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完

甄完

甄完(1392-1465)字克修,號復庵,浙江新昌彩煙岩泉村(今新昌縣鏡嶺鎮岩泉村)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永樂十九年,登辛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處理朱高煦叛亂案,並升任河南左布政使,治理當地官場,明景帝曾賜“清官第一”牌。

基本介紹

  • 本名:甄完
  • 字號:字克修,號復庵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新昌彩煙岩泉村(今屬鏡嶺鎮)
  • 出生時間:1392年
  • 去世時間:1465年
  • 主要成就:被御賜“清官第一”牌
人物生平,處理叛亂,廣西參議,治理河患,衣錦還鄉,人物評價,軼事典故,主要作品,家庭成員,後世紀念,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處理叛亂

永樂十九年(1421)登進士第,初任刑部主事,當時因明宣帝朱瞻基與皇叔朱高煦發生皇位之爭,平叛後朱高煦被貶為庶人,朝廷在其封地山東,逮捕株連無辜者近三千人,甄完以毫無皇族背景之一介廉吏,秉公辦案,詳細審核,全活甚眾,聲譽鵲起

廣西參議

正統四年(1439)轉員外郎,出為廣西參議,廣西原為百越五嶺之地,少數民族雜處其間,多瘟疫,中原守卒,因水土不服,死者相繼,甄完奏請以招募當地土人代替,兵不耗折,又建議墾田於近地,以免運輸糧食之費,協助安遠侯柳溥征討大藤峽等族少數民族起義,朝廷嘉獎其功,賜以文綺臧獲。當初,廣西民眾須繳納賦役給靖江王府,王府官吏仗勢虐取,民眾有破其家產而不能繳納者,甄完為其厘算,疏請革除濫取部分。

治理河患

景泰元年(1450),轉湖廣左參政,時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瓦剌兵俘虜,景帝監國,廣東發生黃蕭養農民起義,湖南大震,甄完既督運軍餉以供給廣東,並往來視師於湖廣間,景泰三年,以功勳授河南左布政使。河南七郡,水旱相仍,數十萬難民流離失所,甄完至,即發倉賑貸,奏減夏稅,救活百姓以千萬計。黃河流經開封城,堤壞,田地房屋悉遭淹沒,危及城郭,又值秋汛,浸淫數百里,汪洋一片,運道不通,甄完協助都憲徐有貞修築堤防,日夜不倦,堤成而河患息。其任地方官前後凡數十年,皆有惠政及民。時朝廷遣六部按行天下考察,唯獨甄完所治以政績卓著而免考,朝廷因遣少保于謙諭其意,其受當朝皇帝知眷如此。居官清儉,夏常服薴葛,右方伯馬公,因一同出席宴會,暗地請計工制青紗一件贈送給他,他感其誠意而珍藏之。

衣錦還鄉

甄完為諸生時方貧困,父曾受寄鄉人百金,父與鄉人俱歿,甄完密召其子還之。既貴,始終不渝其操,朝廷正想大用其才,而甄完因感官場風險莫測而屢請退休回家(後來英宗復辟,清除景帝時期大臣,連于謙也被無辜殺害,果然印證了甄完功成身退為明智之舉),景泰五年致仕歸里,十年後卒於家,享年七十四歲,葬蒼驪山。

人物評價

甄完出生貧寒,好讀書,勤攻苦奮,勵於晨窗夕燈,一言一行,必以古人自期待。從政四十餘年,而任地方高官達二十餘年,扶顛持危,多所建樹,為上為下,功烈昭炳。持大體而不存行跡,外柔內剛,權貴一無所阿,勵行清白,奉給之外一毫無染,復自隱晦,不市廉而求人知,平居手執一卷,至老不廢。其高風亮節,堪為後人楷模。

軼事典故

明朝景泰皇帝親筆御書“清官第一”匾額,差人送達新昌,而甄完此時住在茅屋中與年邁的父母相依為命。景帝感動,命人給甄完留下朝服、朝板和朝靴,特許甄完“本職冠帶回原籍致仕”,以彰其德。這塊匾額現懸掛在甄完祠廳堂正中的橫樑上,墨底金字,至今熠熠生輝。“清官第一”四字居中上方有繁體“綸音”二字(意為皇帝詔諭欽賜),周圍有龍形圖案。
甄完

主要作品

有《南遊稿》、《歸田錄》、《復庵稿》、《雜錄》等。

家庭成員

子甄圭,字延器,自幼隨父宦遊,所友皆當世名士,後屏居東山,築精舍,誦讀詩書,所著有《北游集》、《東軒稿》數十卷。今佚。

後世紀念

甄完
甄完墓冢坐落在蒼驪山上。墓前有五十五級青石鋪就的台階,兩翼望柱、護欄或斷或倒。甄完的墓碑上,刻著“方伯甄公之墓”六個大字(“方伯”是指古代諸侯中的領袖,明、清時用作對布政使的尊稱),蒼勁古樸,著力萬鈞。
甄完祠堂為清代建築,坐北朝南,現僅存正廳。正廳面闊三開間,十二根廊柱挑起一片青瓦,樑柱山牆古蹟斑駁,為防祠堂坍塌,村民用幾根杉木撐住屋檐。原本的門廳、戲台及兩側看樓只剩下地基,舊日形制已無法辨識。
“甄完故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坐落於新昌縣鏡嶺鎮岩泉村,基地由甄完祠堂、墓園牌坊等3部分組成,總面積3000平方米,祠內開闢了陳列展館,通過對甄完生平事跡和其仕途生涯的回顧,分“孩提求學、進京趕考、清廉為官、造福梓里”四個時期和“名垂青史”一個篇章,共5個部分進行闡述,生動地再現了明代新昌籍廉吏甄完剛正不阿、體恤民情、一塵不染的形象,以供後人瞻仰學習。
新昌縣委縣府已將其故居祠堂墓地作為廉政文化建設教育基地撥款重修,以弘揚其廉政清風。

藝術形象

新昌新編調腔《甄清官》即據其事跡改編排演。甄完清正廉明,剛直不阿,體恤民情,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維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與腐敗勢力作堅決的鬥爭,最終贏得了百姓的愛戴,皇上御書“清官第一”。故事有著真實的歷史原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