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眼蟾蜍

環眼蟾蜍

環眼蟾蜍,又稱金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種,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Monteverde Cloud Forest Reserve,現已為自然保護區)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其雄性個體全身呈金黃色。1966年由爬蟲學者傑伊·薩維奇(Jay Savage)發現並正式命名,1989年以後,再沒有被發現。至2006年,環眼蟾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為絕滅,由於全世界範圍內兩棲動物數量不斷下減,環眼蟾蜍絕滅的實例也被許多相關學者研究,一般認為,造成環眼蟾蜍絕滅的主要原因為全球變暖和環境污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環眼蟾蜍
  • 拉丁學名:Bufo periglenes
  • 別稱:金蟾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無尾目
  • :蟾蜍科
  • :蟾蜍屬
  • :蟾蜍
物種介紹,體型特徵,生活習性,歷史,

物種介紹

環眼蟾蜍 又稱金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種,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Monteverde Cloud Forest Reserve,現已為自然保護區)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其雄性個體全身呈金黃色。
1966年由爬蟲學者傑伊·薩維奇(Jay Savage)發現並正式命名,1989年以後,再沒有被發現。至2006年,環眼蟾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為絕滅,由於全世界範圍內兩棲動物數量不斷下減,環眼蟾蜍絕滅的實例也被許多相關學者研究,一般認為,造成環眼蟾蜍絕滅的主要原因為全球變暖和環境污染。

體型特徵

成年雄環眼蟾蜍體長3.9厘米至4.8厘米,全身為金黃色,皮膚光澤明亮,與普通蟾蜍有很大不同。雌環眼蟾蜍個頭略大,體長4.2厘米至5.6厘米,外形與雄環眼蟾蜍有很大不同,皮膚為黑底伴有深紅色大型板塊並鑲有黃邊。

生活習性

由於環眼蟾蜍由被人類發現至絕滅僅數十年時間,因此人們對環眼蟾蜍的研究有限。
環眼蟾蜍主要生活在地下,僅在交配季節現身到雨林中來,交配季節一般在乾燥季節過後,降水量略有升高的4月份,持續數周的時間,此時,雄蟾蜍會大量聚集地面上的水窪中,等待雌蟾蜍的到來,雄蟾蜍會相互爭鬥以獲得交配的機會,直到交配季節的結束,此後,雄蟾蜍會重新隱秘到地下,雌蟾蜍會將卵產在季節性的水窪中,每次產卵平均228隻。兩個月後卵會自動孵化成為蝌蚪。
1987年,美國生態學家和爬蟲學家瑪撒·克朗普(Martha Crump),曾幸運地觀察到了環眼蟾蜍的交配場景。她在她的一本研究環眼蟾蜍的著作中,曾描述環眼蟾蜍的交配場景為,“我所曾見過的最不可思議場景之一”,“它們像散落在森林中的寶石一樣”。1987年4月15日,克朗普又在她的野外日記中記錄到,在一個普通廚房下水槽大小的水窪內發現了133隻等待交配的金蟾蜍。5天后,她又發現先前的水窪已經變乾,“所有的卵都已經被風乾附在地面上”,克朗普將此規因為聖嬰現象的影響。環眼蟾蜍嘗試在5月份重新進行交配,這次克朗普共發現了43500隻卵,其中僅有29%能夠倖免於乾燥的氣候.

歷史

1966年,傑伊·薩維奇首次發現環眼蟾蜍,17年後,1987年4月至7月間,成年環眼蟾蜍的被發現記錄為1500隻。但隔年後的1988年,僅有10隻或11隻被發現,其中一隻是被克朗普發現。1989年5月15日,克朗普再一次觀察到了同一隻環眼蟾蜍,但此也成為迄今為止人類觀察到環眼蟾蜍的最後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