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彩鯉

甌江彩鯉

甌江彩鯉是浙江甌江流域沉睡千年的"明珠",新開發中的養殖新品種。俗稱"田魚",是甌江流域的地方性養殖對象,史料考證至今已有1200餘年的養殖歷史。該魚在甌江流域每逢佳節是每個家庭的必備佳肴。在古代,該魚製成的魚乾,與龍泉青瓷、寶劍均為朝中貢品。

浙江麗水青田稻田養魚項目被聯合國聯農組織認定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青田和永嘉被賦予“中國田魚之鄉”的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甌江彩鯉
  • 外文名:Oujiang color common carp
  • 生長地區甌江流域
  • 養殖歷史:1200餘年
  • 俗名:田魚
形態特徵,經濟價值,原產地,歷史淵源,品種來源,適宜環境,營養價值,

形態特徵

甌江彩鯉形似鯉魚,味勝鯽魚,鱗如鮒魚,色若金魚的魚。從體色上可分為紅、烏、白和花(又稱火柴頭)等等;從鱗片上可分為大鱗田魚和細鱗田魚兩種。

經濟價值

甌江彩鯉營養豐富、肉質細嫩、磷片柔軟可食,是淡水魚中的一絕,尤其是其魚肝,食用更是極品享受。其成品魚乾配味獨特,基本都是出口。田魚還屬藥用魚類,它的肉有利尿、消腫等藥效。
初步研究發現,甌江彩鯉生長迅速、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鱗片柔軟可食為最大特點之一,是食用魚中的上品。它不僅具有耐粗食,抗逆性強等特點,適合於池塘和網箱高密度養殖,為山區農民提供致富之路;
體色豐麗,色彩豐富,有紅色、白色和花色等多種多樣的體色,可與著名的日本錦鯉相媲美,作為觀賞魚類開發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原產地

浙江甌江全流域:包括浙江龍泉雲和松陽景寧麗水青田永嘉溫州等地。
甌江彩鯉
麗水下屬的龍泉青田,溫州的永嘉推廣的比較好。麗水青田稻田養魚項目被聯合國聯農組織認定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青田和永嘉更是利用甌江彩鯉走出養殖和旅遊結合的道路,兩個縣都被賦予:中國田魚之鄉的稱號。龍泉則憑藉地處甌江源頭的優質水質在田魚良種培育方面占據優勢,擁有一座國家級甌江彩鯉原種場。是浙江省甌江彩鯉原種生產定點單位。

