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根

甘草根

俗稱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甘草根
  • 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甘草
  • 外文名稱:licorice Roots Northwest Origin 
  • 是否處方藥: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
  • 主要用藥禁忌: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 劑型:片劑
  • 運動員慎用: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納入
簡介,藥理研究,

簡介

【學名】:Glycyrriza Uralensis Fisch.G.Glabra L.
【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類別】:補益藥(亦稱補虛藥)中的補氣藥
【英文名】:licorice Roots Northwest Origin
【拉丁名】:Radix Glycyrrhiza
【藥用部位】:根及根莖
【藥材性狀】: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栽培要點】:喜陽光充沛,日照長,氣溫低的乾燥氣候。宜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用種子或根莖繁殖,但以根莖繁殖生長快。
【藥材特性】甘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深秋,莢果裂開,籽粒隨風散步大地上,天然繁殖。莖挺拔直立;根如圓柱,直徑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長一米多,最長者達三四米。
【生長條件】甘草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在引黃灌區的田野和河灘地里也易於繁殖。它適應性強,抗逆性強,不愧是植物界抗乾旱的能手,鬥風沙的先鋒。[編輯本段]藥用效果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大劑量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的用途】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 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 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 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套用。
  4. 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 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此外,現代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乾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西醫藥理髮現,甘草劑有抗炎和抗變態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醫臨床上主要作為緩和劑。緩解咳嗽,祛痰,治療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酮類作用,對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製劑能促進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長上皮細胞壽命,有抗炎活性,常用於慢性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還廣泛套用於食品工業,精製糖果、蜜餞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製造朱古力的乳化劑,還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澤,製作某些軟性飲料和甜酒;香菸矯味。在化工、印染工業中,甘草也廣有用途。
【國老——眾藥之王】 甘草入藥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據測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之十左右,還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種成分。由於甘草酸的甜度高於蔗糖五十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實的“甜草”。
【甘草加工————兩草五節】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採挖後的甘草在加工時嚴守傳統工藝,做到皮淨身乾,單條順直,兩頭見刀,口徑整新,根莖分攏,按類歸等。 甘草依據取材部位和質量優劣,莖分“兩草”,根分“五節”。 莖分兩草是一曰白粉草,即鮮草剝去外皮者;一曰大草,即適於藥用之莖。 根分五節是:大節、中節、小節、毛條、疙瘩頭。
【注意】不宜與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會中毒。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鑑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皮層較窄。韌皮部射線寬廣,多彎曲,常現裂隙;纖維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篩管群常因壓縮而變形。束內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射線寬3~5列細胞;導管較多,直徑約至160μm;木纖維成束,周圍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方晶。根中心無髓;根莖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黃色。纖維成束,直徑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多見。具緣紋孔導管較大,稀有網紋導管。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熱回流1 小時,濾過,藥渣加甲醇30ml,加熱回流1 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液,用水洗滌 3次,蒸乾,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銨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於同一用1%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螢光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0.2mol/L醋酸銨溶液-冰醋酸(67:33: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0nm。