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海峽

瓊州海峽

瓊州海峽地處廣東省雷州半島與海南省之間,屬於中國內海,也是中國三大海峽之一。海峽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最大寬度39.5公里,最窄19.4公里,平均寬度29.5公里。海峽南北兩岸岸線呈鋸齒狀,岬角、海灣相間。北岸自東向西分布有紅崖角、排尾角、嶼角、教尾角。岬角由玄武岩構成,其間組成紅坎灣、海安灣和教尾灣。瓊州海峽是廣東海區與北部灣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溝通北部灣和南海中、東部的海上走廊,也是廣州、湛江至海南、廣西以及越南的海上交通捷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瓊州海峽
  • 外文名:Qiongzhou Strait
  • 地理區位:廣東省雷州半島與海南省之間
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氣候,地質地貌,風浪,水文,人文歷史,管理條例,管理機構,交通建設,

地理位置

瓊州海峽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省海南島之間。西接北部灣,東鄰南海北部,跨越北緯19°52′~20°16′,東經109°42′~110°41′,即北起雷州半島西端的燈樓角至南端的博賒角,南到海南島的臨高角至木欄頭,東西總長103.5千米,最寬為39.6千米,最窄處僅19.4千米;海域面積約為237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為114米。
瓊州海峽的劃分:東邊從廣東省徐聞縣的山狗吼角與海南省文昌縣木欄頭連線的中點(東經110°36′06″,北緯20°17′42″),向西經海安灣1號燈標與海口灣1號燈標連線的中點(東經110°15′24″,北緯20°09′24″),再向西至徐聞縣燈樓角燈標與海南臨高角連線的中點(東經109°48′54″,北緯20°07′00″)。以上各點的連線,以北為廣東省管轄區域,以南為海南省的管轄區域。
瓊州海峽是中國的三大海峽之一,是連線海南島與大陸的交通咽喉,也是北部灣與南海北部的最佳通道,其南岸有鋪前、馬村、海口等主要港口。

自然環境

氣候

瓊州海峽終年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颱風頻繁。海峽年平均氣溫為24℃左右,極端最高氣溫為38℃~40℃,最低氣溫為28℃。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5~10月為雨季,多雷暴驟雨;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終年無雪。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11月至次年3月為強風季節,東北風時間長,次數多。全年東北風最多,頻率占18%左右。海峽受颱風影響主要在5~10月份,其中以8~10月份最多,平均每年受颱風影響次數為3~4次,颱風是該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

地質地貌

瓊州海峽位於雷瓊斷陷區南部,基底呈現凸凹相間的特徵。海峽兩岸的北西向斷裂和北東向斷裂延伸到海峽內,與近東向斷裂交匯。瓊州海峽所在地段並非雷瓊斷陷區的沉降中心,地形非常複雜。由於東西部受潮流的影響和峽底湛江粗地層的出露,海底沉積物類型的平面分布變化迅速,除現代沉積物外,還有平固結的早期沉積和風化的基岩碎塊。基底覆蓋著含有孔電化石和海綠石的海相上第三系(岩性為灰綠色粉砂質粘土),上第三系厚度為1500~1600米。上第三繫上覆蓋以雜色砂礫、砂、粘土互層為特徵的下更統。頂部為風化粘土層,下更新統上覆蓋1~4層的火山岩。
瓊州海峽
海峽地形有規模稍大的凸起和窪地斷續分布,但海底地形大體上仍有自南北兩岸向海峽中部變深的規律。沙流攜帶泥沙入海和海峽潮流攜帶泥沙的綜合作用使得瓊州海峽泥沙運動複雜化,從而引起地貌季節性的變化。尤其是南岸特徵較為明顯。冬季,東北風浪將淺灘泥沙搬向海岸、淤高岸堤和沙嘴,使一些河口和潮汐涌道口淤淺甚至堵塞。夏季,颱風浪侵蝕沙堤、沙嘴,部分泥沙被強浪沖越沙堤和沙嘴頂部而於潟湖淤積。有時,一次颱風過程侵蝕沙堤10米,淤填潟湖達17米;部分被侵蝕的泥沙被帶到水下,淤高成灘,有時颱風浪暴潮和颱風洪水的沖刷作用使河口、潮汐通道加深和加寬。

風浪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多北至東北風,平均風力3~4級,輕至中浪;強冷空氣影響時,多陰雨天氣。風力5.6級,大浪與巨浪。6~9月,多東南風,平均風力3級,小至輕浪;熱帶風暴襲擊時,陣風8級以上,最大l2級,多出現巨浪與狂浪,浪高曾達8米以上。4、5、10月,風、浪方向不定,多為輕浪小涌。
1~4月,早晚或夜間多霧,月平均霧日5~7天,最高月達l7天,連續霧日一般2~3天,最長8天。

