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瓠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傳說遠古高辛帝時,“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槃瓠
  • 國籍:中國
  • 出自:虛擬人物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槃瓠傳說,槃瓠文化,槃瓠發祥地,

人物簡介

因戎吳將軍作亂,高辛答應誰能斬下吳將軍之首級,就能封邑賞金,把公主嫁給他。槃瓠咬下吳將軍首級而歸。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死後,“其後滋蔓,號曰蠻夷”,成為中族,大家都尊奉他們共同的祖先。這個故事在我國南方瑤、苗、黎族民族中也廣為流傳,據說那時原人民都非常虔誠地祭祠盤王。後“槃瓠”音轉為“盤古”,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後漢書.南蠻傳》:“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沅水》:“槃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製皆有尾。其母白帝,賜以名山,其後滋蔓,車曰蠻夷。武陵郡夷即槃瓠之種落也。”

槃瓠傳說

在畲族中廣泛流傳含有與苗、瑤相類的南蠻意識“槃瓠”傳說:新石器時代的高辛氏(即帝嚳)時期,劉氏皇后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槃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其時犬戎興兵來犯,帝下詔求賢,提出:能斬番王頭者以三公主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回國獻給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槃瓠作人語說:“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晝夜可變成人。”槃瓠入鐘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鐘。見他身已成人形,但頭未變。於是槃瓠與公主結婚。婚後,公主隨槃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鐘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槃瓠的功績。槃瓠是畲族圖騰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槃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畲族的始祖。
槃瓠是春秋時代一位歷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與盧戎戰爭中,槃瓠殺敵立功、受封以及與公主結婚,是對歷史的真實記載。槃瓠傳說之所以能演變為神話,也正是圖騰標誌使然。

槃瓠文化

“槃瓠”傳說是具有神聖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瑤族、苗族等先民的圖騰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標記”。他們把“槃瓠”視為始祖和至高無上的尊神,確定了畲族一瑤族一苗族具有緊密的歷史聯繫性。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而祖圖就是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標誌之一。
祖圖又稱“槃瓠圖”。畲族把有關始祖槃瓠的傳說畫在布上,製成約40幅連環畫式的圖像,代代相傳,稱為“祖圖”。畲族民間還有“高皇歌”,記述槃瓠王不平凡的經歷,歌頌其英勇殺敵、繁衍子孫的豐功偉績。畲族每年還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懸掛祖圖,是早期原始社會中圖騰崇拜的殘跡。
“槃瓠”傳說只是畲族文化的象徵之一,它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跟畲族的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有著很深刻的聯繫。
畲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文。畲族住房多為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一般都有廳堂和左右廂房。
畲族婦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畲族婦女的“鳳凰裝”別具風格,在衣裳、圍裙上刺繡各種彩色花邊,多是大紅、桃紅夾著黃色的花紋,鑲繡的金絲銀線象徵著鳳凰頸、腰和美麗的羽毛,金色腰帶象徵著鳳凰尾巴,周身叮噹作響的銀器象徵著鳳凰的鳴叫。全套“鳳凰裝”一般作為畲族女子的嫁衣。
二月二“會親節”是畲族傳統節日之一。由於族支繁衍,子孫散於浙南、閩東各地,省親路遠,探親無期,便約定在每年春耕前的農曆二月二為“會親節”,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節日中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訪親友、致問候。入夜,約為信號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隊隊提燈游村的人貫穿行於各個畲村,山谷里禮炮齊鳴、煙花怒放。
每年農曆三月三是畲族的傳統節日,各家照例要蒸烏米飯,用來聚餐、贈友、祭祀祖先。烏米飯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烏樹葉搗碎煮汁,然後撈出,在汁中放入糯米,這樣做出的飯顏色烏黑,數日不餿,用豬油炒熱,香軟可口。

槃瓠發祥地

槃瓠神話不僅在《風俗通義》、《搜神記》、《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等諸多古籍中有完整的記載,而且至今在中國南方的苗、瑤、畲等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且作為始祖或重要的圖騰崇拜。《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清《一統志》、《辰州府志》、《瀘溪縣誌》等均記載著槃瓠文化的發祥地為湖南瀘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