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蓮花燈

甘泉蓮花燈

是流傳於陝西甘泉縣的一種節日喜慶秧歌,是延安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基本內容,基本特徵,表演道具,歷史淵源,地理環境,傳承譜系,瀕危狀況,遺產保護,遺產信息,

基本內容

舞蹈和配樂形式較為固定,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和程式,舞蹈者女手持蓮花燈,男手持魚紋燈,它以代表女性陰柔的蓮花和代表男性陽剛的魚為吉祥象徵,在既似關中秦音,又似塞北信天游的水船調伴奏下且歌且舞,蘊含著“連年有餘”、“吉祥如意”的喜慶氣氛,藝術風格頗有漢唐時期的寬廣雄厚,又融合了魚米之鄉的委婉細膩。在表演形式上,分為“走燈”和“跑燈”兩種,走燈為過街表演,以變煥圖案形式進行,步伐有圓場走,散膀端燈步,左跳步舉燈、交叉劃燈步、樂舞步、休息步、秧歌步七種。跑燈為場地表演,同碎步移動的跑轉和圖案穿插變化為主,主要隊形畫面有仙女下凡魚躍龍門、魚戲蓮花、張燈結彩等。甘泉蓮花燈在不同的表演環境下,表演者表現手段不一,在過街表演時,數十名乃至上百名男士身著鯉魚服飾,手舉象徵“喜慶有餘”的大紅鯉魚燈穿插於身穿蓮花服飾、雙手持蓮花燈的少女叢中,形成了“魚游蓮中”的表演場景。在優美動聽“蓮花詠”樂中,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在民間打擊樂鼓點的伴奏下,時而魚燈翻滾,時而蓮花綻放,此起彼伏;交相輝映,在舞台表演中,舞蹈的基本形式不變,只是表演者按其主旋律音調隨意根據歡慶內容填寫,加聲樂給予伴唱,使其內容更加豐富。

基本特徵

甘泉蓮花燈據傳形成於末。形成以來,經過多年的流傳,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圖2 甘泉蓮花燈表演圖2 甘泉蓮花燈表演
1、民俗性特徵:甘泉蓮花燈簡約質樸,是民間恭賀新春的秧歌;
2、程式化特徵:甘泉蓮花燈的表演動作和伴奏樂都有固定的程式;
3、多源性特徵:甘泉蓮花燈的服飾既道具既有北方民間表演特徵又有南方民間衣飾特徵;伴奏音樂既以關中秦音,又以陝北信天游
4、稀有性特徵:榆林、延安各縣區的秧歌大同小異,基本上不是鼓樂就是傘扇走場,唯有甘泉蓮花燈一反陝北武秧歌路子,走了一種風格文雅,動作端莊的路子。
5、象徵性特徵:表演過程中,有“仙女下凡”、“魚躍龍門”、“魚戲蓮花”、“連年有餘”、“吉祥如意”、“張燈結彩”等多種象徵手法。
6、傳奇性特徵:相傳隋煬帝北巡到甘泉府村川時,遇上了寵妃薄姬,薄姬與樂工宮女們在府村驛宮演出了宮庭蓮花燈,隨後表演的舞女、樂工就留在了當地,“蓮花燈”從此在甘泉落地紮根。

表演道具

1、道具:主要是男者手持一鯉魚燈和女者手持兩蓮花燈。
(1)鯉魚燈:男者手持的鯉魚燈為一手持柄頂端上裝一紅色鯉魚外形的罩燈,鯉魚燈長為60厘米,寬20厘米,外用紅色鯉魚紋布,內為竹箍撐形(後一般為鋼絲箍),下有粗10厘米,長80厘米的手持木柄(後一般用鋁材管)。
(2)蓮花燈:女者手持的蓮花燈,高30厘米,其中蓮花高為20厘米飾以桃紅色花辮,花蕊底有綠色荷葉相襯,下有粗5厘米,長15厘米的手持柄。
2、服裝。男者身著湖藍色鯉魚服飾、服裝,頭戴象徵“連年有餘”的魚形頭飾,腳穿短腰靴;女者身著荷紅色綠衣服裝,腰間著長 40厘米的蓮花辨服飾,腳穿綠色長靴。
3、配樂樂器:板胡2把,笛子2把,嗩吶4把,揚琴1個,琵琶1個,小鼓1個,大鈸1個,小鈸2個,鑼1個,抬鼓1個。場地表演過程中板胡、笛子、嗩吶、琵琶奏《蓮花燈》曲調;行進表演過程中鼓、鈸、鑼打擊樂奏陝北秧歌行進鼓點。

歷史淵源

甘泉蓮花燈相傳是隋煬帝北巡時,在臨真縣(甘泉舊稱)府村川羈留,納府村川少女薄姬為妃,甚為寵愛,薄姬攜樂工、宮女制演了“蓮花燈”,隨後此舞從宮庭流入民間,因此“甘泉蓮花燈”是從隋時宮庭舞演化而來,甘泉勞山出土的宋代畫像磚也只其有形象而無文字說明,其伴奏樂調既似秦音又似陝北信天游,似陝北民間風格。

