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類群

生態類群

生態類群(ecological group)指生態行為(各對主要環境因素的反應)相似的生物種群組合。如按類群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植物、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獸類等單一的類群,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這個概念的基礎很早就由沃明(J.E.Warming,1895)等人提出的,但最初是把生態類群專用於特殊化的植被單位(植物群落),而進一步發展此概念的則是愛倫堡(H.Ellenberg,1950,1952,1963)他針對土壤pH值,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土壤含氮量、溫度、對被動物攝食的抵抗性等因素,分別抽出了6個生態類群。例如對於土壤pH值,主要劃分出強酸性、酸性、弱酸性、中性、鹼性等各種土壤條件下出現的5個種群以及與土壤pH值無關而出現的1個種群,總計6個生態類群。用直方圖(histogram)的方式表示各植物群落的生態類群組成,即得生態類群譜(ecological group spe- ctrum),用作群落間生境條件的比較。此外生態類群的掌握對植物分布模式成因的探索,植被單位的確定以及從植被所得知識的套用等等可提供有用的線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類群
  • 外文名:ecological group
  • 定義:生態行為相似的生物種群組合
  • 詞性:名詞
鳥類,植物,水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海洋生物,

鳥類

全世界現存的鳥類有9000餘種,我國就有1244種。如果我們按照系統分類的方法,逐一去認識鳥類家族的成員,可說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對於初學者,特別是業餘愛好者而言,簡直是不可實現的願望。而我們從生態類群的角度入手來了解鳥類可說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
猛禽猛禽
鳥類生態類群可分為8個,而2個特殊類群在我國的現存鳥類中是沒有的。那就是只會奔跑不會飛翔的走禽鴕鳥類,和只會游泳不會飛翔的海洋性鳥類企鵝。其餘那些可以適應飛翔的各類在我國都有。它們都屬於突胸總目,其共同特點是在胸骨正中向外長有垂直的骨板——龍骨突,藉以附著飛行肌肉;骨骼薄而輕,中空有充氣現象。這些鳥類可劃分為6個生態類群。
1.游禽 主要特徵腳趾間具蹼(蹼有多種),善於游泳和潛水。尾脂發達,能分泌大量油脂塗抹於全身羽毛,以保護羽衣不被水浸濕。嘴形或扁或尖,適於在水中濾食或啄魚。代表種類有綠頭鴨、鸊鷉和潛鳥等。
生態類群
2.涉禽 外形具有“三長”特徵,即喙(嘴)長、頸長、後肢(腿和腳)長,適於涉水生活,因為腿長可以在較深水處捕食和活動。它們趾間的蹼膜往往退化,因此不會游水。典型的代表種類是鶴和鷺。還有體形較小的鴴類和鷸類。
3.陸禽 後肢強壯適於地面行走,翅短圓退化,喙強壯且多為弓型,適於啄食。代表種類有雉雞、鵪鶉等。斑鳩和鴿雖然善飛翔,但取食主要在地面,因此也被歸於陸禽。
4.猛禽 嘴、爪銳利帶鉤,視覺器官發達,飛翔能力強,多具有捕殺動物為食的習性。羽色較暗淡。常以灰色、褐色、黑色、棕色為主要體色。代表種類有日行性的金雕、紅隼、雀鷹和夜行性的雕鴞等。
5.攀禽 足(腳)趾發生多種變化,適於在岩壁、石壁、土壁、樹幹等處攀緣生活的鳥類。如兩趾向前,兩趾朝後的啄木鳥、鸚鵡、杜鵑,四趾朝前的雨燕,三、四趾基部並連的戴勝、翠鳥等均屬於攀禽。
6.鳴禽 種類繁多,鳴叫器官(鳴肌和鳴管)發達的鳥類。它們善於鳴叫,巧於營巢,繁殖時有複雜多變的行為,個兒為中、小型,雛鳥在巢中得到親鳥的哺育才能正常發育。代表種類有烏鴉、麻雀、百靈、畫眉、山雀等。
當你在野外看到一隻鳥時,不一定能叫出它的名字,也難以說出它確切的分類地位(目、科、屬),但你只要藉助上述的內容就可以確定它們所屬的生態類群。通過比較和觀察,你還可以很快判斷出它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所發揮的發用。如果再藉助圖譜和請教專家,就可以把你觀察記錄到的鳥鑑定到種。

