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文明建設
  • 外文名: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歷史起點:黨的十八大2012年11月
  • 長遠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發展模式: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 中國夢:美麗中國
  • 文化復興: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發展觀
  • 宗旨: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
  • 發展方向:人格文明、生態文明、產業文明
  • 發展路徑: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智慧地球
  • 動力底座:全生態世界觀、智慧型製造模式
  • 環流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文明走廊
  • 發展核心:完善生態社會主義制度
  • 網際網路思維:大數據線上模式、人類共同體
  • 範式:萬物皆可以互聯,互聯成全生態
發展歷史,報告原文,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國家意義,根本要求,重要地位,重大意義,嚴峻形勢,思想理念,本質特徵,政策方針,途徑方式,重要目標,戰略任務,一是優,二是節,三是保,四是建,根本目的,各省情況,山東,山西,重慶,四川,湖南,上海,

發展歷史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10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十八大報告不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別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標,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內容,從而完整描繪了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發布。
2015年10月,隨著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增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度被寫入國家五年規劃。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第八十九條“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中第六項“(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修改為“(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報告原文

十八大報告

八、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一)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推進水循環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十八屆三中全會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十九大報告

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一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二是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三是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最佳化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四是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習近平強調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國家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他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民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這些重要論斷,深刻闡釋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表明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態文明建設是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自然生態的變遷決定著人類文明的興衰。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升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面對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十八大又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標誌著我國開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也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國家而言,我認為有四大意義:(一)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必須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作保障。隨著生態問題的日趨嚴峻,生存與生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繫緊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支撐和根本保障。(二)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選擇。90多年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發生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是時代的口號。這兩次理論上的飛躍,都是為了解決時代面臨的突出問題。在這兩大理論成果的指導下,我們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現象十分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合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大力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四)建設生態文明是順應人民民眾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淨;不僅期待殷實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注重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是為順應人民民眾新期待而作出的戰略決策,也為子孫後代永享優美宜居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順應時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建設生態文明,昭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2015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從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樹立和落實的正確理念到要堅持的“六個方面”,全面部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細化搭建制度框架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任務書、路線圖,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
隨著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增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度被寫入國家五年規劃。

根本要求

習近平同志結合新的實踐需要,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加豐富、更加系統、更加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第一,作出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第二,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第三,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第四,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第五,著力解決損害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第六,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

重要地位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十八大報告在第二部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中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依靠,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

重大意義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十八大報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2015年9月11日新出台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眼於理念方向,著力於基礎性框架,明確提出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8個方面的制度體系,必將為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打牢制度樁基,夯實體制基礎。

嚴峻形勢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十八大報告在第八部分強調:“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即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三是生態系統退化。

思想理念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我們要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

本質特徵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併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政策方針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方針,十八大報告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途徑方式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十八大報告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重要目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十八大報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指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

戰略任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

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民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根本目的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各省情況

山東

2012年,山東財政籌集資金近30億元,大力支持實施造林綠化、生態能源、資源修復、面源治污和鄉村文明五大工程,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實施造林綠化工程。籌集資金7.25億元,在荒山區、風沙區和平原區積極開展造林綠化,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獎補和農村中國小校園綠化,全省新增造林面積200萬畝以上;對2046萬畝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進行生態效益補償,實施林木良種補貼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在150萬畝林地開展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努力提高林木資源質量。
實施生態能源工程。籌集資金2.06億元,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全省新增農村沼氣用戶1.31萬戶;在25個縣開展生態農業與農村新能源示範縣建設, 區域化推動農作物秸稈、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支持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基地,著力打造農業生態和農村能源建設的新樣板。
實施資源修復工程。籌集資金3.72億元,將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範圍由6個縣擴大到13個沂蒙革命老區縣,支持省級重點風沙區水土保持項目實 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8.5平方公里;啟動小清河調水補源工程,大力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畫,穩步推進濕地公園和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逐步 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面源治污工程。籌集資金2.94億元,繼續在所有農業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貼,擴大土壤有機質提 升補貼範圍,指導農民科學用肥,降低施肥不當造成的環境破壞;全面實施養殖環節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減少動物疫病傳播和面源污染;支持開展農產品標準 化生產基地建設,大力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監測,減少農業違禁品使用和廢棄物隨意排放,促進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實施鄉村文明工程。籌集資金13.56億元,積極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著力推進山丘區找水打井,全省新增解決460萬農村居民和40萬農村學校師生的 飲水安全問題;採取“以獎代補、以獎促建”方式,紮實開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鼓勵各地依託資源、因地制宜、整體規劃、科學實施,努力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產業生態高效、環境優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園。