地理環境

陝西省甘泉縣,是革命老區延安市南部的一個山區縣,縣名因城南神麓山下美水泉而得。
甘泉縣南距省會城市西安333公里,北距延安市37公里,東與寶塔區為鄰,西與志丹縣接壤,北與安塞縣劃界,南與富縣毗鄰,西(安)神(木)鐵路、210國道、甘(泉)吳(旗)公路交會而過。全縣轄3鎮5鄉116個行政村,295個自然村,面積2284.7平方公里,總人口7.8萬人,漢族人口占99.88%。
甘泉縣屬陝北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澗地平展,谷寬梁緩,間有少數殘丘低峁,洛河谷地較為平坦,川面寬500—1000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0%,境內最高處海拔 1625米,最低海拔950米,境內有大小溪流300餘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7條,最大河流為洛河,流經本縣95公里。
甘泉屬高原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年平均氣溫8.6℃,極端最高氣溫36.8℃,最低氣溫-26.1℃,年降水量 526.3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8天。甘泉縣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礦泉水和紫砂土,已探明石油貯油麵積272.1平方公里,貯量 7499萬噸;天然氣貯量200立方千米。
甘泉縣歷史悠久,西周有史載,秦直道穿境而過,自古以來為邊塞之地,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衝突時的必爭之地,有史以來戰爭不斷,因此,便構成了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

傳承譜系

甘泉蓮花燈的發展、發生,經歷了隋唐產生、形成期,宋以後的成熟興盛期,清至“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20世紀90年代的搶救,復甦期以及本世紀以來的弘揚振興期。甘泉蓮花燈自投入搶救、復甦時期以來,有了新的發展。1998年被延安市正式確定為與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相併列的延安民間藝術之一。
第一代,甘泉蓮花燈源於民間,建國以前的傳承譜系已無從考證。
第二代,周延新,女,原延安市民眾藝術館副館長,戲劇舞蹈編導,陝西曲協幹部。1997年,周延新得知甘泉府村川民間這一表演形式後,深入甘泉民間與李新馳一道將該種表演形式的舞蹈動作和配樂整理出來,並指導甘泉縣文化館將其作為甘泉地方特色藝術進行了編導演出。2000年曾帶隊參加陝西省民間舞蹈大賽,獲表演二等獎,再現了蓮花燈風彩。
陳改紅,女,甘泉縣文化館幹部。陳改紅間接參與了周延新整理甘泉蓮花燈的工作,本人是甘泉文化館的戲劇舞蹈編導,在整理過程中,掌握了該舞的表演,配樂,現經常編導該舞蹈的演出,2004年國慶節曾應邀帶隊赴濟南演出。

瀕危狀況

甘泉蓮花燈雖然在甘泉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延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做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活動開展較好,但仍然面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1、甘泉蓮花燈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一是傳統民俗節日的日益淡化,特別是陝北春節喜慶活動在農村逐漸減少,農村民間秧歌活動陣地逐漸縮小,現代甚至外來節日對傳統節日的衝擊,使得甘泉蓮花燈在農村的展示平台越來越少。
2、老一代甘泉蓮花燈表演者因年齡逐步退出舞台,蓮花燈表演的一些深層韻致難以得到傳承發展,年輕的表演者在表演上一時不能獨樹一幟,甘泉蓮花燈在觀眾的享有的感情和名譽在淡化。
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電視媒介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對甘泉蓮花燈的興趣愈來愈淡薄,在農村,原來緊密型的社會結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變的已大為鬆散,組織農民秧歌的連結消失和年輕農民大量外流務工,組織活動愈來愈少,蓮花燈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遺產保護

1998年以來,甘泉縣政府每年劃撥10—15萬元,甘泉縣文體局每年向社會籌集資金10萬元,用於甘泉蓮花燈的發掘、繼承和組織演出。2004年,縣政府又投資修建了縣城文體廣場,蓮花燈的演練場地有了保障。
主要保護措施有:
1、進一步開展深入細緻的調研工作,徹底摸清甘泉蓮花燈的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及其價值。
2、將調研所獲材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
3、進一步開展甘泉蓮花燈的理論研究工作,並將研究成果予以出版。
4、建立甘泉府村川甘泉蓮花燈文化生態保護村,並對甘泉蓮花燈的編導和表演骨幹實行重點保護。
5、發展甘泉縣蓮花燈,建立100人的甘泉蓮花燈表演團隊。
6、在全縣所有高、初級中學開展甘泉蓮花燈普及教學,不斷培養表演骨幹,從根本上解決新形式下甘泉蓮花燈的傳承問題。
7、在縣職高創班以甘泉蓮花燈為主要內容“甘泉民間藝術職教班”,提高甘泉蓮花燈的表演藝術檔次。
8、與北京、西安、延安等多家文化發展公司合作,開展甘泉蓮花燈演出市場的同時,組織全縣民眾在節日裡開展甘泉蓮花燈演出活動,培養民眾演員和民眾對蓮花燈的情趣。
9、鞏固完善一年一度的甘泉縣美水風情藝術節,檢閱和促進甘泉蓮花燈的傳承和發展。

遺產信息

2008年11月28日,由陝西延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延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信息是是:編號:Ⅲ-16,名稱:甘泉蓮花燈,申報單位:甘泉縣文化館,類別:傳統舞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