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海峽

中國三大海峽

縱觀世界地圖,你便會發現在兩塊陸地之間的狹窄水道均稱為海峽,它是連線洋與洋或洋與海的通道。由於不同洋域和海域的水文氣象條件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海峽中間鮮見風平浪靜的景象,目之所至,到處均是狂風勁吹,白浪滔天。中國海域遼闊,由北至南共分布著三個著名的海峽:渤海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三大海峽
  • 外文名:China three channel
  • 所屬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 類別:海峽
台灣海峽,簡介,水深,澎湖水道,軍事意義,渤海海峽,簡介,歷史沿革,瓊州海峽,簡介,地理歸屬,

台灣海峽

簡介

台灣海峽是中國台灣島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南界為台灣島南端貓鼻頭與福建、廣東兩省海岸交界處(一說為鵝鑾鼻南澳島南端)連線;北界為台灣島北端富貴角與海壇島北端癢角(一說為黃岐半島北茭咀)連線。呈北東—南西走向,長約370千米。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千米;南口寬約410千米;最窄處在台灣島白沙岬與福建海壇島之間,約130千米。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
海峽屬東海大陸架淺海。在古生代和中生代,還是華夏古陸 的一部分。第三紀始新世的大規模海侵,海峽及兩側均成海洋。中新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台灣島聳起成陸,形成海峽地形的基本輪廓。第四紀冰期時海峽經歷多次海陸變遷,距今約6000年前,始形成當今的海峽地形。
中國三大海峽

水深

海峽大部水深小於80米,平均水深約60米。西北部較平坦,東南部坡度較大,中間有島嶼和淺灘構成弧形降起帶。東西兩側各有20米和50米水深的兩級階地。東側階地較窄,50米等深線距岸一般為10~20千米;西側階地向外延伸,寬度較大,50米等深線距岸達40~50千米,並在幾處河口外有橫切的峽谷。南口有台灣淺灘,與西南階地相連,由900餘個水下沙丘組成,呈橢圓形散布,東西長約140千米,南北寬約75千米,水深10~20米,最淺處8.6米,灘上有急流,水文情況複雜。台灣島台中以西有台中淺灘,與東部階地相連,東西長100千米,南北寬18~15千米,水深最淺處9.6米。兩淺灘之間為澎湖列島岩礁區,南北長約70千米,東西寬46千米,由島嶼、礁石和許多水下岩礁組成,北部島礁分布較集中,水道狹窄;南部島礁分散,水道寬闊。有四大島:海壇島南日島金門島南澳島

澎湖水道

澎湖島與台 灣島之間為澎湖水道,南北長約65千米,寬約46千米,為地殼斷裂形成的峽谷,水深由北部70米向南漸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達1000餘米,為海峽最深處,連通南海海盆。澎湖水道為台灣島西岸南北之間和台澎之間連繫的必經通道。另一峽谷為八罩水道,東西走向,寬約10千米,水深70餘米,分澎湖列島為南北兩群,為通過澎湖列島的常用通道。
台灣海峽具有重要的國際航運價值,東北亞各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各國間的海上往來,絕大多數從這兒經過。但台灣海峽屬我國管轄海域,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從這兒經過的外國船艦,必須實行無害通過,不能影響我國的和平與安全,不得損害我國人民的生活與勞動秩序。

軍事意義

海峽為台灣與福建兩省航運紐帶,是東海及其北部鄰海與南海、印度洋之間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兩岸軍民為抗禦侵略、反對封鎖和統一國土進行過多次作戰。16世紀中葉,日本倭寇竄犯澎湖、台灣並以澎湖為據點不斷向浙閩沿海侵掠,曾遭到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部的打擊;台灣平埔人也進行猛烈反抗。公元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戰船打擊侵犯、台沿海的倭船。並於年底追擊至台灣西南海岸,全殲倭船6艘,救回被擄男女370餘人。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明將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即是率戰船金門島料羅灣出發,渡過海峽至澎湖待機,避開強勁大風后橫渡澎湖水道,然後乘滿潮通過鹿耳門,進入大員灣實施登入作戰。公元1664~1665年(永曆十八、十九年,清康熙三、四年)間,降將施琅曾3次率船攻台,都為大風浪所阻而返;直到公元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才再次率舟師從東山島出發 ,在澎湖海戰中戰勝了明朝台灣永曆政權守軍,建立了對台灣的統一管轄。
1840~1842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艦隊不斷侵犯海峽兩岸的廈門、基隆等地,受到當地軍民的強烈抵抗。1884年法國艦隊在馬尾襲擊中國艦艇,繼而進攻台灣北部,當侵犯受阻後於10月至翌年4月對台灣實施封鎖,兩岸軍民進行了沿岸防禦作戰和反封鎖鬥爭,打擊了法軍的入侵。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期,日本為侵占台灣,預先派艦隊攻占澎湖列島,在攻占台灣北部得手後,從陸路向中、南部推進的同時,以艦隊從海路在安平、布袋、高雄、枋寮等地實施登入,台灣軍民為反抗日軍侵占進行了殊死的抵抗。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海軍派第7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進行軍事挑釁,中國人民進行了堅決鬥爭。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炮擊金門之戰。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海峽進行了“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

