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觀光農業

生態農業立體生產模式所造就的良好自然生態也有助於發展生態旅遊.平原、丘陵山地、海島都可以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但丘陵山區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多樣,發展生態農業有良好的資源基礎·浙江奉化縣滕頭村生態觀光農業是平原地區發展觀光生態農業的一個典型事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觀光農業
  • 地點平原丘陵山地
  • 代表:浙江奉化縣
  • 釋義:以農村為栽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
背景,目標,類型,意義,標準和方向,客觀要求,重要組成,和諧相處,特點,問題,前景,

背景

生態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閒、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著收入、閒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於是,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一觀光農業應運而生,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問,開闢了旅遊業發展的新領域。 現代社會,人們渴望能存優美的環境中放鬆、休閒。於是,同歸田野、自然的觀光農業就成為人們最好的選擇,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了新的熱點。據專家介紹,觀光休閒農業,在日本、美同等發達同家20世紀70年代就已形成產業規模,隨著我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觀光休閒農業也應運而生。

目標

建設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以科學技術作支撐,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發展高產、高效、低耗、無污染無公害的花果蔬菜、畜禽產品。加大科技支農力度,調整和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創建農業生產示範基地,堅持走持續發展的道路,改善生產條件、保護生態環境,進行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結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行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使之成為集農業綜合開發、生產經營等功能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園。

類型

生態觀光農業主要由以下四種類型組成:觀光漁業、觀光農園、觀光畜牧、觀光園藝等,其主要開發形式為:漁業捕撈垂釣、生態農業觀賞、農業生產模擬、農業科學教育、畜牧養殖模擬、畜牧產業觀賞、森林野營度假、野生植物觀賞、休閒生態農業等多種生態農業觀光形式。按游者活動形式可分為:游賞型農業園、自助型農業園及休閒型農業園。按其功能可分為:游賞型、科技型、休閒型、示範型、產業型等。

意義

標準和方向

生態觀光農業是實現資源節約利用的必然途經和重要平台,發揮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原本的主要功能是滿足溫飽,生態農業則以生態觀念、生態理論、生態方法來規劃建設。同時,生態農業是解決關係到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奠基性工程。

客觀要求

在我國已進入以城市生活為主體的時代背景下,日益龐大的城市市民群體生活質量全面提高,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日益成為廣大市民的重要需求。發展現代生態觀光農業成為城市化和現代農業生產進程中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措施。

重要組成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不可脫離人類文明而存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在城市,根基在農村、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和諧相處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減少生態觀光農業的建設成本。現代生態觀光農業建設的具體內容:第一,有賴於科技進步。科技進步是實現生態觀光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根本保障;第二,要依靠政、商、民、技的通力合作,發揮體制優勢。地方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勇於擔當,進行卓有成效的組織協調,為生態農業順利推進提供重要保障;第三,建設用地調整,分為城鄉之間建設用地空間轉換和數量調整,對土地收益合理使用。

特點

(1)生態觀光農業的可塑性:生態觀光農業有其廣泛的發展空間,且形式多樣,可根據開發地區的不同地域特點,自然植被、季節變化及資金運轉情況進行因地制宜的規劃、開發、建設,從而形成不同形式、不同規模、不同功能要求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另外,在同一園區內,還可根據遊客的不同要求、季節的循環變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對產業形式及觀光內容進行有效的調整,以取得不同程度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例如:我國上海、北京、蘇州、無錫、秦皇島等地現有的各種觀光果園、漁業垂釣園、觀光農園等,均根據其不同的地域特徵,形成不同的生產經營模式,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觀光遊客。
(2)生態觀光農業的實用性:生態觀光農業是當今“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它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可觀性、休閒性、教育性、研究性、人類參與性等方面。
人類在喧囂的鬧市中穿梭,身心在不同時刻,接受不同程度的創傷,遠離自然的意識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生態觀光農業的興起為逐漸脫離自然的人類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回歸自然的環境,在這裡,疲憊的人們可以放鬆心情,睜大眼睛,去聽,去看,去親身感受田園的氣息,從而重新掀起對自然的認識,人類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歷史進程的感受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研究的衝動。
(3)生態觀光農業的季節局限性:由乾觀光農業是一種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的,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於一體的生態園林新形式,因此,在其建設、發展上必然要或多或少地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觀光農業園時一定要根據本地區的具體環境特點、氣候特點進行合理規劃,協調好各功能園區的關係,避免由於季節變化而引起的園區停業,限定遊客等不良結果。
(4)生態觀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性: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生態環保與生物、食品安全的重要,而生態觀光農業的興起與發展也成為當今農業發展的熱點之一。集觀光、休閒、娛樂、科教、環保和經濟於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很好的諧調了各方面的關係,它所具有的生態效益是近年來專家及學者研究全球生態環境所追求的最終結果,是城市居民嚮往的自然王國的縮影,因此,它的發展必然會受到社會的支持與認可。

