於臨海回浦學校國小部。1920年5月,他赴法國勤工儉學,成為我國最早赴法勤工儉學的一批學生之一,曾在同班就讀的有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陳毅、巴金等。他在巴黎高級社會學院政治系學習時還擔任《工余》雜誌編輯,探索振興教育的途徑。課餘還看了不少法國著名作家的作品,他最喜愛的是左拉的小說。左拉曾用25年的時間創作出由20部長篇小說組成的《盧貢——馬卡爾家族》,反映拿破崙三世時代法國的社會生活,揭露資產階級的荒淫無恥。1894年又寫成《三個城市》,揭露羅馬教會的卑鄙勾當。其作品場景壯闊,氣魄宏大,文體粗獷遒勁,使畢修勺閱後愛不釋手,並萌發了把左拉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的心愿。
1925年畢修勺先生回國,與匡互生葉聖陶夏衍等共同創辦了上海立達學園和勞動大學,他任法語教師,還兼任上海《革命周報》和《民鐘》主編。1941年他還發起捐款,在家鄉創辦更樓學校,並一度親任該校高級班語文教學,對家鄉教育事業作出不少貢獻。
畢修勺先生是我國最早翻譯左拉作品的學者。1927年上海出版合作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譯作《左拉短篇小說集》。上海世界書局曾在1947年推出由他翻譯的六部左拉著作,即《給
畢修勺
妮儂的故事》、《給妮儂的新故事》、《薄爾上尉》、《娜意·米枯倫》、《岱雷斯·賴根》和《瑪德蘭·費拉》。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相繼出版了他的譯作《勞動》、《崩潰》、《萌芽》、《磨坊之役》等,頗受讀者歡迎,在當時產生過廣泛且良好的影響。
他還譯有文學評論及哲學史地著作40餘冊。如翻譯過地理學家E·邵可侶約300萬字的巨著《人和地》,譯文共分24冊,當時曾出版7冊,其餘17冊的出版事宜因日寇入侵被迫擱置。他還翻譯出版了《自然主義小說家》、《實驗小說論》,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左拉的自然主義文學理論。
畢修勺先生生前是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兼任上海師範大學外國文學研究室客座研究員,帶過好幾屆法國文學研究生。他從事翻譯工作60餘年,共翻譯文學著作700多萬字,哲學和史地著作400多萬字。“文革”期間他慘遭迫害,平反後雖年已古稀,仍堅持譯完了左拉的《三名城》和《四福音書》。
1992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

紀念會

2012年10月29日,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與巴金研究會主辦的"紀念翻譯家畢修勺誕辰110周年座談會29日在上海舉行。
來自江浙兩地從事歷史、現代文學史和外國文學翻譯、研究及畢修勺親屬代表等30餘人,共同回顧畢修勺曲折的人生和其畢生致力於左拉作品翻譯的歲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