山西


山西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十年九旱,缺林少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問題已成為制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障礙,生態產品已成為全省人民民眾的最高渴望。山西之長在於煤,山西之短在於水,山西之基在於林,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近幾年,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把林業生態建設作為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擺在突出位置來抓,取得了顯著成效。8月,回良玉副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三北防護林工作會議上,對山西林業建設給予很高評價,指出“山西對林業發展高度重視,確實支持有力,可圈可點。造林綠化成績顯著,確實令人振奮,可喜可賀。植樹造林中體現的強大精神力量,確實令人震撼,可歌可泣。造林綠化有許多很好的典型,確實十分突出,可看可學。”縱觀全省主要有以下做法。高定位,把造林綠化確定為興省之策。在2009年召開的山西省委林業工作會議上,山西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實施生態興省戰略,加快推進林業改革發展的意見》。2010年山西省人大又通過了《關於大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決定》,將生態建設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加以推進。同時省政府下發了《山西省林業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山西省創建林業生態縣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造林綠化的行動指南,提升了全省林業建設力度。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提出,要推進城鄉生態化,並把“綠化山西”放在建設綠化山西、氣化山西、淨化山西、健康山西“四個山西”的首位。確保每年完成營造林400萬畝以上,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26%,實現“綠化山西”建設目標。省政府將造林綠化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每年拿出500萬元重獎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省每年營造林近500萬畝,5年累計完成造林2378萬畝,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近1個百分點,由2005年的14.12%提高到2010年的18.03%,成為全國森林資源增幅較大的省份之一。大投入,每年籌資近百億元換綠色。山西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必須增加投入。為了籌集造林綠化資金,山西採取了政府投資、企業籌資、社會集資等多元化的融資手段。首先,各級財政逐年加大造林投資,呂梁市隨著財政收入增加,全市投資林業達20多億元。朔州市籌措造林綠化資金達12億元,多數縣區財政投資超過億元,最多的平魯區超過3億元。同時,在全省建立了省級公益林補償基金,並將林改造林、新造乾果經濟林、新造灌木林列入強農惠農富民政策,予以重點保障。將煤炭企業生態環境治理保證金的20%-30%直接用於造林綠化。長治市、晉城市專門出台了生態環境治理保證金政策,晉城市政府規定從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中每噸煤提取3元,作為專項造林綠化經費,全市共籌資3億多元,造林4萬多畝。其次,全省積極引導企業投入造林,全面推廣“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挖一噸煤栽一棵樹”等資源型企業反哺林業的經驗。此外,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建立中國綠色碳基金山西專項,籌集4820萬元開展碳匯造林。由於多元化籌資,全省每年用於造林綠化的資金高達近百億元,這在山西林業建設史上堪稱罕見。出真招,採用造林“組合拳”讓山川披綠。近幾年,山西省按照“山上治本、身邊增綠、產業富民、林業增效”的思路,全方位推進造林綠化工作。在山上治本方面,高標準實施了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工程等一批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努力增加森林植被,僅“十一五”期間,全省即完成荒山造林1649萬畝。在“身邊增綠”方面,山西省實施了通道綠化、交通沿線荒山綠化、環城綠化等工程,已建成森林公園111個,濕地公園36個,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達37.7%,綠化村莊1萬多個,完成通道綠化2.65萬公里,綠化交通沿線荒山180萬畝,構成了四通八達的路網綠化帶,使城鄉面貌大為改觀。山西省大力實施太行山、呂梁山“兩山”造林工程;水網、路網“兩網”綠化工程;乾果經濟林、速生豐產林“兩林”富民工程;城市郊區、礦區“兩區”增綠工程;新造喬木林100萬畝、改造灌木林100萬畝“雙百”示範工程;天然林保護和森林資源綜合保護“雙保”管護工程等“六大林業工程”。已高標準完成造林460萬畝。隨著形勢的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山西的任務將更加艱巨。在新的一年,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圍繞綠化山西、生態興省目標,整體推進,區域突破,機制創新,政策跟進,促進全省林業生態建設再上新台階。以六大林業工程為載體,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林業建設是生態文明的基礎,造林綠化是林業發展的根本。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山西,首先要樹立師法自然、敬天為民的理念,大力植樹造林,擴大森林資源增量。2013年全省要完成營造林450萬畝以上。其中“兩山”造林215萬畝,“兩網”綠化35萬畝,“兩林”富民工程100萬畝,“兩區”增綠50萬畝,“雙百”示範50萬畝等,為擴大全省森林資源奠定堅實基礎。以山西省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打造3個林業標桿項目。一是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植被恢復標桿項目,涉及全省3市23個縣,規劃造林736萬畝,到2020年項目全面竣工,總體改變呂梁山區生態脆弱、水土流失狀況,為生態脆弱區環境改善提供示範。二是重點礦區生態恢復標桿項目,以大同礦區、太原西山等18個重點礦區為實施範圍,對區域內的採煤沉陷區、採空區、水土流失區、煤矸石山,實施生態環境修復,2013年完成造林26萬畝,今後8年完成造林210萬畝,使礦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三是通道綠化標桿項目。山西高速公路快速發展,年底將突破5000公里,2015年將達到6300公里,公路綠化任務十分艱巨,今後3年還需開展通道綠化3265公里。2013年將著力推進太陽(太原至陽泉)、臨吉(臨汾至吉縣)、汾平(汾陽至平遙)等高速公路綠化,將全省高速公路建成“綠色走廊”,形成林路相依、車在林中行、人在景中游的靚麗風景。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增強林業發展活力。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山西需要不斷創新機制,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山西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效,林權發證面積已達8663萬畝,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民眾造林綠化的積極性。今後要著力建立生態效益補償、造林直補、林權流轉、林木採伐等制度,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和林權服務中心建設,真正破解民眾經營難、發展難等問題。要在全省範圍內試行“購買”式、開發式、合作式造林模式,對國家下達任務之外農民營造的生態公益林,經驗收合格,由政府或企業進行購買,實現計畫性造林向市場化造林轉變。積極推廣開發式造林思路,實行以綠化權置換經營權,先標準化綠化再有限性開發。同時,打破所有制界限,推進國有林場和市縣合作造林,擴大造林成果,加快全省生態建設步伐。以民生為本,大力發展林業產業。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把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山西與改善民眾生活條件、增加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質量相結合。以興林富民為目的,大力發展民生林業。2013年,全省要發展以核桃、紅棗、仁用杏為主的乾果經濟林100萬畝以上,新育苗35萬畝。同時,大力發展花卉、森林旅遊、工業原料林培育、林下資源開發等產業,幫助民眾脫貧致富,力爭到2020年全省林業總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使涉林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同時要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管護,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加強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鞏固造林綠化成果,使全省森林資源數量質量有明顯提升,為三晉父老打造一個天藍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