問題

生態觀光農業在中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既是一種值得欣喜的好現象,但也有很多令人擔憂的地方。概括起來,中國在生態觀光農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8個方面的問題:
1、盲目建設,遍地開花:很多地方的投資者為當地農民,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單純模仿別人的模式倉促上馬、開山修道、急於求成。為了降低成本,許多人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評估審查。由於缺少科學規劃及市場定位,造成後期農業旅遊經營和管理的困難,更難以進行深度開發。
2、政府包辦,作秀道具:不少農業高科技園區,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或由政府出面將土地以很便宜的價格承包給企業,或建成後由政府直接養著,作為政府部門的一個作秀道具,造成資源和資金的極大浪費。這一方面是因為幹部的考核制度和“業績觀”使然,另一方面是因為某些領導對休閒觀光農業理解不透,或決策脫離實際。
3、管理不善,環境超載:大多數地方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辦法,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基本上還是以鄉村和企業自主開發為主,布局不盡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希望藉助開發當地農業觀光旅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出台了一些低價租賃土地、減免稅費等系列政策,激發了投資者的熱情,但缺乏對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巨觀控制和指導。
4、特色不足,缺乏精品:中國許多休閒觀光農業所在的地方都是在原有的農業基礎上自發形成的,經營人員主要以當地農民為主,文化水平較低,服務意識不強。中國疆域遼闊,農業旅遊資源類型多樣,地域性明顯,有利於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遊項目尚不多見,同一區域內休閒觀光農業項目開發的模式雷同。
5、良莠不一,效益迥異:在一些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比較早的地方,如廣東,已出現兩極分化,有一定規模、有特色、管理規範的企業效益不錯,反之則有的剛好能維持,有的則已關門大吉,自行退出。市場是十分殘酷的,隨著休閒觀光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必定是大浪淘沙,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6、規模較小,結構不合理:國外研究表明,當休閒觀光農業的半徑達到29.5km時,才能發揮最佳效益。但由於受短期利益的支配,中國的休閒觀光農業項目大多規模較小,活動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如有的觀光果園、垂釣園除供遊人觀光、採摘、垂釣之外,缺乏必要的休息、娛樂、餐飲等配套設施和服務,致使遊客在園區逗留時間短,觀光農業的旅遊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7、發展無序,缺乏規劃:政府有必要協調有關部門做好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規劃制定。有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各地不同農事特點、民風民俗,建立相應諮詢服務機構,加強與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有關的調查研究與經驗總結,形成一整套休閒觀光農業政策信息服務體系。
8、規範不夠,缺乏規章與管理:總體上來說,中國生態觀光農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相應的政策法規還沒有出台或還不夠完善。在一個地區,如果政府部門不對其進行很好的規範,讓其自由發展,勢必潛力不足,來去一陣風,幾家高興幾家愁。
9、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閒、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生態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國小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遊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前景

生態觀光農業既然屬於旅遊業,其發展與旅遊業的整體發展密切相關。旅遊業保持了穩定而高速的增長。若進一步觀察,可發現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的增長速度不同。從1994年到2000年,旅遊外匯收入增長了122%,年均增長14.2%;國內旅遊收入增長了210%,年均增長20.8%。國內旅遊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入境旅遊,但到2000年為止,旅遊外匯收入與國內旅遊收入之比僅為12.5%,國內旅遊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鑒於觀光農業的特性,對其需求主要來自國內遊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證。
從1994年以來的有關數據也表明, 城鎮居民旅遊人次和旅遊支出都是逐年遞增,尤其隨著假日經濟的興起又有大幅增長。由於觀光農業的客源主要為國內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預測,對觀光農業的需求也將保持一個旺盛的態勢。而從有關新聞來看,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也越來越成熟,更加的重視專業化、特色化、產業化、規劃化的發展之路,充分發揮其集群效應,努力增加旅遊產業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