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洞庭湖經濟圈

環洞庭湖經濟圈

環洞庭湖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麻、蠶桑、水產基地,如今,環洞庭湖區橫跨鄂中南和湘北,城市密集,在這一地區環繞著湖北的荊州、石首,湖南的長沙、益陽、常德澧縣津市、岳陽、汨羅、沅江等十餘座城市。

根據《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在積極對接長株潭、武漢等大城市群的同時,湖區將培育岳陽、常德、益陽、荊州、津澧新城五大中心城市,以增強區域輻射帶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洞庭湖經濟圈
  • 外文名:Economic Circle of Dongting Lake
  • 提出人:柳思維
  • 提出時間:1996
  • 規劃地區:荊州、長沙、益陽、常德、澧縣
  • 規劃總面積:4.64萬平方公里
  • 主要經濟:糧、棉、油、麻、魚、生豬
  • 氣候: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機場:長沙黃花機場、桃花源機場
  • 火車站:長沙南站、荊州站、常德站
  • 語言:西南官話、長沙話
  • 著名景點:橘子洲、荊州古城、柳葉湖
規劃構想,發展主軸,五大體系,發展難題,

規劃構想

“環洞庭湖經濟圈”的概念,早在1996年被柳思維提出來。環洞庭湖地區具有自然資源的同構性、環境功能的整體性、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和社會文化的同源性,樹立統籌發展理念,促進環洞庭湖區經濟一體化,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遵循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現實選擇。構建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最佳化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角度出發,依照湖區的自然屬性和大自然生態規律,對洞庭湖區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進行科學合理、動態協調的整體規劃和布局建設,著力構建科學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城鄉協調的人居環境體系、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體系以及繁榮穩定的生態社會體系。基本原則是:保護第一、生態優先。不以耗竭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在確保生態效益的基礎上講求經濟效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注民生、綜合治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改善民生條件、改善人居環境推進綜合治理。統籌管理、合作共贏。加強地區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建設互補互促的產業生態鏈,實現環湖各地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生態環境與經濟總量增長協調共進。科學利用、可持續發展。通過資源的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和通過人口環境承載力的合理規劃,確保環湖地區可持續發展。

發展主軸

套用點軸開發模式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關鍵是要選好重點開發軸線和重點開發據點。鑒於洞庭湖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狀況,目前宜採用點軸式地域開發模式。在洞庭湖區內,重點布局軸線可確定東線、西南線和中線三條。 東線的主軸線為京廣鐵路湖區段,107國道、湘江、東洞庭湖東岸線和京珠高速公路在湖區內基本上與鐵路平行。此軸線北有岳陽、南有長沙,表現為“啞鈴狀雙星式”的地域格局,其沿線地帶正為現階段湖南省的重點投資地區。在湖區三條布局線的建設時序上屬於先期開發。
環洞庭湖經濟圈示意圖環洞庭湖經濟圈示意圖
西南線的主軸線為石門—長沙鐵路,與此基本平行的還有長沙—常德高速公路、319國道長沙—常德段和207國道常德—臨澧—張公廟段。本軸線呈西北—東南向斜貫湖區,對連線京廣與枝柳兩大鐵路幹線、溝通湖區腹地具有重大意義。在湖區建設時序上屬於中期開發。
中線的主軸線為聯結石首-華容-南縣-茅草街-沅江-益陽的南北向公路幹線,北通長江,南達婁底,輻射帶動湖區中部的開發。本軸線縱貫湖區腹地,所途徑的地區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發展水運和水產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提高產業層次:一是發展避洪農業和養殖業;二是突出發展資源型工業,打造輕型工業航母;三是突出發展生態旅遊業,將環湖景區整合為精品路線,聯手打造洞庭湖“水鄉風光游”。
洞庭湖承擔著長江及四水調水功能;環湖常德、岳陽、益陽、津澧新城、荊州5市、27縣市,是全省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同時,環湖地區資源豐富,除農副產品外,還擁有豐富的石膏、滷水、長石粉、石灰石等。該地區在產業、環境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發展基礎和優勢,可實行優先發展,培育全省繼長株潭之後的“第二增長極。