渤海海峽

簡介

渤海海峽,中國第二大海峽,位於黃海和渤海,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是渤海內外海運交通的惟一通道。海峽向東連線黃海,向西連線渤海,是黃海和渤海聯繫的咽喉要道;海峽南北相距約105千米,北起遼寧大連老鐵山,南至山東煙臺蓬萊閣。
渤海海峽是指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膠東半島蓬萊登州頭之間的峽灣海域,是渤海與黃海的天然分界線。它西面與渤海相連,東面與黃海毗鄰。長山列島分布在渤海海峽的中部和南部,形成船舶可航行的水道以及和外海域相連的通航航門。渤海海峽兩端最短距離約106公里,是外海水道進入渤海的主要通道。在中國的版圖上,渤海海峽正處於“雄雞”的“咽喉”處,被遼東半島到山東半島C型的海岸三面環繞。
渤海海峽中散布著不少島嶼, 其中廟島群島聲名遐邇。群島大小共有30餘個島嶼,呈東北——西南走向——字型展開。
長山島陸域面積13平方公里,是渤海海峽中面積最大的島。大竹山島突出於列島東南端,距南長山島18.7千米,是列島最前哨。
各相鄰島嶼間距離1.4~10.7千米,互為依託,瞰制渤海海峽。
中國三大海峽

歷史沿革

廟島群島戰略地位重要。歷史上英法聯軍三次進攻大沽八國聯軍進犯京津,均從群島間的老鐵山、大欽等水道通過。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曾以群島北端的南、北隍城島為艦隊錨地調整兵力,進攻固守旅順沙俄軍隊。1914年日軍又在南長山島廟島開闢供給點,保障主力經登州水道在龍口登入,迂迴進攻駐守青島的德軍。抗日戰爭勝利時,八路軍北海軍分區一部進島擔負守備,掩護主力數萬人渡過海峽進入東北。
165公里,很近,不到2小時的車程;165公里,很遠,需要繞道1980公里。165公里,這就是大連到煙臺的直線距離,渤海海峽阻斷了兩個相近的城市。
渤海是中國最大的內海,從遼東半島沿海岸到膠東半島,三面大陸環繞,形如英文字母C,渤海海峽橫亘在兩大半島之間,成為山東乃至華東東北地區的天塹。
專家組早在1992年就開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該課題的基本構想是:利用渤海海峽的有利地理條件,從山東蓬萊長島至遼寧旅順,建設公路和鐵路結合的跨越渤海海峽的直達快捷通道,將C形通道變成四通八達的Φ形網路,使大連市與煙臺市的鐵路運距縮短1518公里,進而形成縱貫中國南北從黑龍江到海南十省(區)一市的東部鐵路、公路交通大動脈。
藉助跨海通道,東北貨物可以迅速直接地到達山東半島,並直通蘇北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如果跨海通道建成,兩大城市群之間的鐵路和公路距離將大大縮短,特別是煙臺、威海和大連的距離,都在“2小時經濟圈”以內,空間可達性大大增強。
渤海海峽是我國海防要地,圖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海戰 渤海海峽南北長57海里,有大小水道10餘條,是進出渤海的咽喉要道,北京和天津的門戶。歷史上進入北京和天津的外國海軍都是從渤海海峽進出的,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控制渤海海峽是從海上保衛華北地區的重要戰略措施。
位於渤海海峽中、南部中的廟島群島,由32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52km2。廟島群島屬於丘陵地帶,南部島嶼多,岸坡緩衝,北部岸陡水深,西部島嶼多為岩岸,東部島嶼多為礫石灘。廟島群島縱列於渤海海峽,是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橋樑,黃海和渤海的咽喉,北京和天津的門戶。廟島群島本來有利於構築工事,封鎖渤海海峽。但是,舊中國島上無防禦設施,致使外敵隨意進出渤海。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三次通過廟島群島,進出渤海,登入塘沽。在日俄戰爭、日德戰爭期間,日軍都以廟島群島為基地,進攻旅順和龍口。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廟島群島仍然是外敵入侵的重要途徑。

瓊州海峽

簡介

位於中國海南島與雷州半島之間,溝通北部灣與南海的重要通道。
瓊州海峽,是海南島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之間所夾的水道,因海南島的別稱瓊州島而得名,為中國三大海峽之一。瓊州海峽東西長約80千米,南北平均寬為29.5公里,最寬處直線距離為33.5公里,最窄處直線距離僅18公里左右。

地理歸屬

瓊州海峽屬於我國的南海,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海南島之間,西接北部灣,東連南海北部,呈東西向延伸,長約80公里,寬20~40公里,最窄處18公里,面積0.24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峽全部位於大陸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為—北東—南西向狹長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東、西兩口地勢平坦,水深較淺。海峽區海流較強,夏季西南季風盛行,
海流自西向東流動,流速大,其他季節均由東向西流動,流速小。海峽是東南沿海進入北部灣的海上要衝。
在中國華南地區,海南島與大陸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遙遙相望。它因海南島又名瓊州島而得名。它是我國的三大海峽之一。瓊州海峽最寬處直線距離為33.5公里。
瓊州海峽南岸南渡江三角洲凸出於海峽中,其突出點成為海峽南岸東端的岬角後海至天尾間的礁石群便 成為南岸西端的岬角。北岸西端的突出點為燈樓角,東端的突出點為排尾角。 瓊州海峽與渤海海峽台灣海峽比較,有四點相異之處:地理緯度低;是島嶼與半島之間的水道;海峽海底地形是一個潮流深槽;海峽中沒有島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