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甘肅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甘肅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始建於1985年,前身為蘭州有色冶金岩土工程總公司,2005年7月更名為甘肅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隸屬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為國有獨立法人企業單位,註冊地址為蘭州市舊大路213號,註冊資金2000萬元,法定代表人陳建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 始建於:1985年
  • 前身:蘭州有色冶金岩土工程總公司
  • 法定代表人:陳建國
歷史沿革,科研力量,獲得獎項,

歷史沿革

甘肅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始建於1985年,前身為蘭州有色冶金岩土工程總公司,2005年7月更名為甘肅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隸屬於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為國有獨立法人企業單位,註冊地址為蘭州市舊大路213號,註冊資金2000萬元,法定代表人陳建國。2010年8月由省政府編辦正式批准成立甘肅省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處級建制,獨立事業法人單位。

科研力量

院下設四川、新疆兩個分院和慶陽辦事處。從業地域從省內不斷擴展到四川、新疆、廣東、西藏、江蘇、浙江、上海及東北等地區,在西北地區享有很高的信譽。
院技術力量雄厚,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6人。其中:國家註冊岩土工程師4人,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高級會計師23人(教授級高工3人),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51人;部級地質災害專家委員會委員1名、部級優秀工程勘察工程師1名、省級地質災害專家委員會委員3名、省級工程勘察專家委員會委員3名、省級測繪專家1名、省級岩土工程治理專家2名。院設綜合辦公室、財務部、總工辦、質管辦、生產經營部、市場拓展部、綜合項目部、工程公司、測量公司、監理公司、專業土工實驗室、六個工程處等十多個管理及生產部門。現為甘肅省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管理協會理事單位、甘肅省滑坡土石流研究會理事單位、甘肅省測繪學會理事單位,中國有色金屬建設協會工程勘察分會會員單位、甘肅省地質學會會員單位、甘肅省土木建築學會會員單位、甘肅省勘察設計協會會員單位。
院現有固定資產2260萬元,擁有高精度的GPS測量定位儀、全站儀光電測距儀,先進完備的野外地質調查設備,配套齊全的水井鑽機工程鑽機等設備128台套,車輛17輛;擁有各種類型電腦、印表機、複印機、噴繪儀等200多台套,實現了辦公管理自動化。
經過二十多年的科研與實踐,鍛鍊造就了一批在專業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和技術骨幹,特別是在岩土工程勘察、水工環勘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勘查與設計、土地調查與土地開發整理及復墾、工程測繪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經驗,完成各類勘察(查)、設計、評估、監理報告等成果5800多份。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管理體制、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可靠的質量保證,先後承擔了多項大型工程:金川公司科技辦公樓及家屬院、甫黃與桑壩水電站岩土工程勘察;新建蘭渝鐵路、蘭烏客運專線約1000km水工環地質調查;小柳溝鎢礦等大型礦區、敦煌地下熱水、漳縣城市供水等水工環地質勘察;“5?12”地震隴南市西和禮縣、“8?8”舟曲土石流地質災害排查與災後重建地災防治的勘查、設計、監理與施工,西和縣1:5萬地質災害詳查;蘭州市老虎溝、水車溝滑坡土石流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勘查、設計,白塔山公園、華林坪等蘭州市區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調查與規劃;蘭州、禮縣、永靖等地滑坡、土石流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勘查、設計、監理;玉門市、合作市、白銀市、金昌市礦區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勘查、設計、監理;西藏達布銅礦區、金川銅鎳礦區控制與地形圖測量;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臨夏州8縣(市)土地調查,劉家峽庫區淹沒區RTK測量等等。

獲得獎項

該院擁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工程勘察甲級資質”,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甲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甲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甲級資質”,擁有國家測繪總局頒發的“工程測量甲級資質”,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A類資質”,省土地學會頒發的“土地規劃機構等級乙級資質”,省高級人民法院頒發的“岩土工程司法鑑定一級”,省建設廳頒發的“地基與樁基礎處理二級”等多項資質證書。2009年10月,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多年來,完成的工程項目有二十餘項獲中國有色金屬建設協會、省建設廳、省科協、省測繪局等部門頒發的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優秀測繪科技成果獎、優秀工程測繪獎等獎項;多次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工程勘察系統QC成果評審獎項。專業技術人員在全國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院率先實行“打破檔案工資制度,建立績效工資制度”模式,改革創新,勇於探索,不斷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效益不斷攀升,收入穩步提高,年收入由2005年的20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近兩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