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學家

生理心理學家

生理心理學家(physiological psychologist)是主要通過完成實驗室動物的生理學和行為實驗,來研究行為生理學的科學家。本文主要介紹了詹姆斯、巴甫洛夫、斯伯里、馬斯洛等6位著名的生理心理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理心理學家
  • 外文名:physiological psychologist
  • 著名人物:詹姆斯、馬斯洛
  • 研究方向:研究行為生理學
生理心理學家,著名生理心理學家,詹姆斯 | James,巴甫洛夫| Pavlovian,斯伯里| Roger W .Sperry,馬斯洛 | Abraham H. Maslow,科勒 | Wolfgang Köhler,赫爾 | Clark L.Hull,

生理心理學家

生理心理學家(physiological psychologist): 主要通過完成實驗室動物的生理學和行為實驗,來研究行為生理學的科學家。
生理心理學家研究可以在非人動物中觀察到的行為現象。他們企圖理解行為的生理學:在控制行為中,神經系統的作用及與身體其他部分(特別是分泌激素的內分泌系統)的相互作用。他們研究像感覺過程、睡眠、情緒行為、消化行為、攻擊行為、性行為、父母行為以及學習和記憶這類主題。他們也研究折磨人類的疾病的動物模型,比如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恐怖症、身心疾病以及精神分裂症。

著名生理心理學家

詹姆斯 | James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生理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詹姆斯生於紐約,1861年進入哈佛大學勞倫斯理學院學習化學、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1864年轉入該校醫學院。1865年隨同著名生理學家阿加西斯去巴西進行自然考察。1867年又去德國留學,在赫爾姆霍茨、馮特、微爾和的指導下學習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1869年在哈佛大學獲醫學博士。1872年在該校講授生理學和解剖學。由於研究神經生理以及與心理學有關的其他生理學問題,他逐漸轉向心理學的研究。1875-1876年他在美國第一個開設心理學課程,生理學和心理學的關係。1875年他還設計了一個小型心理學實驗室供教學演示之用。
詹姆斯詹姆斯
詹姆斯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學原理》(1890)、該書既是當時實驗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本總結,又是詹姆斯機能主義(或實用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集中體現。這部著名巨著已經被翻譯成中、法、德、意、俄和西班牙等國文字。1892年他把《心理學原理》(兩卷本)改寫為《心理學簡編》,在美國被作為大學標準課本。1899年出版《對教師講心理學和對學生講生活理想》,該書強調興趣和行為的重要性,認為兒童是一個表現行為的有機體,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形成兒童的健康習慣,並且對機械背誦的遷移作用提出質疑。這些見解對美國教育心理學和美國“進步教育”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他其他的主要著作還有:《實用主義》(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義》(1909)。詹姆斯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及機能心理學元素主義的先聲,情緒說則預示了20世紀行為主義的誕生;他還和他的直傳弟子一起主持大學心理系和實驗室的工作,在美國心理學史中,特別是在理論上有重要貢獻。

巴甫洛夫| Pavlovian

伊凡.彼特諾維奇.巴甫洛夫(Pavlovian 1849-1936),俄國生理學家、生理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1849年9月14日出生於梁贊的一個牧師家庭,1860年進入神學院,1870年改變成為當牧師的初衷,進入聖彼德堡大學學動物生理學,1875年轉入軍事醫學院學習,1883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4年獲任軍事醫學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為軍事醫學院藥理學教授,1895年起為生理學教授。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學研究的卓越貢獻而獲諾貝爾獎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關於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他是用條件反射方法對動物和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進行客觀實驗研究的創始人,也是現代唯物主義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立者。他發展了謝切諾夫關於心理活動反射本性的學說,把反射解釋為有機體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詳細地研究了暫時神經聯繫形成的神經機制和條件反射活動發展與消退的規律性,論述了基本的神經生理過程——興奮和抑制現象的擴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誘導的規律,提出了神經系統類型的學說和兩種信號系統的概念。他的條件反射理論是後來行為主義發展的奠基石,華生藉此構成行為主義綱領。
巴甫洛夫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內容: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是最早提出經典性條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現象時,觀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對食物的一種反應特徵。他的實驗方法是,把食物顯示給狗,並測量其唾液分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如果隨同食物反覆給一個中性刺激,即一個並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鈴響,這狗就會逐漸“學會”在只有鈴響但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泌唾液。一個原是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動物學會對那箇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內容。

