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演進論

產業演進論,政治經濟學,作者陳曉濤。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產業演進論
  • 作者:陳曉濤
  • 導師:蔣永穆指導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四川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
館藏號
F062.9
館藏目錄
2009\F062.9\2

中文摘要

產業演進就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結構和內容的不斷變化過程,是產業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在數量上提高了經濟規模和總量,在質量上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素質,在時間上的演進表現為產業結構的不斷合理化和高級化的過程,在空間結構上的演進,指它在空間上的橫向擴張,包括產業整體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區域分布的擴張、布局最佳化與產業轉移。產業演進是資源配置結構轉換的過程,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工業化實質上是產業演進的過程,既是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為主的產業演進的過程,也是工業內部結構演進的過程,不斷淘汰衰退產業,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實現主導產業的合理轉換,扶持和引導新興產業。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伴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產業演進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但對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各自的資源構成、社會制度、傳統文化、發展的先後順序等方面存在差異,其產業演進呈現出自身明顯的特殊性。 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表明,產業演進與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聯繫,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高度是同步演進的,產業結構已成為衡量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從深層次看,經濟發展核心是產業結構的演進與最佳化。產業的結構演進速度不但反映工業化的速度,而且反映生產、生活現代化的質量和水平。因此,經濟發展的基本命題是產業結構的演進,合理的產業結構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以產業結構為中心的經濟結構的演進,是現代經濟成長和發展的基本特徵和內容,產業結構的變動構成經濟成長和發展的生動的內涵,產業結構演化規律則是各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因此,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探索產業演進規律,理所當然地成了現代經濟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點,研究產業結構演進對我國經濟發展更有實際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組織理論研究開始興起並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它創造的新方法和新的科學思想,正啟迪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去探索社會運動和經濟運動的規律。自組織理論主要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等理論。產業系統演化過程的外在表現即為產業經濟現象,產業系統的開放性、非平衡、非線性是產業經濟現象複雜性與多樣性產生的源泉。產業系統的自組織演化是一個循環往復和結構不斷進化的過程。自組織理論的產生、發展,以及它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演化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理論的融合,為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提供了新的更為廣闊的視野。同時,一些諸如演化經濟學、演化博奕論、實驗經濟學、混沌理論和非線性動力學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經濟模型中不斷湧現,使得研究對象的複雜性與分析工具之間有了很好的協調。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轉軌經濟大國,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優先發展輕工業、擴大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口、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國的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協調,並向最佳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①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第二產業的穩步增長構成了我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內容;②農業的內部結構日趨合理;③輕重工業的增長日趨合理; ④第三產業發展迅速;⑤生產資源逐漸向優勢企業匯集。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產業結構調整更有其獨特之處。中國存在著城鄉間和工農業間的二元經濟結構。從當前來看,我國經濟生活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是結構失衡,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產業尚待最佳化和升級。從深層次來看,供給過剩的本質是供給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其本質還是產業結構落後的問題。目前,國際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的加快,這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使中國經濟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加速中國產業結構最佳化和升級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形成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國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目前正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因此,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提高我國產業經濟的競爭力,對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馬克思經濟理論為指導,同時借鑑國內外產業經濟學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運用微觀分析和巨觀分析相結合、規範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重點研究產業演進模式與影響因素、方式等關鍵環節,並借鑑國際經驗,利用我國統計數據,對我國產業結構變化進行回顧和分析,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及規律進行探索,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存在問題、比較優勢、調整方向及對策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將基於自組織理論與方法和演化經濟學理論,通過建立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模型,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演進自組織演化機制、過程進行了探討。論文結構和主要內容為: 第1章,系統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成果,主要介紹了產業演進的基本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產業結構理論、西方產業演進理論和我國學者的研究,詳細分析了目前的產業演進理論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演進理論進行綜述。 第2章,簡要分析了世界產業演進。介紹了全球產業升級的歷史變遷,總結了當前世界產業演進的新趨勢,總結了已開發國家經驗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啟示。 第3章,分析了產業演進的模式,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探討了產業演進的方式,總結了產業演進的規律,探討了產業演進判斷標準和保障體系。 第4、5章,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分析。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消費需求、投資、對外貿易、制度、技術進步、柔性生產、產業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和分工等巨觀和微觀經濟因素對產業演進的影響進行了系統詳盡的分析,歸納出各自的作用機制、動因和機理。 第6、7章,探討了當前世界產業系統的演進的方式和趨勢,詳細分析和研究了產業結構軟化、產業融合、產業生態化、經濟服務化、產業國際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集群、產業轉移、產業集成化的動因和演進趨勢。 第8章,論證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布局的內容和分析方法。從產業結構最佳化、國際競爭力提高和布局最佳化角度分析了產業演進的判斷標準和要求。 第9章,我國產業演進的實證研究。結合我國曆年統計年鑑的數據,實證分析了我國產業演進的歷史與現狀。重點對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進行回顧,對產業結構的現狀特徵進行描述,指出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對我國三次產業的演進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索。 論文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和特點,並對我國產業演進進行實證分析,工作是開創性的,研究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自組織理論、非線性動力學、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等基本原理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推導出產業演進模型。在研究中,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系統整體演化過程的數量特徵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系統演進模型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產業生命周期和產業升級過程,得出產業演進的路徑。 2、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簡單地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本文結合產業演進規律,進一步深化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分析,探討了各自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方式。本文專門研究了產業演進的微觀層面的企業影響因素,研究了柔性生產、市場結構、企業併購、分工和高附加值等對產業演進的影響。 3、研究了當代世界產業演進的新方式和趨勢,包括: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化、產業生態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國際化、經濟服務化、產業集成化等的影響因素和演進趨勢。 4、傳統經濟成長理論僅以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來判斷產業演進的程度和效果,本文增添了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和產業布局最佳化兩個判斷基準,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產業演進的判斷基準。 5、結合我國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和現狀,運用歷年統計年鑑數據,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研究,分析產業演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了產業演進的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