重慶

重慶實施五大林業行動 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森林覆蓋率達到43.1%,林木蓄積量1.97億立方米,林業總產值521.9億元,市級以上財政投入37.42億元……過去的2014年,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發力,在國土綠化、生態保護、林業改革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新的一年,我們將加快林業轉型升級步伐,通過五大林業行動的實施,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近日,市林業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林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我市林業將緊緊圍繞中心和大局,準確把握林業的新形勢、新機遇、新任務,力爭201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林木蓄積量達到2.04億立方米,完成營造林280萬畝,實現林業產值570億元。
1、實施生態保護行動,林地森林濕地保護更加嚴格
“‘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又到重慶越冬了!”近段時間,重慶觀鳥會的成員們很是興奮,因為,這已經是他們連續第四年觀測到中華秋沙鴨來渝越冬了。
“這與我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密不可分。”市林業局野保處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天保工程”、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方式,逐步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強化了對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尤其是劃定林地及森林、濕地、物種保護紅線後,相關工作更是快速穩步推進。
市林業局資源管理處負責人說,今年,我市在嚴守林地和森林紅線的基礎上,將細化林業生態保護紅線內容,推進區縣劃定林地和森林保護紅線,並落實到地塊上,形成紅線“一張圖”,及時向社會公布。
在嚴格林地用途管制方面,將實施林地分級管理、差別管理、定額管理等長效機制。深化林木採伐管理改革,編制“十三五”森林採伐限額。加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重點區域保護。
同時,不斷完善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做好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自然災害等林業防災減災工作。
2、實施生態修復行動,讓山更青水更綠
近年來,我市森林覆蓋率年均提升一個百分點左右,全市的整體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獲益匪淺。
“這是我市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市林業局造林處負責人說,今年我市生態修復行動將逐步由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重點開展兩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加快實施各類林業重點工程。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爭取2015年工程任務達到100萬畝;做好天然林保護,落實4505萬畝公益林管護責任,開展公益林建設;逐步擴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區域,力爭治理面積提高5個百分點,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繼續推進綠化長江工程建設,加快庫區消落帶生物治理,進一步探索適生樹種及種植模式。
另一方面,出台《三峽水庫生態屏障區生態林管護辦法》,鞏固好生態屏障建設成果。編制《全市森林經營工程規劃(2015—2020年)》,實施森林經營工程,開展集體林和1000畝以上林業經營大戶編制森林經營方案試點;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基地20萬畝;開展珍稀樹種下鄉活動;啟動森林碳匯工作;開展市級“綠色新村”建設試點,研究古樹名木保護補償機制。
3、實施生態富民行動,鋪就綠色富民新路
近年來,酉陽縣大力發展油茶產業。2014年,該縣油茶成品油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像酉陽一樣,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快林業產業的發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林業局合作產業處負責人說,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大對林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指導和扶持,編制《全市林業產業發展規劃》,最佳化木本油料、木竹加工、森林旅遊等主導產業的區域布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尤其在木本油料產業方面,將制定《全市木本油料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5年)》,加快發展油茶、核桃、油橄欖、油用牡丹等食用木本油料產業。
同時,進一步探索用市場力量推動產業發展,加大對林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在營造林補貼、林業貸款貼息、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項目資金支持,並探索建立科學的林業產值核算體系。鼓勵森林旅遊發展,編制《森林公園發展規劃》,新培育“森林人家”100家。力爭全年實現林業產值570億元。
4、實施生態服務行動,讓民眾共享生態建設成果
如今,身邊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市民關注。今年起,我市將實施生態服務行動,建立健全生態服務體系,讓更多民眾共享生態建設成果。
市林科院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將首先健全森林生態、濕地生態監測體系,在原有基地上,在重點生態功能區、都市商圈、城市公園等重點區域,建設空氣負離子監測站點,做好空氣負離子濃度的日測日報,為民眾出行提供參考。
同時,提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林區可進入程度,加快建設生態良好的天然氧吧和森林療養地,不斷提高民眾生活環境質量。
5、實施生態文化行動,形成全社會愛綠護綠新風尚
“沒想到大自然這么有趣,有各種各樣的植物,也有許多稀奇的動物。”近日,縉雲山開展的一次親子戶外活動吸引了近百名孩子參加。活動還未結束,不少孩子就已開始打聽下次活動的時間。
