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

瓠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夏天開白花,果實長圓形,嫩時可食;也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瓠
  • 拼音: [hù] [ㄏㄨˋ]
  • 鄭碼:GDZP,U:74E0,GBK:F0AD
  • 筆畫數:11,部首:瓜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瓠
(形聲。字從瓜,從夸,夸亦聲。“夸”意為“虛空”。“瓜”與“夸”聯合起來表示“虛空之瓜”。本義:(短頸大腹的老熟葫蘆) 同本義
瓠脯(乾菜的一種。即瓠子乾);瓠犀(瓠瓜的籽。因排列整齊,色澤潔白,所以常用來比喻美人的牙齒。也作瓠棲)
瓠瓜
垂瓠
瓠hù
瓠hú 1.即葫蘆。參見"瓠蘆"。 2.用短頸大腹的老熟葫蘆製作的盛器。 3.通"壺"。
瓠huò 1.見"瓠落"。
史記·張丞相列傳》: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
瓠〈音〉
[廣 韻]:戸吳切,上平11模,hú,遇開一平模匣
[平水韻]:上平七虞·去聲七遇
[粵 語]:wok6wu4wu6

詳細釋義

苦瓠
瓠有甜瓠、苦瓠兩種,甜瓠可作蔬菜食,苦瓠形似葫蘆狀,故又稱葫蘆瓜。苦葫蘆,性味苦寒有毒,苦者如膽不可食,亦不堪啖,食苦瓠吐利不止者,以黍穰灰汁解之。————《本草綱目
瓠子瓠子
瓠的分類
“ 後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盧。各分名色,迥異於 古。以今參詳,其開頭雖各不同,而苗、葉、皮、子、性、味則一,故茲不復分條焉。懸瓠,今人所謂茶酒瓢者是也。蒲盧,今之藥壺盧是也;————《本草綱目》
【釋義】瓠子,草本植物,夏天開花,結長圓表的果,嫩的可做菜吃。又叫瓠瓜、長瓠、扁蒲、蒲瓜、大黃瓜、葫蘆、葫蘆瓜、夜開花、長瓜、付子瓜 瓠瓜與葫蘆瓜出自一宗,葫蘆瓜是它的一個變種,因此名稱相混。瓠瓜原產非洲,7000年前在我國即有栽培,與葫蘆瓜相近。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胡。《廣韻》瓠𤬜,瓢也。《詩·小雅》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正字通》瓜類分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陶弘景曰:瓠或有苦者,味如膽,不可食,非別生一種也。
又陸佃𡌨雅,長而瘦上曰匏,短頸大腹曰瓠。瓠性甘。匏性苦。故詩曰匏有苦葉。左傳叔向曰: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後人皆合匏瓠為一。據此說,說文瓠,匏也。陸璣詩疏:匏,瓠也。𠀤非。《正韻》亦作葫。
又《爾雅·釋宮》康瓠謂之甈。《注》瓠壷也。《疏》說文云:破罌也。《前漢·賈誼傳》斡棄周鼎兮而寶康瓠。
又《廣韻》胡誤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故切,𠀤音護。義同。《禮·月令》仲冬之月行秋令,則天時雨汁,瓜瓠不成。《釋文》瓠,戸故反。《莊子·逍遙遊》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注》瓠,徐音護。《正字通》瓠有平去二音。孫愐唐韻,一音壷,一音護,義同。非康瓠必讀若湖,瓜瓠必讀若互。字彙音湖,器也,音互,匏也。非。
又《集韻》瓠子,堤名。《前漢·武帝紀》夏四月,還祠泰山,至瓠子臨決河。《注》服䖍曰:瓠子,堤名也。在東郡白馬。蘇林曰:在鄄城以南,濮陽以北。
又《集韻》亦姓。《列子·湯問篇》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又《集韻》攻乎切,音孤。瓠讘,漢侯國名,在河東。《正字通》按漢地理志有瓡讘,無瓠讘。
又《集韻》黃郭切,音雘。《莊子·逍遙遊》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注》瓠落,猶廓落。梁𥳑文帝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