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浦

回浦即為現在之浙江省臨海市,西漢始元二年置回浦縣。東漢建武元年稱章安縣。三國吳大帝建臨海縣。隋開皇九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併入臨海縣。唐武德四年置台州。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路、台州府。民國16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臨海,建立縣政府。1986年3月,國務院撤縣設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中心。

簡介,歷史沿革,秦、漢、三國,兩晉、南朝,隋、唐、五代,宋、元 、明、清,中華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簡介

台州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地屬閩中郡初,先後有東海、東越等王國封立。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東越國除,徙民於江淮間,改其地屬會稽郡鄞縣,置回浦鄉。

歷史沿革

秦、漢、三國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以其地河流彎曲迴旋入海而得名。縣治回浦(今章安)。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3府。是為台州建縣之始。
東漢建武年間(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縣改名章安縣。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境內)。建安四年(199)(一作興平二年〈195〉),分章安縣西南部置松陽縣。
三國吳黃武、黃龍年間(222—231),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赤烏二年(239),分永寧縣置羅陽縣;立羅江縣。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臨海,尋徙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轄境遠及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兩晉、南朝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分安固縣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縣,隸揚州。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縣),屬臨海郡。
南朝轄縣如故。

隋、唐、五代

開皇九年(589),滅南朝陳,廢郡,並臨海郡各縣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初,復分臨海為章安、始豐、樂安、寧海、臨海5縣。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並寧海縣入章安縣。次年又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併入臨海縣,台州僅轄臨海縣。貞觀八年(634)復分臨海縣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675)分臨海縣南部再置永寧縣,分始豐縣置樂安縣。永昌元年(689)復分臨海縣東北部置寧海縣。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寧縣為黃岩縣,以縣西黃岩山而得名。神龍二年(706),分寧海縣與越州的鄮縣地置象山縣,屬台州。開元二十一年(733)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復稱臨海郡。乾元元年(758)復稱台州,隸浙江東道。此後反覆改隸浙江東、西兩道。肅宗上元二年(761)改始豐縣為唐興縣。廣德二年(764)象山縣改屬明州(今寧波)。中和三年(883)隸義勝軍。光啟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軍。
五代,屬吳越國,軍、州建置及轄縣如故。天寶元年(908),改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復改為始豐縣。寶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樂安縣為永安縣,以祈永保平安。後晉天福間(936—942),吳越又改始豐縣為台興縣。北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復改台興縣為天台縣。

宋、元 、明、清

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除,台州入宋版圖,州、縣如故,隸兩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禁止周衛,多神仙之宅”,詔改永安縣為仙居縣。南宋隸兩浙東路。
至元十四年(1277),為台州路,隸江浙行省浙東道,轄縣如故。元貞元年(1295),黃巖縣以民戶達5萬,升為黃岩州,仍隸台州路。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三年,復黃岩州為黃巖縣。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黃巖縣南部方岩、太平、繁昌鄉置太平縣,以其境內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劃樂清縣東部山門、玉環2鄉入太平縣。自此,台州轄臨海、黃岩、太平、仙居、天台、寧海6縣。
順治三年(1646),入清版圖,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隸浙江省紹台道。七年隸寧台溫海道(駐台州)。十一年隸台海道(駐台州)。二十四年隸寧台道。雍正四年(1726)隸寧紹台道。六年,於玉環山置玉環廳。廳因山名,隸溫州府。太平縣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劃入玉環廳。清宣統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復,成立軍政分府,隸省軍政府。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制。2月,玉環廳改為縣。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各縣直屬省政府。3年,省下設道,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太平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改名溫嶺縣。16年道廢,各縣直屬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制,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縣為第六區。因內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設特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22年10月改劃為第四特區。24年月,省政府正式設定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稱第七行政督察區。29年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35年增轄天台,磐安2縣。37年4月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解放後,置浙江第六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今椒江)兩直屬區。玉環縣屬溫州專區。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1953年6月,分玉環縣境洞頭、大門諸島另建洞頭縣,屬溫州專區。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巖縣屬區。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1958年月日0月,三門縣撤銷,併入臨海縣;寧海縣撤銷,併入象山縣,屬台州專區;洞頭縣重新併入玉環縣,仍屬溫州專區。12月撤銷台州專區,天台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玉環縣,所屬境域分屬溫嶺縣與溫州市,並於4月付諸實施。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玉環縣。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玉環7縣。1978年10月改稱台州地區。1980年7月置海門特區,屬台州地區,轄境包括原黃巖縣海門區、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以其行政區域置椒江市,以境內有椒江而得名。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巖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置臨海市。1989年10月撤銷黃巖縣,置黃岩市。1994年,撤區建市,並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市現轄路橋、椒江、黃岩3個區,臨海、溫嶺2個市,天台、仙居、三門、玉環4個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