五大體系

一是構建防洪保全圈。著眼人水和諧共處,加大水患治理力度。進一步整治長江河道堤防,啟動湘、資、沅、澧四水整治工程,加強上游控制性攔洪工程建設,確保下游重點堤垸和重要城鎮安全。岳陽重點要加快洞庭湖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和堤防建設,全面啟動層山安全區等蓄滯洪區的建設步伐。繼續加強洞庭湖堤垸薄弱堤防和病險涵閘等工程建設,使之達到抗禦1998年型洪水標準。加快堤垸治澇工程建設,加強電力排澇設施建設和配套改造,達到10年一遇排澇標準。
二是構建交通信息圈。抓好“鐵、公、水、管”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實現交通同網。完善公路交通網路,在完成環洞庭湖高速公路東、西、南的基礎上,加快隨岳、岳常高速公路建設,爭取儘快啟動京珠高速公路岳陽至長沙段複線工程。進一步改善岳常、益常、荊岳、岳益之間的城際交通聯繫,形成“半小時經濟圈”或“一小時經濟圈”。完善水運交通網路,整治長江中游航道,加快規劃和建設主要港口和專業碼頭,大力發展長江旅遊航線和開闢高速客運航線。以城陵磯松陽湖新港區建設為龍頭,加強岳陽與常德、益陽等內河港口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形成完善的水運港口體系。配合做好境內鐵路的升級改造,加快武廣客運專線和荊岳鐵路建設,新建與武廣高速配套的岳陽、汨羅汽車新站。加強信息網路建設,建設以岳陽、常德、益陽三市為中心的經濟圈信息高速公路,構建城際間多網互聯互通,加快區域信息化進程。
三是構建生態環保圈。要保護好濕地。儘快理順管理體制,成立洞庭湖地區統一的濕地保護機構,在河道兩岸和湖泊劃定緩衝區,建設水體污染的過渡地帶,採取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防治工業污染、禁捕禁獵等多種保護措施,確保洞庭湖水域不減少,水質不惡化,資源不枯竭,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要保護好綠地。進一步加強生態工程建設,做好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工作,加快湖區生態防護林工程建設。要保護好耕地,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四是構建民生保障圈。抓住新農村建設契機,以城市之力帶鄉,以工業之力促農,以社會之力幫村。高度重視環洞庭湖的“三農”問題,實行政策、資金、項目向環湖地區傾斜,大力加強交通、通信、電力、廣播電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安全飲水、血吸蟲病防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工作力度,千方百計解決湖區民眾就業難、就讀難、就醫難、住房難等問題,真正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困有所濟”。
五是構建現代產業圈。立足豐富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文化資源、岸線資源,大力發展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物流業和現代旅遊業。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注重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工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外延擴張型向內涵挖潛型轉變,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創新型轉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發展生態農業,做強優勢產業,鞏固提升洞庭湖在全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地位和作用。大力發展現代航運物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在湖南城陵磯布局大運量、大耗水工業項目。大力發展現代旅遊業,進一步打響“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君山天下島”的旅遊品牌。加強區域旅遊聯合開發,加快建設洞庭湖濕地公園,聯手打造洞庭湖生態旅遊圈。