“生態文化的傳播,是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市林業局一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將實施生態文化行動,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的傳播和挖掘,除了建設一批生態文化村、生態文化示範基地、生態文化公園、生態科普教育中心,加強義務植樹基地、紀念林基地、名木古樹保護點建設外,我市還將重點加快渝東北和渝東南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開展綠化進社區、進家庭,古樹名木、綠地“認建認養”,義務植樹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生態意識。
適應新常態 實現“四個轉變”
我市將如何面對林業改革發展新形勢、新任務?市林業局局長吳亞表示,我市林業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主線,在深化林業改革方面做文章,努力實現“四個轉變”。
“首先是進一步明晰工作目標,逐步實現規模向效益轉變。”吳亞說,規模出效益,但有規模不等於有效益。因此,我市將在效益上下大功夫,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和作用。在生態效益方面,提高市域國土綠化質量,增強生態保護效果,健全生態安全體系;在經濟效益方面,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選好主打品種,最佳化產業布局,完善支持政策,努力打造質量佳、叫得響、反映好的產業品牌;在社會效益方面,不斷加強綠道建設,提高林業開放度,定期公布空氣負離子濃度,讓民眾享受林業發展成果。
“其次,我市將逐步調整工作重心,逐步實現造林向營林轉變。”吳亞說,隨著我市可用於新造林的地塊越來越少,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全市生態建設的工作重心將進行調整,從傳統的造林綠化向現代森林培育轉變,從只重視造林忽視經營向造林經營並舉轉變。通過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大力開展森林撫育和林相改造,逐步改造低質低效林,不斷最佳化樹種結構,真正解決好林相單一、結構不合理,林木生長緩慢、品質差、單位面積蓄積量低下,森林的生態功能不強等問題。
同時,我市將進一步明確發展要求,逐步實現數量向質量轉變。今後,在嚴守林業生態保護紅線的前提下,我市一方面要確保數量合理增加,能造林的儘量造林,能納入保護範圍的儘量保護起來。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質量優先意識,建立健全林業建設質量制度體系和考核機制,實現質的提升。全面提高良種壯苗使用率,加快林業信息化進程,藉助現代技術和手段,確保造林的高質量。
最後就是進一步提高技術含量,逐步實現粗放向集約轉變。堅持科技興林,加大科技攻關,提高創新能力,破解科技難題,推進科技示範,強化科技推廣。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培養實用型技術員和林農,加快林業科技隊伍建設。把科技貫穿於林業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用科技手段育苗、造林、撫育、管護、加工、管理等,逐步提高林業發展科技含量和水平。
2015年全市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備受期待
關鍵字: 林權綜合改革示範區
今年,我市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步入深水區,為了進一步探索相關經驗,我市擬選取北碚、永川、涪陵、南川、奉節、武隆等6個區縣,作為全市集體林權制度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為全市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辦法。
示範區的相關改革也將各有側重,比如北碚將探索林權收儲、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永川將探索集體林地“三權”分離、公益林管理機制創新、森林經營方案管理等;涪陵重點實施林權交易市場、財政金融扶持體系、公益林流轉機制改革;南川重點探索培育壯大林業新型經營主體、森林保險金融制度改革;奉節重點進行林權信息化管理、集體林業資產股份權益改革;武隆重點探索公益林管理機制、財政扶持體系等改革。
關鍵字:林權管理服務中心
作為我市深化林權改革的一個重點,今年,我市將在所有重點林業區縣,特別是林權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建立林權管理服務中心,承擔起組織指導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工作,貫徹落實林改方針政策,承辦林權登記造冊、核發證書、檔案管理、流轉管理、林地承包爭議仲裁、林權糾紛調處等工作。
同時,建立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績效考評機制,培育發展林業專業化服務公司和林業社團,為林業生產經營者提供各種專業化服務。
關鍵字:林木採伐改革
今年,我市將加強林木採伐分類管理,建立差別化的林木採伐管理機制。放寬人工林、商品林、非林地上的林木採伐管理,嚴格國有公益林和公益林中的天然林採伐管理。放寬竹林採伐管理,經營者可自主決策,不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
採伐非林地上的林木不納入森林採伐限額管理,不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由經營者自主經營、自主採伐。商品林採伐在不突破限額的前提下,按齡級控制採伐類型和方式。商品林採伐限額年底有結餘的,可在限額執行期限內向以後各年度結轉使用。經認定的短周期人工工業原料林,由經營者自主確定採伐年齡並編制採伐限額。
同時,建立公開透明的採伐指標分配機制,將採伐指標分解落實到鄉鎮、集體林場、林業合作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等,以林為主的林業重點鄉鎮,提倡採伐指標“進村入戶”,同一行政村的農戶所分配的同類型採伐指標,還可聯戶集中使用。
關鍵字:林木權證
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快“三權”分離改革試點。在強化農民對林地承包權的情況下,積極探索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改革的新機制,確保維護農戶的家庭承包經營權,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分別不同類型核發林木權證,憑證讓農民在承包、流轉和分配中享有合法權益,讓農民共享改革成果。鼓勵在非林地上造林,管理機構辦理林木證明。
關鍵字:特色林業產業發展基金
今年,我市將探索建立1000萬元以上規模的特色林業產業發展基金,充分利用基金的經濟槓桿作用,採取林業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等形式,扶持林業產業發展。
同時,根據全市林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和區域布局,建立林業特色產業項目儲備制度,篩選一批產業規模大、發展基礎好、輻射能力強、民眾增收明顯的產業項目,進行對外招商,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林業產業,促進共同發展。