植物

各種植物對不同環境條件長期適應形成各種生態習性,成為不同生態類型的植物類群。光、溫度和水分是植物生活、分布的重要因子。 根據植物對光照需要的程度,分為3個生態類群:
① 陽生植物。要求在較強光照下才能健壯生長發育,不耐蔭蔽,如松、楊、柳、樺、大多數草原荒漠植物和農作物;
② 陰生植物。在明亮的陽光下生長不良,以致死亡,如森林下和陰暗處的許多草本植物
③ 耐陰植物。是上述兩者的中間類群,即在陽光下生育很好,也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蔭蔽,大多數植物屬於這一類。各類植物都有不同的形態解剖和生理特徵,以適應不同程度的光照強度。
沙生植物沙生植物
同樣,根據植物與溫度的關係分為高溫、中溫、低溫或寒生植物諸生態類群。根據植物與水分的關係分為旱生、中生、濕生、水生諸生態類群。根據植物與土壤的關係分為沙生植物、鹽生植物、喜鈣植物等生態類群。
自然壞境中各種生態因子對植物是同時進行作用的,各因子間也在相互影響,故查清各種生態類群植物的生態習性和要求是一項很複雜但又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工作,它可避免生產上的盲目性,更合理、充分地發揮生態和經濟效能。不同生態類型的植物也是環境條件的指示者。

水草

水生維管束植物是生活在水體當中的維管束植物的總稱,它包括水生蕨類植物和水生被子植物。水生維管束植物(俗稱水草)是個生態學名詞而不是分類學名詞。
根據水生維管束植物的形態、構造及其與水環境的關係,分為4個生態類群:

挺水植物

根生長於泥中,部分莖長於水中,部分莖、葉挺出水面,具有陸生和水生兩種特性,陸生較強。在空氣中的部分具有陸生植物特徵,葉子表面具厚的角質層,能保護水分;在水中的部分具有水生的特性,常具發達的通氣組織,根相對退化。主要分布在水深1.5m左右的淺水區或潮濕的岸邊。
挺水植物挺水植物

沉水植物

根生泥中,莖、葉全部沉沒水中,僅在開花時花露出水面,植物體莖葉的構造具典型的水生特性,通氣組織發達,整個植物體都能吸收養料和水分。主要分布在水深1-2m處,分布的深度受透明度的制約。

浮葉植物

植物體根、莖生於泥水中,有浮葉(水上葉)和沉水葉(水下葉)之分。水上葉具長柄浮於水面,貼著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對著太陽的部分叫腹面,背面常長有氣囊,葉的腹面具有氣孔。水下葉細裂絲狀或薄膜狀。莖常彎曲於水中,長可達1-2m。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區域內。

漂浮植物

植物體漂浮於水面或水當中,根不著地,根系退化或須狀根,起平衡和吸收營養的作用,葉背面常有氣囊或葉柄中部具葫蘆狀氣囊。這類植物主要分布在靜止小水體或流動性不大的水體中。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根據其生活習性可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三大生態類群。
浮游生物(plankton)
是指在水流運動的作用下,被動地漂浮在水層中的生物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運動能力薄弱或完全沒有運動能力,只能隨水流移動。浮游生物一般個體都很小,多數種類必須藉助顯微鏡解剖鏡才能看清楚它們的身體構造。這些生物隸屬於不同的門類,因此,浮游生物這個名詞主要指的是生態學上的意義。
底棲生物底棲生物
游泳生物(自游生物)(nekton,necton)
是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游泳能力很強的一類大型動物,包括海洋魚類,哺乳類(,海豚,海豹,海牛),爬行類(海蛇,海龜),海鳥以及某些軟體動物(烏賊)和一些蝦類等。從種類和數量上看,魚類是最重要的游泳生物,也是海洋漁撈的主要對象。游泳生物大部分是肉食性種類,草食性和碎屑食性的種。
底棲生物(benthos)
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積物中的各種生物所組成。海洋底棲生物種類繁多,底棲生物群落有多種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底棲生物的營養關係,水層沉降的有機碎屑得以充分利用,並且促進營養物質的分解,在海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此外,很多底棲生物也是人類可直接利用的海洋生物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