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里侗寨

瑞里侗寨

瑞里侗寨是榕江縣樂里鎮行政村之一,也是七十二侗寨特色村侗族風情旅遊村吃新節之鄉,位居樂里鎮東南部,距榕江縣政府駐地2小時車程,距樂里鎮政府駐地10公里,轄大瑞、江邊、黨義、卑蘭、溪口等五個自然寨,十五個村民小組,共723戶,3700人,其中非農戶口37人,侗族村民約占98.9%。2010年大瑞村人均純收入達2238元,首次突破兩千元大關。全村生產總值達到677.58萬元,同比增長25.6﹪。大瑞村耕地總面積達2099畝,森林覆蓋率達78.85﹪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瑞里侗寨
  • 外文名:RuiLiDongZhai
  • 位於:榕江縣的西北部、樂里鎮的東北部
  • 面積:60平方公里
  • 人口:3027人
  • 下轄地區:大瑞、江邊、黨義、卑蘭、溪口
  • 行政村:大瑞村
  • 景點:瑞里花橋、瑞里歌堂、鐘乳石瀑布
  • 主要民族:侗族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民族特色:爬窗探妹、、攔路酒、酒歌會
  • 民族節日:吃新節、侗年節
  • 別名:大瑞侗寨
  • 方言:侗語
  • GDP:677.58萬元
瑞里侗寨,建置沿革,地理位置,瑞里歷史,民族特色:,踩 歌 堂:,瑞里美食:,民族服飾,吃新節,侗歌;,線路交通,

瑞里侗寨

走進瑞里,就走進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走進瑞里,尋覓侗寨、探訪侗寨;感懷侗水。為了尋訪新奇別致而去聆聽、為了探究深邃悠遠而去感悟、為了返璞歸真而去吟唱那首人類保存的古老的歌謠…

建置沿革

1943年並置樂里、瑞里2鄉。1953年增設平往鄉。1961~1963年析建樂里、瑞里、往裡等公社。1984年改置樂里鎮及瑞里、往裡2鄉。

地理位置

以大瑞村為中心瑞里片區位於樂里鎮的東北部,幅員面積為60平方公里。
瑞里侗寨全景瑞里侗寨全景
瑞里片區土地肥沃,森林茂密,覆蓋率達到84.3%,高於鎮內其他地區和全縣、全州的平均水平,主要是常綠闊葉的原始森林和人工營造杉木林。走進瑞里,就像置身於鬱鬱蔥蔥的綠色世界,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和世外桃源。寨蒿河的源頭孖節河貫穿全境,更是給雄渾而美麗的大山繫上了一條綠色的彩帶。
瑞里自然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山明水秀,除遍布的森林外,大山深處還保存著上千年的古樹800餘株,這些幾人才能合抱的樹子,頑強生長,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它們是植物的活化石。高達百米,寬近20米的喬勒瀑布飛流直下,其雄壯的氣勢讓到這裡觀光的遊客流連往返。此外,飲用後能使女人美乳的富有傳奇色彩的“豐乳泉”更是使人們趨之若鶩,有些旅客為此不遠萬里紛紛到這裡探究其中的奧秘,一座座風雨橋無不顯示著侗家特有的風格。
大瑞村境內屬山區丘陵地帶,山勢平緩,溪流縱橫,歷為侗族“七十二寨”之一,民風樸素,交通便利,柏油馬路過境,可直達樂里、寨蒿、忠誠、榕江,地理位置重要。