四川

四川生態文明建設:構築生態屏障 建設美麗四川
改革激活力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
2014年3月27日,春回大地,萬物勃發。省委書記王東明在成都溫江區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隨後考察錦江區城市生態濕地建設、生態資源保護和霧霾治理情況時強調,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為子孫後代留下藍天淨土綠水青山”。
綠色“發令槍”更早前就已打響。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明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思路謀變;“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路徑清晰;“讓人民民眾呼吸清新空氣、喝上潔淨水、吃上放心食品、享受優美環境”,願景喜人。
思路篤定,破局靠改革。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劍指六大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正是其一。從認識的轉變上升到全方位的頂層設計,四川對於碧水藍天的把握再次飛躍。 高位謀劃,高點著力,四川將改革瞄準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從生態環境源頭保護到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從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到污染防治制度體系,方向清晰鎖定。3月初,省委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成立,改革快馬加鞭。
芙蓉溪街子鄉段“河長”——從2014年9月10日起,綿陽市遊仙區街子鄉鄉長陳胡立多了這個身份。這天起,他可以隨時調動鄉上22個職能部門執法水政,此前單靠水政一己之力無法遏制排污濫采等現象得到改善。從源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正是改革方向之一。
源頭保護,社會力量不可忽視。被納入全國深化林改試驗區的成都市和巴中市巴州區,試水非國有公益林流轉,探索個人、社會組織管護生態資源新機制;在平武縣老河溝,公益組織白手起家,硬是把一片伐木場變為自然保護區。
探索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關鍵在執行。15元——接到水務部門的票據時,石棉縣安順場的阿甲木迦懵了,因為半月前他挖了點砂土建房,而根據2014年發布的《關於制定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的通知》,付費合理合法。
重點不在於收費,在於一種規範、一種契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全民共有的財富。
無數道“紅線”已標註出四川生態“底線”。2014年,我省先後在物種、濕地、森林和林地、沙區植被、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等7個領域劃定“紅線”,力度空前。
去年10月15日,色達縣康馬朗多濕地,才旦尼瑪丟下牧鞭,成為濕地的巡護員,而周邊的賓館一一被拆除。多年來,這裡獨有的高原魚類、鳥類吸引著外來的遊客。無獨有偶,綿竹的昊華清平磷礦廠新建起兩座污水處理廠,每天能節水六成以上。
是“底線”,也是“高壓線”。我省宣布,取消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對破壞已劃定紅線的實施一票否決制和責任終身追究制。
治污戰全面打響。去年6月,成都和雅安被列入國家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名單,我省籌劃已久的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等露出“廬山真面目”。
治污還需“全民總動員”。2014年11月5日,我省印發《關於建立成都市及周邊地區、川東北地區、川南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這是四川歷史上首次突破行政區域藩籬,統籌全省大氣污染治理的一大創舉。
改革元年,我省為“碧水藍天”交出成績單:完成改革事項30個,試點探索改革事項15個,研究謀劃類改革事項16個。
轉型鑄動力調整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
老問題依然突出:四川人多資源少,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重、生態系統退化加重。
新形勢逼近家門: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百姓逐漸對經濟增速“脫敏”,更加關注自身生命健康、生活品質與生存環境。
對策必須現實有力。2014年3月29日,省委書記王東明在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讀書班開班課上作出分析判斷,發展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必須主動轉方式調結構、走轉型發展之路,強調“不能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即使犧牲一定速度也要下決心轉方式調結構”。
鑄就“綠色”動力,具體路徑就是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抓好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重點地區的節能減排,形成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良性運行機制。
節能減排和治污上的“減法”運算,貫穿於整個2014年產業轉型升級中。