歷史淵源

說到甌江彩鯉就要從稻田養魚開始,甌江稻田養魚已有1200多年歷史。而貴州的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也都同樣有悠久的稻田養魚歷史。侗、苗族的稻田養魚和甌江流域的稻田養魚還有著歷史的淵源關係,說來話長。
甌江彩鯉
江浙一帶在歷史上屬春秋時期的吳越國,吳越兩國的語言風俗相同。後來楚滅吳,接著秦滅楚及越,秦又被漢所滅。在這些戰亂過程中,秦及西漢曾數次強迫越人大規模北遷至黃淮海一帶,同漢人合居,以防止越人的反抗,他們慢慢地和漢族融合了。
留下的越人,分散往東部遷徙,或向西南內地遷徙,或進入山區,脫離了與漢族的來往。 往東逃到沿海島嶼的越人,被稱為外越;外越的一部分更繼續渡海去了日本,同時把水稻種植也帶了過去,從此日本有了水稻。古越人同日本的原住民蝦夷人通婚,世代繁衍,成為日本民族。原來的蝦夷人遭到不斷排擠,遷往今北海道和琉球群島,成為日本的少數民族。外越人渡海到日本後,個別的古越語還保留在日語裡,典型的如日語的“依緩”,即古越語的“稻”詞。同樣,日語的船、鹽、豬肉等詞的發音,也都是古越語的殘存。
留下來的部分越人,陸續向內地遷移,抵達今西南廣西、貴州一帶,定居下來,被稱為百越的後裔。在吳越原地未遷移的越人,因不願受漢族統治,紛紛逃到江、浙、皖一帶的深山裡,被稱為山越。山越經過與漢族的不斷鬥爭(從略),最後與漢族完全融合,到了唐宋的文獻里已不再見有山越的記載了。
越族與漢族完全融合後,古越語消失了,變成流行至今的吳方言,通行於蘇南、上海、浙江、江西東北、皖南和閩西北,約有110多個縣市,使用人口7000萬左右。著名的古越女子所唱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是古漢語對古越語的翻譯,《越人歌》的原音已無法聽到。但是現今的壯語含有古越語的成分,所以今天的壯族知識分子能破解《越人歌》的大部分內容。
古越族是個沿海以種植水稻及漁獵為生的民族,所以司馬遷形容“江南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所謂“火耕水耨”是形容稻作技術較粗放,“飯稻羹魚”是對古越人生活方式極好的概括。漁獵需要熟練的駕駛能力,古越人最善於駕駛獨木舟,古籍上說越人“是以剪鬟文身,爛然成章,以象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所謂水神,是一種魚類~鮫的圖騰信仰。古越人捕魚為生,對魚有一種天然的崇敬意識。認為是上天的恩賜,所以在水稻收穫後,舉行嘗新谷和吃魚之前,必需舉行祭祀的儀式。
回顧了吳越的“飯稻羹魚”歷史,就可以理解,當山越被迫逃進山區後,他們原先“飯稻羹魚”生活中的河海魚食,完全斷了來源,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能繼續了。“稻田養魚”可說是山越對“飯稻羹魚”的應變和創新。在山區種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間的泉水和自然降雨獲得保證,但魚食只限于山溪水澗里的少量魚類,實在無法滿足需要。因而想到將它們放養於稻田裡繁殖,經過反覆的試養和馴化,終於從鯉魚中選擇出一種適宜於稻田飼養的“田魚”來,最後成為今天著名的“甌江彩鯉”。甌江流域的老農常說,“三國孫權坐天下時,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在稻田養魚了。”這個口述歷史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山越是到三國孫權時才與漢族發生密切的交往。孫權建立吳國之初,國力弱小,要抵擋曹操大軍的南下,兵力遠遠不夠,於是設法從山越中徵兵,山越又勇敢善戰,從而促進了山越和漢族進一步的融合。 這1200年歷史還是推遲了。應該說有不少於兩千年的歷史
山越中另一部分向西南內遷的,把稻田養魚也帶到新居住地,保留著更原始的稻田養魚文化內含。貴州的侗族,稻田養魚就非常普遍而隆重,侗族人民的稻田養魚還保留同祭祀的密切關係,每逢水稻收穫,必須用新谷和田魚祭祀祖先。侗族鼓樓里陳列的龍,龍身是魚身,龍頭是魚頭,不象漢族龍頭的大眼睛、長狀兩支大角、下巴有龍鬚的形象,還保留著古越族信仰鮫(龍)的形象。

品種來源

1998~1999年,從浙江省龍泉市的龍南、屏南等鄉鎮甌江彩鯉歷史產區共收集甌江彩鯉親魚3萬餘斤,約2萬尾,從中選擇出繁殖用親魚2096尾,其中“全紅”877尾、“大花”616尾、“麻花”292尾、“粉玉”122尾和“粉花”189尾。2000年末又補充了部分親魚構成了良種場甌江彩鯉的基礎群體。選擇親魚的形態標準為體長為體高的2.5~3.4倍,體長為頭長的2.9~4.7倍,體長為尾柄長的6.8~10.7倍,體長為尾柄高的5.7~8.3倍,頭長為吻長的2.1~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8~1.0倍,背鰭Ⅲ3,16~18,臀鰭Ⅲ5,側線鱗數35~36,第一鰓弓外鰓耙數20~22。
甌江彩鯉
多花色的甌江彩鯉,食用兼具觀賞,浙江一寶多花色的甌江彩鯉,食用兼具觀賞,浙江一寶

適宜環境

適合水溫在5~30℃之間的淡水地區養殖。

營養價值

甌江彩鯉具有生長迅速快、耐粗食、抗逆性強等特點,且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鱗片柔軟還可食用,是食用魚養殖的一個極好品種。
甌江彩鯉肌肉中蛋白質的含量為18.04%,脂肪為2.37%(鮮重比),肌肉中含17種胺基酸、其中人體必需胺基酸9種,甘氨酸、丙氨酸、天門冬氨酸及谷氨酸等鮮味胺基酸的含量較高,還含有適量的鈣、鐵、鋅、硒等礦物元素,其中鋅的含量高於一般的淡水魚類。因此,甌江彩鯉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用魚類,宜推廣養殖和加工利用。
稻田養殖甌江彩鯉肌肉中水分含量為74.66%,粗蛋白質含量為18.06%,粗脂肪含量為4.26%,灰分含量為1.65%。粗脂肪中中性脂比例為84.45%,極性脂比例為15.55%。肌肉中所測到的15種胺基酸總量為70.57%,其中7種必需胺基酸占29.61%,非必需胺基酸占40.96%,鮮味胺基酸占27.83%。肌肉中含有21種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占25.08%,單不飽和脂肪酸占41.89%,多不飽和脂肪酸占33.03%。礦質元素中鈣、鐵、鋅含量較高,分別為350.33、58.13和46.27mg/k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