瑞里歷史

瑞里是貴州省榕江縣一個侗族聚居的神秘侗寨,他位於榕江縣城的西北部,全村人口3027人,侗族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是侗族七十二寨文化、政治中心地之一。
侗寨依山傍水,坐落有致,前有青山襯映,後有護冊來朝,一條清澈見底的榕江母親河都柳江支系由寨腳緩緩流過。瑞里土地肥沃,氣候宜居,是榕江區鄉所在地最先推廣種植雙季稻村寨之一。具有“榕江小車江”之美稱,追憶瑞里今昔,寓意悠長。
瑞里之地原本是一片深山老林,渺無人煙的荒涼地帶,這裡經常有虎狼出沒,特別是現稱“瑞里坳上”這一片地方,當時是一片冬筍林(侗語稱冬筍為南瑞),是虎狼等野獸棲息之地,沒有“瑞里”這一謂稱,後來由楊姓分為三大支系,即“楊血孖”(漢語譯為河邊楊),“楊崩”(漢語譯為本里楊),“楊亞”(漢語譯為紅楊),其中一大支系“楊亞的老祖宗最先到此地來,成為該地最早拓荒者,當時出於拓荒者對該地有一個謂稱,拓荒者就以侗語稱冬筍為“南瑞”的“瑞”為該地的地名,並由此一直被先後到這裡來居住的侗族同胞稱為“順瑞”(“順”漢語譯為寨子),就此“順瑞”即現稱瑞里這一寨名就淵源至含今,當時“順瑞”的侗族同胞為了紀念和敬重“楊亞”(即紅楊)祖先最先到“順瑞”來拓荒居住,所以每到一年的“開春”及“開秧門”這兩天首先由“楊亞”(即紅楊)支系中具有德高望重的直系後代在這兩天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扛著鋤頭向地里挖上第一鋤,“開秧門”首先向田裡扯上第一兜秧,意為向人們宣告一年一季的春耕已開始,訴求上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清末期,民國初期。
追朔七十二寨瑞里遠古,深莫難測,探究七十二寨瑞里近代及現代,人們不難得出,七十二寨,瑞里是一個具有很深民族文化底蘊的神秘地方,早在清朝末期民國期間七十二寨瑞里為了抵禦外來地方土匪強盜進寨搶劫財物,在地方寨老的指揮下,修築了千多米長土石城牆圍住寨子,並在城牆兩側栽上一種名為老虎剌的叢生毒剌以防外敵入侵,寨子的各個要口都修有寨門,也叫落門(共6個),實有一人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城牆及寨門殘存遺址尚存),當時曾有一個強盜兼土匪頭子張佰川來攻打瑞里,由於瑞里眾志誠城,張看後不戰而逃,隨後瑞里聯合了方圓幾十里遠的自然村寨,結成共同抵禦外來入侵之敵的統一戰線,爾後稱為侗族七十二寨。民國時期瑞里屬鄉所在地,管轄區域近及瑞里附近村寨,遠及仁里、往裡、八妹、色同、高表、孖妹崗、卑勾、高紐等地(建國初期以上地區仍歸瑞里管,直到90、91年撒區並鄉瑞里才改為村)。當時七十二寨瑞里名聲大振,曾有不少的外縣侗族同胞稱瑞里為“瑞高瓜”(漢語為瑞里腦殼硬),只要提到七十二寨,人們就自然地知道是瑞里,瑞里成為侗族七十二寨的象徵,當時七十二寨的自然領袖人物主要有三人,他們分別是楊正敏、林文霞和林昌運。楊正敏,侗族,瑞里人,生於1800年,卒於1876年,此人生性善良,聰明過人,在侗族七十二寨瑞里中主要負責寨風,文化道德等方面教誨,去世後人們在他墓碑上刻有如下詩句:“負笈當年承面命,滿園桃李正芬芳,道德深醇名里黨,英業越發振鄉邦。”來懷念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林文霞,侗族,瑞里人,清朝末期曾任朝武德騎尉一職(是清朝的一種武官,相當於現在鄉一級武裝部長)。林昌運,侗族,瑞里人,清朝末期秀才,當時主要負責七十二寨的寨規,出謀劃策等方面。他們三人在為七十二寨瑞里地區的寨風、文風、治安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奉獻,深受七十二寨侗族同胞們的敬仰與愛戴。
七十二寨瑞里歷經滄桑數年,現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種族同胞團結和睦,一派繁榮景象。

民族特色:

爬窗探妹、隔窗對歌
瑞里侗族屬榕江縣七個侗族支系中的“七十二寨侗”,民族純樸,民族文化濃郁,婦女的服飾有盛裝和便裝之分,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有其獨特的一面,女人的髮鬢也是別具風格,外人一看感覺美觀大方。這裡依然保留著許多的富有濃厚民族氣息的古老習俗。如男女青年戀愛時,採用“爬窗探妹”方式進行交流。
爬窗探妹爬窗探妹
在寨里,月色下聽侗族情歌獨特而風趣,侗族青年的求愛方式是爬窗孔,夜深人靜,小伙子帶著自製的牛腿琴,扛著獨木梯架,來到中意姑娘臥室的窗下再爬上去,在吊腳樓高的窗欞上唱起“喊姑娘歌”。姑娘動心就會打開窗與小伙子唱“對唱歌”,雙方情投意合便會接下去唱“發誓歌”,分手時又唱“分散歌”。日後,若兩人的戀情遭到家族的反對,還會唱“逃婚出走歌”。必須經過爬窗孔雙方逐步了解有了感情後,小伙子才可以請媒人前去向姑娘求婚。有時夜幕降臨,姑娘們也常聚在一起紡紗唱歌,小伙子們會來到姑娘身旁,拉響牛腿琴,繡花鞋踏動的紡車聲,與琴聲伴奏下哼唱的優美侗歌相映成趣,那是美麗迷人的侗鄉夜韻呀!
瑞里保留著原滋原味的侗族風情,侗家特有的雕房以及古老的吊角樓房屋建築。雕房即在房屋的各個構件上都雕刻著圖案,或人物、花卉、飛禽走獸等動植物圖案,工藝細膩精湛,形象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富有較高的裝飾性作用,其歷史較為悠久。現今仍保存完好的雕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此雕房規模宏大,占地面積超過200平方米,且分為上、中、下三個樓層,房頂用青瓦蓋頂,形呈“人”字,瓦檐呈六角形形狀,樓房三層各有適用,第一層為吊腳樓,通常主人家的牲畜都飼養在這一樓;第二層是人居住,如此既隔離了濕潤的地面,又能更好地充裕屋內的光線;第三層為穀倉,存放的是玉米、稻穀等糧食作物。侗鄉雕房,積聚了侗族同胞的精神和智慧,是侗族文化發展的標誌,對研究侗族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隔窗對歌隔窗對歌