淘汰落後產能,節約資源能源。去年4月,《2014年全省工業節能減排推進意見》發布,明確制定大氣淨化產業發展路線圖,全省2014年—2015年單位GDP能耗年均降2%。通過自我加壓,去年超額完成工業節能3%的年度目標已成定局。
調整產業結構,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過去的一年,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全省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落後產能,鋼鐵產能嚴格控制在3600萬噸以內,淘汰落後鋼鐵產能92萬噸;水泥行業產能嚴格控制在1.5億噸以內……
調整出的新空間,靠什麼支撐?2014年,我省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施工圖”全部出爐。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等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這也為四川今後一個時期的經濟成長與發展換裝了新的“引擎”,初步實現了新常態下經濟成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
十大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力,全省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1%、1%、1.4%、4.5%以上,頁岩氣、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新型和清潔能源比重進一步加大,煤炭、化石比重進一步縮小,利用率不斷提高。
轉型發展,林業、水利做的則是“加法”——2014年,我省生態旅遊共接待遊客2.1億人次,實現直接收入596.7億元,帶動社會收入1565億元,同比增長22.7%;全年新增8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總面積2181.62平方公里。
消費方式正在蝶變。高效節能家電、照明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等悄然進入百姓家,綠色出行、低碳生活蔚然成風。
法治守底線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四川,需要經濟手段,更需要法治護航。
省委強調,要以解決危害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一場秸稈焚燒引發的灰霾”曾經是每年秋冬交替時節成都及周邊的重污染,給民眾帶來困擾。如今,露天焚燒秸稈正被關進法治籠子。我省將《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辦法》列入2014年度立法計畫,目前,各項立法程式正穩步推進。
生態方圓,正是從立規開啟。
不僅向灰霾宣戰,2014年來,四川先後通過《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多部保護生態的地方性法規,並對省級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省級輻射污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做了前期調研和起草,部分已經進入最後定稿階段。
法治守護生態底線,各種規章制度也不斷夯實。去年,綿陽等地開始試點區縣領導幹部離任生態環境審計,主要考核指標為空氣品質、水質等32項指標。被審計的領導幹部認為,幹部交好“生態賬”,是一根明確的政績考核指揮棒。
執法必嚴,以維護生態尊嚴。
去年2月,為創建國家級旅遊風景區,華鎣某旅遊公司私自砍伐華鎣山26餘畝林木,相關責任人被判以重刑。而整個2014年,我省先後通過“亮劍行動”、“利劍2014”等專項執法行動,依法立案查處涉林案件1.2萬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1.58萬人,亂砍濫伐、違規運輸和販賣野生動植物現象得到遏制,水利、環保、國土等部門也加大了對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僅去年上半年,全省就查處360起環境違法案件,涉及影響飲用水源水質、非法排放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私設暗管偷排有毒物質等方面違法行為,先後責令6家企業停產停業、1家企業重新安裝污染治理設施,出示5張“黃牌”,開出341張罰單。
強改革、謀轉型、立法規,四川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斐然。
——完成營林造林889.5萬畝,義務植樹1.7億株,森林覆蓋率達35.75%,生態服務價值1.63萬億元;新增一個國家森林城市,三個國家森林公園、三個省級森林公園;實施平原綠化2萬畝,建設綠色通道5000公里;實施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和成果鞏固25.05萬畝,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65萬畝。
——去年底全省首次發布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省土壤輕微污染為主,多屬可治理的污染類型,不僅穩定了民心,也為我省今後礦山污染、歷史遺留的污染場地進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依據和思路。
——通過體制改革、項目推進等多種舉措,去年上半年全省PM10年均濃度比基數下降2.3%,各地空氣品質整體好轉。
——通過劃定水源地保護區和實施河流、湖泊綜合治理,全省廢污水排放量和入河排放量實現雙下降,金沙江流域全年水質均保持在二類以上,沱江、岷江和嘉陵江整體水質也穩中有升,邛海和瀘沽湖整體水質在二類以上,省內主要河段全年水質保持在一至三類之間的占比為83.6%,全省水質整體好轉。
讓人民民眾呼吸清新空氣、喝上潔淨水、吃上放心食品、享受優美環境——這個構築生態屏障、建設美麗四川的民生願景,正不斷照進現實。