發展難題

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圈,難在統籌,貴在行動。環湖地區要高度統一思想,加強區域合作,破解綜治難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制定大規劃。規劃是建設的指南。目前,洞庭湖區還沒有一部完整的保護、利用、發展規劃。建議環湖地市聯合行動,大力爭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以省統籌編制環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各地再在總體規劃的框架下制定子規劃。在編制規劃時要遵循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原則,具體做到“三個統籌”。統籌大江大湖。洞庭湖作為長江最重要的調蓄湖,與長江休戚相關。要爭取國家重視,將洞庭湖綜合治理納入長江流域治理的重點,爭取治理資金、項目傾斜。統籌水域流域。根據江西治理鄱陽湖的經驗,治湖必先治河,治河必先治山。要從根本上改善洞庭湖的水環境,必須加大對湘、資、沅、澧等河流的綜治力度,消滅源頭污染。統籌開發保護。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切實加強對水資源、沙石、蘆葦、漁業等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規劃好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遊業,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合作競爭的發展格局,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堅持生態優先,做到在保護中開發,確保可持續發展。
2、創新大體制。完善的體制機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和保證。要從根本上解決環洞庭湖區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關鍵要創新管理體制,理順權屬關係,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要完善協調體制。洞庭湖瀕臨兩省,連線四市,要跨流域、跨行政區划進行有效管理,必須建立協商對話機制,建立各方信息網路平台,推進跨市經濟協調發展。建議爭取省委、省政府重視,建立岳陽、益陽、常德三市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進行協作磋商,在基礎設施建設、要素流動、產業擴散、商品流通等領域進行協調,促進重點區域內的分工與合作;每年召開一次環洞庭湖經濟貿易投資洽談會,共同謀劃區域內經濟的發展。要創新管理機制。管理機構繁多、責權利不對等是造成無序開發的根本原因。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建議借鑑湖北省洪湖等地的經驗,設立統一、有效的洞庭湖綜合管理機構,由市政府洞庭湖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組建岳陽市洞庭湖管理局,為正處級行政管理機構,隸屬市政府,全權負責我市洞庭湖區域的規劃編制、生態保護、行政執法、產業發展、社區管理等事務。要健全法律體制。法律法規最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洞庭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法律支撐。我們可學習太湖流域管理的經驗,建議省人大常委會加快《洞庭湖管理條例》立法工作,以便進一步調整洞庭湖的開發利用、管理、保護過程中的社會、經濟、行政、資源和環境等關係,以規範和加強洞庭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要推行補償機制。抓住長江流域開展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試點的契機,積極探索加快建立洞庭湖區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做到“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當前重點要理順和拓展自然保護區投入渠道,推動完善地方政府的投入機制,加強國際交流拓展融資渠道,推動建立跨行政區的洞庭湖流域水環境保護專項資金。
3、引進大項目。構建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靠項目來支撐和推進。要把上爭國家投資、外引客商投資作為重點,著力引進一批生態、環保型的戰略項目。要建好項目庫。目前我市已進入綜合治理項目庫的有“三大”系項目,其中國家投入近期治理項目三大類總投資83億元。我市建立的中長期項目庫項目91個,總投資331億元。我們要重點圍繞這些項目,進一步搞好論證和包裝,更多地爭取國家投資。同時要加強與益陽、常德的項目對接,抱團爭取國家和省里的投資;要以長江、黃蓋湖等為載體,加強與荊州的協商,積極爭取國家和湘鄂兩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要科學布局項目。在爭取項目和實施項目時,做到全市一盤棋,統籌考慮,最佳化布局,實現平台同建、水患同治、交通同網、生態同護、產業同調、能源同享、物流同興。要服務建設項目。出台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創造優良環境,全力推進環湖重大項目建設。當前,重點要加快推進湖南城陵磯新港區建設,由香港黃河集團投資50億元的洞庭湖公館建設,由北京中坤集團投資20億元的月山生態公園建設等系列重大項目建設,以大項目推動大發展。
4、推進大整治。要大力治污。抓住省委、省政府今年重點整治湘江流域水污染的契機,統籌推進洞庭湖水體污染綜合治理。工業治污方面,重點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結構減排,從源頭上削減污染排放總量,切實加強規劃區域和項目影響評價工作,積極開展沿湖企業“退二進三”,“騰籠換鳥”,引導冶金、化工等污染企業向專業園區集中,加快建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廠等環保基礎設施,對工業“三廢”實現集中處理處置。嚴格環境準入,加大對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堅決取締關停污染嚴重企業。生活污水處理方面,以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全面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大力開展農村清潔家園行動,推廣農村沼氣,開展村莊整治,引導民眾自覺改水、改廁、改欄,全面開展淨化、綠化、硬化工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要積極開展農業清潔化生產技術推廣,實行農業清潔生產,提倡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控制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要大力治亂。堅決整治亂捕亂獵、亂挖亂採行為。認真貫徹省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洞庭湖漁業資源保護的決定》,全面落實春季禁漁和捕撈許可證制度,劃定禁漁區和禁漁期。加大對砂石市場的管理力度,堅決打擊洞庭湖、汨羅江、新牆河等地非法淘金和亂挖濫采砂石行為,將限產禁產指令落實到河段和船隻,實現砂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大力治蟲。把湖區血防滅螺工作與湖區環境治理有效結合,採取對易感地帶實施藥物滅螺、環境改造滅螺、興林滅螺、分層對人群和家畜進行同步治療、強化對血吸蟲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及加強對血吸蟲病人及時診治等措施,使血吸蟲傳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5、營造大環境。加強洞庭湖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既需各級黨政高度重視,又需全社會共同參與。要充分發揮洞庭湖濕地文化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國際觀鳥節為平台,加快東洞庭湖濕地公園建設,打造洞庭湖的生態品牌、文化品牌和旅遊品牌,讓岳陽“中國觀鳥之都”的品牌越來越響,讓洞庭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洞庭湖。環湖地區要步調一致,團結一心,攜手合作,首先爭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視,繼而爭取國家的重視,將建設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上升到全省、全國戰略的高度。
6 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四大城市在2020年前後建成100萬人口[或100萬以上]的特大型城市,培育幾個具有火車頭功能、牽引力強大、產業鏈較長且能帶動區內經濟大發展的“巨無霸”[大型企業集團]。爭取國家在區內布點一些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增強中心城市的城市競爭力。把岳陽的汨羅、益陽的沅江、常德的津[澧]市、荊州的石首等條件較好的城市建成50萬人口以上的次中心城市,培育一批明星企業,打造一批響亮品牌。建設一批經濟有競爭力、環境友好型的縣城和鄉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