理論板數按甘草酸單銨鹽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約10m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動相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為0.1959m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中粉約0.3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動相約45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20kHz)30分鐘,取出,放冷,加流動相至刻度,搖勻,濾過,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於2.0%。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 1.5~9g。
【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製劑】甘草浸膏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編輯本段]習性概況 別名甜草。 甘草是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以根和根狀莖入藥,是臨床最常套用的藥品。生甘草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性;炙甘草能補脾益氣,臨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藥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點添加劑,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西方國家大量進口甘草,從中提取甘草次酸,治愛滋病。在今天西部大開發的時機,甘草作用更好,退耕還林,建山川秀美工程,水土保持作用更強。陝北農民和西部人們反映,把甘草種子隨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強,甘草生長在西北、華北和東北等地。
(二)植物特性 直立屬,葉互生,奇數現狀複葉,小葉7~17枚,橢圓形卵狀,總狀花序腋生,淡紫紅色,蝶形花。長圓形夾果,有時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密被棕色刺毛狀腺毛。扁圓形種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三)生長特性 喜乾燥氣候,耐寒,野生在乾旱的鈣質上,排水良好的、地下水位低的砂質壤土栽培。忌地下水位高和澇窪地酸性土壤。土壤中性或微鹼性為好。
(四)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均可(生長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施基肥每公頃37500千克,翻後耙平,種子繁殖。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種,磨破種皮,或者用溫水浸泡,沙藏兩月播種。再者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溫暖的地方,上蓋濕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種。7-8月份播種,不催芽,可條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開1.5厘米溝,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後一定要注意種子和土壤密接,土乾要澆水,每公頃用種子30~37.5千克。根狀莖繁殖:結合春秋採挖甘荔時進行,粗的根藥用,細的根莖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個芽,頭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內,行距30厘米開10厘米深的溝,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澆水。
2.田間管理 出苗前後,保持土壤濕潤,乾要澆水,苗長出2~3片真葉按株距10~12厘米間苗,此期地無草。根狀莖露出地面後培土,拔除雜草,防止草叢生,第一、二年和糧食等作物間套種,合理利用土地。封凍前,追施農家肥料2000~2500千克。
3.病蟲害防治
(1)鏽病 被真菌侵害後,葉的背面出現黃褐色的皰狀病斑,破裂後散發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復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灑0.3-0.4波美度石硫合劑或97%敵銹鋼400倍液。
(2)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後,葉片產生圓形和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褐色,邊緣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1:1:1~16O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濕性粉劑1500~Z00O倍液。
(3)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後,葉片正反面產生白粉。 防治方法:噴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
(4)蚜蟲 又叫蜜蟲、膩蟲,成、若蟲吸莖葉汁液,嚴重時造成莖葉發黃。 防治方法:冬季清園,將植株和落葉深埋。發生期噴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數次。
(5)紅蜘蛛 8月份左右發生,9月份左右危害嚴重,主要侵食葉片和花序。葉片被害後,葉色由綠變黃,最後枯萎。此蟲多藏於葉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劑加米湯或麵漿水噴灑。
(五)採收加工 種子繁殖3~4年,根狀莖繁殖2~3年即可採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莖葉枯萎時採挖。甘草根深,必須深挖,不可刨斷或傷根皮,挖出後去掉殘莖。泥土,忌用水洗,趁鮮分出主根和側根,去掉蘆頭、毛須、支杈,曬至半乾,捆成小把,再曬至全乾;也可在春季甘草莖葉出土前採挖,但秋季採挖質量較好。[編輯本段]
甘草的由來 甘草,是中藥中套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其藥性和緩,能調和諸藥。所以,在許多處方中都由它“ 壓軸”,稱“甘國佬”圍繞著甘草的發現也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從前,某鄉村中有一老醫生,醫術精湛。一次他赴外地為人看病,臨行給徒弟留了幾包事先開好的藥,準備應付家裡來的病人。誰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幾包藥快要用完了。徒弟無法,只好把院裡燒水用的嚼起來甜絲絲的乾柴切碎包起來,妄稱是師傅走時留下的。誰知那些患了脾胃虛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癰疽腫痛的病人、患有小兒胎毒的孩童吃了這些甜絲絲的乾柴,病都好了。這種乾柴,就是甘草。從此,甘草入藥,沿用至今。