湖南

湖南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施工圖”確定
5月7日,《湖南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2014-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出台,為全國首個同類改革實施方案,標誌我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湖南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高度重視。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首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7年12月獲批以來,先後實施106項原創性改革,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模式。2012年,加快推進綠色湖南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省委成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明確以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為龍頭,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和綠色湖南建設。按照先行先試的要求,去年5月起,專項小組著手起草我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經過反覆修改,報請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
《方案》共6個部分25條,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步驟、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通篇貫穿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精神,體現了湖南近些年先行探索的實踐成果和制度成果。《方案》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整體思路,突出改革創新和制度建設,突出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明確深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加快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劃定生態紅線、生態補償、節能減排治污市場化、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法治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並分別明確了任務書、時間表和責任單位,確定了全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施工圖”。
《方案》明確,在實施過程中,將根據中央決策部署以及有關工作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整。

上海

中國環境報記者李曙東 蔡新華上海報導 中共上海市委日前舉行常委會,審議並通過《關於加快推進上海市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主持會議並講話。
《實施方案》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緊緊圍繞基本建成“四個中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總目標和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的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以提高居民環境改善感受度、切實保護居民身體健康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最佳化城鄉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使上海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環境更宜人,率先走出一條超大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實施方案》明確了上海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內容和相關舉措。提出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廣泛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相適應。對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等提出具體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