斯伯里| Roger W .Sperry

斯伯里(Roger W .Sperry 1913-1994),美國神經生理心理學家,用測驗的方法研究了裂腦病人的心理特徵,證明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具有顯著差異,提出兩個腦的概念。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6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土,1971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81年獲諾貝爾生理學獎(又譯為:斯佩里)。斯佩里(R.W.Sperry)他把貓、猴子、猩猩聯結大腦兩半球的神經纖維(最大的叫胼胝體)割斷,稱為“割裂腦”手術。這樣兩個半球的相互聯繫被切斷,外界信息傳至大腦半球皮層的某一部分後,不能同時又將此信息通過橫向胼胝體纖維傳至對側皮層相對應的部分。每個半球各自獨立地進行活動,彼此不能知道對側半球的活動情況。這一手術於1940年由Van Wagenen 和Herren首先在臨床上對慢性頑固性癲癇病人使用,獲得較理想的療效,癲癇發作幾乎完全消失。1961年斯佩里設計了精巧和詳盡的測驗,在作割裂腦手術的人恢復以後,進行了神經心理學的測定,獲得了人左右兩半球機能分工的第一手資料,發現兩半球機能的不對稱性(asymmetry),右半球也有言語功能,從而更新了優勢半球的概念。裂腦人的每一個半球都有其獨自的感覺、知覺和意念,都能獨立地學習、記憶和理解,兩個半球都能被訓練執行同時發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務。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語、思維和意識與兩個半球的關係,成績卓著,獲得了1981年度諾貝爾醫學獎。
斯伯里斯伯里
斯伯里是奇特的裂腦人創始者:有一種腦部疾患叫做“癲癇”,疾病大發作時病人會突然喪失意識,倒地,全身肌肉發生強烈的抽搐,並伴有咬舌、流涎、尿失禁等症狀。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斯佩里為了醫治此病,將患者的連線大腦兩半球的主要神經纖維“胼胝體”切斷,使一側大腦半球的病灶所產生的神經電暴不能擴散到另一半球去。手術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且也未出現不良的後遺症,如人格和智力的改變等等。然而經過這樣手術的人,畢竟與常人有所不同了,他們實際上成了有兩個獨立的大腦的所謂“裂腦人”。正常人的大腦也有兩個半球,但是由於胼胝體的連線,左、右兩個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間進行交流,因此,正常人的大腦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起作用的。人們很早就知道大腦兩半球在機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並控制右邊的身體,右半球感受並控制左邊的身體。1861年,法國醫生布羅卡發現患有失語症的病人,其大腦左半球顳葉有損傷。這個部位後來就被稱為“布羅卡”區,它涉及人的說話功能,是運動性語言中樞。以後人們又繼續發現了左半球的其他一些部位與書寫、閱讀等功能有關,只有少數左利手(俗稱左撇子)的人語言中樞在右半球或分在兩個半球上。由於大多數人的語言中樞位於左半球,大腦左半球就被人們稱為優勢半球。

馬斯洛 | Abraham H. Maslow

馬斯洛(A.H. Maslow 1908-1970),美國社會生理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196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代斯大學任心理學系教授兼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獲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
馬斯洛馬斯洛
馬斯洛的著名論文《人類動機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最早發表於1943年的《心理學評論》。他的動機理論又稱需要層次論,這種理論認為,人類動機的發展和需要的滿足有密切的關係,需要的層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指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它的特徵是對某一事業的忘我獻身,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徵,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健全社會的職能在於促進普遍的自我實現。他相信,生物進化所賦予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創作的能力,邪惡和神經症是環境造成的。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動機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科學心理學》(1967)、《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0)等。

科勒 | Wolfgang Köhler

科勒(Köhler's ,1887—1967),美籍德國生理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研究了知覺規律,提出知覺的格式塔原則;還進行了猿猴行為的研究,提出動物學習的頓悟理論。194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5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科勒是完形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和考夫卡曾是韋特默似動現象實驗的助手和被試;以小雞視覺辨別實驗為驗證完形心理學提供實驗根據,運用完形心理學原理,設計黑猩猩實驗,研究頓悟學習,並把完形心理學理論系統化。
科勒科勒
科勒生於愛沙尼亞,在德國長大,先後在杜平根、波恩和柏林等大學學習,1909年在斯圖姆夫的指導下以心理聲學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10年任教於法蘭克福大學。1912年他和考夫卡一起當韋特默似動現象實驗的被試,三人合作研究共同奠定完形心理學的基礎。 1913~1920年任普魯士科學院人類研究所主任,到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騰奈立夫島上對猩猩的智慧進行著名的實驗研究。1921年回國繼斯圖姆夫任柏林大學教授兼心理研究所主任。1934年因受納粹迫害而移居美國,到哈佛大學任教,次年任賓夕法尼亞斯瓦特莫學院心理學教授,1958年任新罕布夏州特勞斯學院教授。1956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1959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主要著作有:《人猿的智慧》(1917)、《完形心理學》(1929)、《價值在事實世界中的地位》(1938)、《心理學的動力學》(1940)、《圖形後效》(1944)、《完形心理學的任務》(1969)等。

赫爾 | Clark L.Hull

赫爾(Clark L.Hull, 1884-1952),美國生理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心理、機制和適應性行為》、《行為綱要》等。193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赫爾於1884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的阿克倫。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密西根的農村里度過的。他小時候身體一直不好,視力又很差,加上家庭貧窮,所以幾次中斷了正規教育。在這期間,他曾在密西根一所單室學校里教了一年書。24歲那一年,他還因病瘸了一條腿。儘管面臨眾多困難和不幸,但赫爾一直鍥而不捨地追求事業,並取得了成功。赫爾最初的志趣是成為一名採礦工程師,並於1913年在密西根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但後來他開始對哲學和心理學發生了興趣,進入了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研究生,並於1918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時年34歲。接著,他在該校任教10年。1929年,他應聘擔任耶魯大學的研究教授,並領導該校"人際關係研究所"的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學習在處理人類事務方面的作用。1947年轉任該校心理系教授。在這期間,他於193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45年獲美國實驗心理學協會的華倫獎章。
赫爾赫爾
赫爾早期的研究興趣相當廣泛。他曾系統地調查研究了菸草對理智功能的影響、人與動物態度的測驗、概念的形成,以及催眠術等。他曾整整花了10年的時間研究催眠的問題,並發表了許多論文和一本專著。1927年,赫爾第一次讀到巴甫洛夫的著作,對其研究工作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印象極深,從而對條件反射和學習的問題發生了興趣。這是赫爾最後-個也是最主要的研究領域。他在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行為的原理(Principles of Behavior)》(1942)、《行為的要素(Essentials of Behavior)(1951),以及《行為系統:個體有機體行為理論引言(A Behavior System: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Concerning the Individual Organism) (195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