甘草又名蜜草,以味道甜而得名,自古還有“靈草”、“國老”的美名。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黃甘草、脹果甘草的乾燥根及根莖。主產於中國北方,以內蒙古、甘肅等地所產者為著名。商品藥材中又有粉甘草(即去皮甘草)和帶皮甘草之分。粉甘草,也叫粉草,是以外表平坦,淡黃色、纖維性、有縱皺紋者為佳;帶皮甘草是以外皮細緊、有皺溝、紅棕色、質堅實、粉性足、斷面黃白色者為佳。入藥,粉甘草較帶皮甘草為優。
甘草性味甘,平。人心、肺、脾、胃經。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藥,能瀉火解毒、潤肺祛痰止咳,用於治療咽喉腫痛,以及藥物、食物中毒,咳嗽哮喘等症;炙後入藥,能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心悸怔忡、脈結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以及腹中痙攣急疼痛等症。甘草的藥性緩和,可升、可降,可以與補藥、瀉藥、寒藥、溫藥、涼藥等各類藥物配合使用,並有調和藥性的作用。
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甘草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稱為甘草頭,根的末梢部分或細小根稱為甘草梢,亦可入藥。秋季採挖,截段曬乾備用。甘草可生用或蜜炙使用,生用者稱為生甘草,蜜炙使用者稱為炙甘草。
主產於內蒙古、甘肅、陝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
甘草味甘性平,生品微涼,炙品微溫,無毒,能入心、脾、胃、肺經。功能益氣補中、緩急止痛、化痰止咳、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納呆,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氣短;生用,治咽喉腫痛,癰疽瘡瘍,解藥食之毒。《神農本草經》將甘草列為上品,說甘草有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及解毒之功,能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與金瘡腫。《名醫別錄》說甘草能溫中、下氣、止咳止渴、解百藥毒。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甘草含有大量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甙元、異甘草甙、異甘草元、新甘草甙、新異甘草甙等。有抗潰瘍、抗炎、抗驚厥、抗腫瘤、抗愛滋病毒、抗變態反應、解毒、鎮咳、鎮痛、解痙、降低血膽固醇、增加膽汁分泌等藥理作用。目前除傳統的用途之外,臨床常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腫瘤、高脂血症、阿狄森氏病、席漢氏綜合徵、肺結核、支氣管哮喘、病毒性肝炎、血吸蟲病、瘧疾、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先天性肌強直、血栓性脈管炎、子宮糜爛、結膜炎、鞏膜炎、急性虹膜睫狀體炎、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濕疹、皮膚皸裂、愛滋病等等。甘草浸膏口服後能覆蓋發炎的咽部黏膜,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起到鎮咳作用。甘草的甘草酸、甘草甜素等能減低或吸附氯化銨、組織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等多種毒性物質而體現解毒作用。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均有明顯抑制作用。
甘草產地廣泛、藥源豐富、價格低廉,可謂遍地皆是、手到擒來,故為凡草,但從古到今,甘草的普遍套用和藥學價值是很不平凡的,所以,甘草可謂是凡草不凡!  當然,甘草也不是人人皆宜、多多益善的,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血鉀降低、脘腹脹滿、食納呆滯等。此外,甘草與海藻、甘遂、大戟、芫花相反,臨床不可同用。

藥理研究

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l)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對多種動物均具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能促進鈉、水瀦留,排鉀增加,顯示鹽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縮、腎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尿中游離型17-羥皮質酮增加,顯示糖皮質激素樣作用。
甘草皮質激素樣作用的機制:
①促進皮質激素的合成;
②甘草次酸在結構上與皮質激素相似,能競爭性地抑制皮質激素在肝內的代謝失活,從而間接提高皮質激素的血藥濃度;
③兩者的化學結構相似,有直接皮質激素樣作用。
(2)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甘草具有增強和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現出致分裂原特性,與ConA合用有協同作用。  甘草酸類主要表現為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對體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20例高血脂症病人套用甘草甜素後,血漿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補體C3含量均顯著降低。甘草酸單銨和LX也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對3H-TdR摻入大鼠淋巴細胞DNA有抑制作用。LX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免疫小鼠IgG的生成。
(3)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變態反應  甘草黃酮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酵母菌、真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對人體免疫性缺陷病毒(愛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皰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質激素樣抗炎作用,對小鼠化學性耳廓腫脹、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腫、甲醛性大鼠足腫脹、角叉菜膠性大鼠關節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抗炎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單銨鹽、甘草次酸和 FM100.FM100與芍藥苷合併套用對大鼠足腫脹有協同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鹽對豚鼠腹腔注射給藥,可明顯抑制豚鼠支氣管哮喘的發生,表現為引喘時間明顯延長。甘草甜素能顯著抑制雞蛋清引起的豚鼠皮膚反應,並減輕過敏性休克症狀。甘草水煎液能抑制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降低小鼠血清IgE抗體水平。異甘草素等成分能抑制透明質酸酶的活性,並對由免疫刺激所誘導的肥大細胞組胺釋放有抑制作用。
