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釜集

瓦釜集

《瓦釜集》(1926年4月)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劉半農先生的代表詩集,作為我國新詩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寫作的民歌體新詩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瓦釜集
  • 作者:劉半農
  • 類別:民歌體新詩集
  • 出版時間:1926年4月
概述,作者簡介,背景,

概述

“集名叫做‘瓦釜’,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黃鐘’,實在太多了”。作者認為“我們要說出誰某的話,就非用誰某的真實的語言與聲調不可;不然終是我們的話。“為了”把數千年來受盡侮辱與蔑視,打在地獄裡而沒有呻吟的機會的瓦釜的聲音,表現出一部分來“。 《瓦釜集》中的詩歌用江陰方言與江陰民歌的聲調,抒寫勞動者的愛與恨。

作者簡介

劉半農 (1891.5.27~1934.7.14), 原名劉壽彭,後改名劉復;初字伴儂、時用瓣穠、後改字半農,號曲庵。江蘇江陰人,漢族,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1911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後在上海以向鴛鴦蝴蝶派報刊投稿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1920年到英國倫敦大學的大學院學習實驗語音學,1921年夏轉入法國巴黎大學學習。1925年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所著《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法國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1925年秋回國,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語音學
1926年出版了詩集《揚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後,魯迅曾在《青年界》上發表《憶劉半農君》一文表示悼念。

背景

劉半農對於新詩的形式頗多關注,”他那時主張(1)‘破壞舊韻,重造新韻’,(2)‘增多詩體’,‘增多詩體’又分自造,輸入他種詩體,有韻詩外別增無韻詩三項,後來的局勢恰如他所想。“作者自雲”在詩的體裁上是最會翻新花樣的。當初的無韻詩,散文詩,後來的方言擬民歌,擬‘擬曲’,都是我首先嘗試。”而《瓦釜集》正是劉半農這種新詩形式開拓嘗試思想的實踐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在魯迅藏書中有四種劉半農題詞的贈書,《瓦釜集》就是其中之一。1926年4月北新書局印行的《瓦釜集》,書的內封中,劉半農用毛筆題寫:“豫才我兄賜正復二十六年五月”。該書收錄他用江陰方言寫的民歌,是白話詩創作在體裁上的一種新嘗試。取名《瓦釜集》,是“要試驗一下,能不能盡我的力,把數千年來受盡侮辱與蔑視,打在地獄底里而沒有呻吟的機會的瓦釜的聲音,表現出一部分來。”(半農代自序)劉半農以為:“我們要說誰某的話,就非用誰某的真實的語言與聲調不可:不然,終於是我們的話。”因此,他用方言寫的民歌,也很帶有了民歌純樸自然的味道。“姐園裡一朵薔薇開出牆,/我看見你薔薇也和看見姐一樣。/我說姐倪你勿送我薔薇也送個刺把我,/戳破仔我手末你十指尖尖替我縍一縍。”(半農自註:你=了。和,讀海字之去聲。戳=刺。縍=以布片縛創處。)語言和情感都坦率自然。周作人用紹興話為該書寫的序歌,亦是生動有趣:“半農哥呀半農哥,/偌真唱得好山歌,/一唱唱得十來首,/偌格本事直頭大。”“今朝輪到我做一篇小序,/豈不是坑死俺也么哥?/——倘若一定要我話一句,/我只好連連點頭說‘好個,好個!’”。魯迅藏書中還有一本沒有題字的《瓦釜集》,毛邊,沒有裁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