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嗩吶

環縣嗩吶

環縣是以嗩吶為主秦的民間吹打樂,也稱鼓吹樂,屬木製(也有部分為竹製)管樂器,它的特點為音量大,音色嘹亮純淨,細膩委婉,演奏技巧豐富,聲響連貫順暢。經歷代藝人不斷傳承加工,以其為數眾多的曲牌,龐大的演奏隊伍、豐富的民俗內容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成為我國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的樂種。民間的喪葬、祝壽、婚嫁、喬遷等民俗活動的場面都少不了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環縣嗩吶
環縣是以嗩吶為主秦的民間吹打樂,也稱鼓吹樂,屬木製(也有部分為竹製)管樂器,它的特點為音量大,音色嘹亮純淨,細膩委婉,演奏技巧豐富,聲響連貫順暢。經歷代藝人不斷傳承加工,以其為數眾多的曲牌,龐大的演奏隊伍、豐富的民俗內容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成為我國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的樂種。民間的喪葬、祝壽、婚嫁、喬遷等民俗活動的場面都少不了它。
環縣嗩吶曲牌內容豐富,意味質樸,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經普查採錄的有800餘首,經篩選編入《慶陽地區民間器樂集成》達260首,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為器樂化程度較高的傳統曲牌類、民歌變奏類與地方戲曲相關類。環縣嗩吶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呈現在民間音樂文化的特殊性上,而且呈現在其內容延伸上,如“跑報”這一文化空間也是有價值的內容之一。這一口頭形式傳承,由藝人即興創作的口頭文學活動,充分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對繼承發揚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環縣嗩吶它以音色高昂明亮、清晰悠揚而著稱,其近聽不噪,遠聽清晰,有時,幾里乃至十幾里路上也能聽見。環縣嗩吶的演奏者一般都是半職業的農民,在農村,人們都稱之為“吹鼓手”。平時,這些吹鼓手們都忙於耕作莊稼,若有人家“過事”(即辦理喜事或喪事),只要一聲招呼,這些人無論有多么忙 ,他們都會放下手中的農活,帶上自己的嗩吶應聲而至。吹鼓手們平時沒有固定的組合,主家請到幾人,幾人就組合。不管這些吹鼓手來自何方,但在一起演奏時都能心有靈犀,配合都相當默契。這些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雖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沒有高深的樂理知識,但他們卻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和模仿力,一般的曲目聽一兩遍就可以過耳不忘、信手拈來,一些優秀的吹手可吹奏百餘首不相重複的曲調,少數技藝高超的老吹手更能同時吹奏兩桿嗩吶,堪稱一絕。
環縣嗩吶曲目世代流傳,內容豐富多樣,意境也深邃美妙,且淵出典故頗多。既有當地藝人創作和外傳的傳統曲目,又有從當地地方戲曲音樂移植而來的,還有大量由民歌大調演變而來的。一般來說,環縣嗩吶曲調分喜、悲兩種,亦有中和之調。《九連環》伴隨著《狀元遊街》,超度的《祭靈》等喜的、悲的,曲曲動聽,聲聲動容。《女望鄉》《梁祝》《十里店》《打鞭子》等觀其名,便知為紅事所用;《諸葛亮弔孝》《孔子哭顏回》為白事所用;再聽聽曲調,便知死者是男是女。吹到悲傷處,親屬兒女放聲悲哭,越會勾起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和追憶;而《艷陽天》《金山寺》《百鳥朝鳳》等曲可為紅、白事共用。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縣嗩吶曲目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東方紅》《走進新時代》等歌頌新生活的音樂及一些樂壇流行音樂也成為吹手們經常吹奏的拿手好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