(4)鎮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內含化後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達到鎮咳作用。甘草還能通過促進咽喉和支氣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於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黃酮、甘草流浸膏灌胃給藥,對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鎮咳作用,並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膽鹼鹽皮下注射,對豚鼠吸入氨水和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起的咳嗽,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抗潰瘍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和地FM100對動物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進潰瘍癒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鈉鹽)能加速胃潰瘍面癒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給藥,能完全抑制結紮幽門引起的大鼠胃潰瘍形成,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甘草抗潰瘍作用的機制:
①抑制胃液、胃酸分泌;
②在胃內直接吸著胃酸而降低胃液酸度;
③增加胃黏膜細胞的己精胺成分,保護胃黏膜,使之不受損害;
④促進消化道上皮細胞再生(如甘草鋅);
⑤刺激胃黏膜上皮細胞合成和釋放有黏膜保護作用的內源性前列腺素。
解痙 FM100對離體豚鼠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FM100和異甘草素等黃酮化合物對乙醯膽鹼、氯化鋇、組胺引起的腸管痙攣性收縮有顯著解痙作用。家兔灌胃甘草液後胃平滑肌運動逐漸減弱,30分鐘後胃運動幾乎完全停止。甘草的解痙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黃酮類化合物,其中以甘草素的作用為最強。FM100與芍藥苷的解痙作用有協同作用。
保肝 甘草製劑和甘草甜素對動物多種實驗性肝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甘草黃酮組分灌胃給藥,能顯著降低CCI4所致急性肝損傷小鼠血清ALT和乳酸脫氫酶活性升高及肝內丙二醛含量增加,也可抑制乙醇引起的小鼠肝臟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和還原性谷胱甘肽的耗竭。
甘草甜素或甘草次酸肌內注射,對CCI4引起的實驗性肝硬化有抑制作用,可使肝膠原蛋白和血清γ-球蛋白含量降低,並使血清ALT水平降低,即可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和減輕間質炎症反應,病理組織學檢查發現也可使肝壞死和氣球樣變性明顯減輕。
甘草酸二銨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甘草酸對HBV有直接抑制作用,在體外對B型肝炎病毒感染細胞表面抗原(HBsAg)向細胞外分泌有抑制作用。
(6)解毒  甘草對誤食毒物(毒蕈),藥物中毒(敵敵畏、喜樹鹼、順鉑、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緩解中毒症狀,降低中毒動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甘草甜素。  甘草解毒作用的機制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後釋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與含羧基、羥基的毒物結合,減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過物理、化學沉澱毒物以減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澱生物鹼;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並改善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對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細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2.其他藥理作用
(l)抗心律失常 炙甘草提取液腹腔注射對氯仿誘發的小鼠心室纖顫、腎上腺素誘發的家兔心律失常、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氯化鋇和毒毛花苷K誘發的豚鼠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並能減慢心率、延長麻醉大鼠心電圖的 P- R和 Q-T間期。甘草總黃酮可延長烏頭鹼誘發的小鼠心律失常的潛伏期,減少氯仿誘發的小鼠心室纖顫發生率,增加哇巴因誘發的豚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心室纖顫和心搏停止所用的劑量。
(2)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降脂作用和抗動脈粥樣梗化作用:甘草甜素對兔實驗性高膽固醇症及膽固醇升高的高血壓病人均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甘草甜素每天10mg/kg肌肉注射,連續5天,對實驗性家兔高脂血症有明顯的降脂作用:血漿膽固醇對照組為89±4mg%,給藥組為43±4mg%;血漿甘油三酯對照組為168±10mg%,給藥組為90±4mg%。小劑量的甘草甜素(2mg/天)在一定時間內能使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的膽固醇降低,粥樣硬化程度減輕,20mg/天能阻止大動脈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但劑量更大時(40mg/天)反而無效。甘草次酸鹽(10mg/kg,口服)對高血脂大鼠和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有降血膽固醇、脂蛋白和β-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家兔主動脈內的和大鼠肝臟內的膽固醇和β-脂蛋白含量下降,甘草次酸鹽的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較之聚合皂甙更強。體外實驗觀察到甘草甜素1mM對CP50和AP50均能抑制50%溶血。其抑制部位,用同樣劑量在Cis的A-Tee水解能系統中可見有35%的抑制效果,因而結論是由於抑制了Cis從而影響了補體效價CH50。在AP中的作用是C3的降低,由於補體反應被甘草甜素所抑制,相關的炎症的過程反應趨向緩解和靜止,脂質系統和肝功能改善,動脈症的病理進程被阻斷。