水文

瓊州海峽太陽輻射強,故海水溫度高,年平均表層水溫為25℃~27℃,2月份為20℃左右,8月份為30℃左右,表層鹽度在30‰左右,海水透明度為5米左右。
瓊州海峽的潮汐屬不正規日潮混合潮型,潮差小,通常為1米左右。受颱風影響時,潮差增大,沿岸最大潮差可達3~4米。海峽潮流屬規則周日潮流,為往複流性質。中部潮流流速一般為4~5節,東西口為3~4節。其中海峽中層表層流速大於6節,底層流速大於4節。海峽東向流大於西向流,表層流大於底層流,海峽中部退潮流達1節左右。海峽南岸的近岸水流有漲潮東流和漲潮西流、落潮東流和落潮西流四種水流形式。其中南渡江三角洲和澄邁角外海域流速較大,達2節左右;海口灣和澄邁灣內流速較小,只有0.5~1.0節。
瓊州海峽海流受季風影響很大。冬季盛行東北風,海流由東北往西南流,其中東部表層流由東往西流,西部表層流由東北往西南流。春季風向變動較大,偏東風相對占優勢,這時的海流主要由東南往西北流。夏季主要受東南風和西南風控制,吹東南風時,海流由東往西北流;吹西南風時,海流由西往東流。秋季大部分時間受東北季風影響,海流由東往西流去。所以瓊州海峽的海流除6、7月外,其餘時間均由東向西流動,東流流速大,西流流速小,但東流時間短,西流時間長。海峽海流湍急,最大流速可達2.55米/秒~3.06米/秒,海峽南岸的沿岸表層海流,西向流為0.6米/秒,東向流為0.82米/秒。
瓊州海峽海浪終年受季風控制,每年10月至翌年6月風浪由東往西運行,7~8月風浪由西往東運行,海峽南岸海浪作用較弱。據白沙門、馬村、玉包角波浪資料統計,海浪以風浪為主,多為NNE—E向浪,出現頻率為77%,其次為NNW—N向浪,占22%。在離岸-5米和-10米的水深處,其中0~2級波高分別占79%和69%,3級波高分別占17.4%和21.4%,4級波高分別占3.5%和7.4%。平均波高為0.5~0.6米,最大波高可達4~7米。
瓊州海峽受颱風襲擊時,強風掀起巨浪,加之猛烈的偏西北、東北強風驅起從北部灣和南海湧入瓊州海峽的海水,容易在海峽南部沿海港灣匯集堆積從而造成比較大的颱風暴潮。南岸增水一般為1.5~2米,最大增水為2.5米。1980年第7號強颱風經過瓊州海峽,海岸增水達241米,連海口市區內也湧進了海水。1948年9月27日發生的風暴潮、1963年9月7日6311號颱風、1980年7月22日8007號颱風和1986年9月5日8616號強颱風所引起的風暴潮為歷年來最嚴重的4次,使海口市沿岸最大增水值為2.5米左右。

人文歷史

管理條例

1965年6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外國籍非軍用船舶通過瓊州海峽管理規則》,主要有12條,包括管理機構、管理範圍、過往審批手續、通過海峽的要求、違章處理等內容。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海南港務監督局頒布《瓊州海峽渡輪航行暫行規定》及《瓊州海峽霧天航行暫行規定》。

管理機構

宋元時期,曾在海口白沙泮的白沙口設水軍棚寨與水軍鎮管理瓊州海峽和白沙水寨。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政府在瓊州海口設海北海南覆實司管理瓊州海峽附近各港口與外地的通商貿易。
明代,明政府設瓊州課稅司負責管理海事和收取船舶稅。
清代,清政府在海口設水師營保護商船和友船往來。
民國成立後,民國海口政府主管瓊州海峽事務。1939年瓊州淪陷,瓊州海峽受侵華日本軍隊的控制。抗日戰爭勝利後,瓊州海峽由國民黨政府海口航政局管理。
海南解放後,海南軍政委員會接收國民黨航政局海口辦事處,後成立廣州區港務局海口分局。在此期間,瓊州海峽實行軍事管制,由海軍南海艦隊海口水警區實施管理。
1954年初,瓊州海峽的運輸事務由海口港務局管理。
1964年,設立瓊州海峽管理處,負責管理海峽事務。

交通建設

1986年9月海南行政區計畫委員會編制的《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畫》(草案)(1986—1990年)中提出逐步把鐵路從叉河延伸到洋浦和海口市,計畫用七八年時間建成西環鐵路247.14公里,其中叉河到海口188.16公里,那大至洋浦58.98公里。
瓊州海峽
1988年7月,由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編制的《瓊州海峽(橋隧)通道前期研究工作規劃提綱》,首次提出“瓊州海峽通道”概念,並建議從輪渡著手建設通道。海南鐵路總公司根據省政府的要求,於1988年9月27日和11月21日先後提出《海南鐵路與大陸鐵路聯網的可行性論證的報告》和《海南西環鐵路可行性研究評估的報告》。海南鐵路總公司與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和廣州鐵路局勘測設計院對西環鐵路那大—叉河段的定測工作簽訂《施工設計協定書》,定測工作亦於同年完成。正線全長74.3公里,站線14.28公里,大、中橋樑共16座1391延米。
1989年9月13日,海南鐵路總公司以海鐵[89]130號文正式向海南省報送《關於續建海南西環鐵路海口—叉河段(含洋浦支線)設計任務書的報告》,要求列入建設計畫。
1990年6月,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編制《瓊州海峽火車輪渡規劃報告》,全面闡述瓊州海峽火車輪渡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設方案、工作計畫。
2003年1月7日,總投資45億元人民幣的粵海鐵路通道正式開通,火車乘鐵路渡輪穿過瓊州海峽隆隆駛上瓊州大地,海南島從此結束了與大陸不通鐵路的歷史。
瓊州海峽
2007年6月,瓊粵兩省共同簽署了《高層會晤備忘錄》,成立聯合辦事機構,共同推進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前期工作。1997和2000年,交通部分別下達有關檔案,對項目前期工作進行指導,並委託廣東省對項目做前期研究工作。2005年8月,交通部綜合規劃司就瓊州海峽跨海通道規劃問題,在海口市召開了工作會議。
2009年3月,在國家發改委指導下,兩部兩省首次舉行會談,明確了未來的跨海通道為公路鐵路兩用通道。成立了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領導小組、技術顧問小組和課題研究小組。6月,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領導小組在海口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重點研究了運輸需求、通道位置、建設條件和規劃編制方案等。11月,規劃研究組順利完成了《瓊州海峽跨海工程規劃研究報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