(3)抑制血小板聚集 甘草中的異甘草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體外的作用強度相當於阿司匹林。甘草葉中富含黃酮的組分對膠原蛋白或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後者的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強大17.7倍。
(4)抗腫瘤 甘草酸對黃麴黴素和二乙基亞硝胺誘發的大鼠肝癌前病變的發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脹果甘草中提取的黃酮類混合物可有效地預防巴豆油對小鼠皮膚的促癌作用。
綜上所述,與甘草補脾益氣功效相關的藥理作用為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與其清熱解毒功效相關的藥理作用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變態反應等作用;與其緩急止痛功效相關的作用為抗潰瘍、解痙和保肝作用;而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與其鎮咳、祛痰、解毒作用有關。
甘草還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腫瘤等作用。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素及異黃酮類等。  ------------------------------------------------------在祖國醫學寶庫中,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重要的藥物。說它普通,是因為它藥源豐富、藥價低廉,說它重要,是因為它在眾多的中藥方劑里,起著諸多方面的微妙作用。
從遠古開始,甘草就被醫家所重視,我國現存的古代第一部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把甘草列為“上品”。公元五世紀的名醫陶弘景所輯的《名醫別錄》,稱她為美草、蜜草,還有“國老”樣的尊稱。陶弘景說:“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又說:甘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七世紀甄權也說它“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然而,甘草決不只是擔負調和諸藥的重任,也不僅限於能解諸毒,它確實有著多方面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甘草有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及解毒之功,能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與金瘡腫。《名醫別錄》說甘草能溫中、下氣、止咳止渴,解百藥毒。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協合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甘草有生用與炙用之別。
中醫臨床上早已總結出,甘草生用則通,灸用則補的經驗。因其性味甘平,以清熱降火解毒為長,用治瘡瘍腫毒、濕疹、發熱等須用生甘草。如經蜜炙後性味變為甘溫,而作用也發生了變化,有溫中散寒,除邪熱,補脾胃,潤肺益氣之功效。
甘草的根和莖入藥,其成分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甙元,還原糖,澱粉,膠質及礦物質等。甘草之所以有甜味,主要是甘草甜素所致。
甘草對胃酸過多的胃腸道潰瘍病,能抑制其胃酸分泌,從而產生一定的治療作用。甘草浸膏口服後能覆蓋發炎的咽部黏膜,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起到鎮咳作用。
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與毒素髮生反應的結果。實驗證明,甘草及各種製劑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銨、組織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對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的有效成甘草甜素。甘草經水解後可釋出葡萄糖醛酸與含有羥基或羧基的毒物結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對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與吸附率成正比關係。與藥用炭一樣,在胃內吸附毒物,減少毒物吸收而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在體外對金葡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及滴蟲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試管內能增強小檗鹼抑制金葡菌的作用。甘草製劑對多種皮膚炎症及皮膚過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療效,如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濕疹、皮炎皮疹等。用於眼科治療皰疹性結膜炎、鞏膜炎、急性虹膜睫狀體炎等亦取得較好療效。對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一定效果。此外,甘草還具有降低高血壓的膽固醇以及鎮痛,解痙等功效。
近期報導,對甘草中的甘草甜素進行研究,其可以抑制愛滋病毒斑的形成和感染細胞的變化,從而抑制愛滋病的繁殖,其抑制率達98%,原蘇聯土庫曼尼亞愛滋病防治中心等單位,從甘草中分離並配製成有效抑制HIV繁衍的藥物尼格利津,專家認為其結構與美國研製的疊氮脫氧胸苷相似,但它並無副作用,且臨床證明是極有效的一種治療愛滋病藥物。連雲港天晴製藥廠生產的克艾可系中藥甘草等提取物製成的口服片劑,用於60例愛滋病患者的治療,取得了改善症狀,體症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時該製劑的作用得到藥理實驗的證明。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較長時間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症狀並有脘腹脹滿,納呆等消 化障礙,如能適當掌握用藥劑量,上述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綜上所述,甘草的作用相當廣泛,從古至今,在臨床套用中表現出各種不同的防治作用,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運用生物學、化學、藥理學等學科技術,深入研究甘草的藥用價值和作用機理,這樣有利於甘草的開發和臨床上的廣泛套用。使甘草這一“國老”在傳統藥學寶庫中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