踩 歌 堂:

這裡沒有最好的地理環境,但這裡是‘原生態’的首選地。瑞里侗寨由於歷史及地域原因,長期以來處於相對封閉狀態,原生態民族文化生態系統保存比較完整,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各民族原生文化種類繁多,精彩紛呈,侗族豐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驕傲。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居住著很多侗族人,侗族主要是彈(三弦)和唱(侗族大歌)。踩歌堂、吹蘆笙等。在這裡,古老的文化被崇山峻岭擁抱,每一個雲霧繚繞的峰巒都藏著無數的神秘。春節時‘踩歌堂’是這裡侗族人們的喜好,還有吹蘆笙、各種文藝晚會等,這裡還過端午節、吃新節、侗年節等各節日,給這裡添上了獨具一格的色彩。
踩歌堂踩歌堂

瑞里美食:

吃“燒魚”,瑞里侗族人叫“計壩歇”,一般要到坡上去吃,慶祝豐收。秋收季節,稻穀打完,只剩下水田裡的一點糯禾後,這裡的侗族民眾便一家男女老少帶著蒸好的糯米飯、醇香的米酒和餐具等,同時還要邀請親朋好友,特別是要請上親家,一同去坡上的禾田折禾吃燒魚。他們一邊折禾一邊捉魚,把捉來的又肥又大的鯉魚,用木棒插入魚的口中,手拿木棒一端,將魚伸入稻草火中慢慢烤熟,然後趁熱拿到鍋里或盆中與配料、香料和一點涼水拌勻。參入的配料、香料有火燒過的半青半紅的辣椒、西紅柿和鹽巴、味素、生薑米、大蒜米、花椒粉以及用手揉搓軟化並切好的韭菜、蔓蔞(侗語,一種野生的毛毛菜)、魚蓼、折耳根葉、野芹菜、滇兵菜(一種野菜,又稱亮廣菜或火燒菜)、廣菜等。這道菜既有魚味,又有野菜味,可口宜人。燒魚、酒飯擺在田邊,先是掌家人和掌家人的親家站在一起念上吉祥話語,敬上天地、祖先和各路神仙,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禾穀滿倉,吃不完,有結餘。這一禮儀完畢後,才宣布大家可以吃飯。
吃燒魚吃燒魚
凍魚是侗家人的冬季,從田裡捉來又肥又大的鯉魚,取出苦膽,然後把整條魚連同酸辣子、白豆腐放進鍋里同涼水一起煮,並配上煮魚的香米。煮好後,舀起放一晚上,待魚冷凍後,第二天拿出來吃。吃凍魚有香辣清涼的感受。今天吃了昨天煮的凍魚,象徵生活富裕。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原生態食品。

民族服飾

瑞里是“七十二寨”侗族服飾著色濃重,工藝精巧,美觀大方,艷麗多彩,耀眼悅目。女盛裝一般由圓領、寬袖、胸襟、圍腰、袖口、百褶裙、小腿布套、龍舟形繡花鞋等部分組成。其製作方法,一般是分塊挑、繡,再連綴成套,或將已製作好的各種圖案的部件分別縫於各個部位。製作一套女盛裝,特別是挑花、繡花,全配齊往往要幾年時間才完成。女盛裝,一般過侗年節、吃新節、看鬥牛或踩蘆笙以及走親訪友時才穿戴,回家後又換衣收藏。每個女青年至少有三至五件盛裝,多的達十幾件。女盛裝還配有各種銀飾,有頭飾、頸飾、耳飾、盛裝飾、童帽等幾大類,一百多種花樣。頭飾有銀花、銀梳,頸飾有項圈、項鍊等,手飾有手鐲、玉石手鐲,耳飾有銀耳環、金耳環等,盛裝飾有銀扣等。侗族女童盛裝還配有銀鈴,分別鎖定在繡花衣上,侗族女盛裝,工藝十分複雜,比如女盛裝百褶裙,其裙子長到膝蓋,全屬青色,織裙子的布與織衣的布不同,裙布很稀,象蚊帳布,經過作米漿---染---洗---捶---曬---蒸等工序,前後需兩個月左右,才能製成,一條裙子約用布5-6米。又如女童貓頭帽,一般青色和藍色,形象象貓頭,無帽檐、只有兩個銅貓耳翹起,帽耳里縫有羊毛、貓耳下貼有銀銅人像、玉石頭像等裝飾,有和尚頭、老虎頭、獅子頭等各種各樣的圖案,帽子後面有銅鈴、各種圖案銀鉤,小孩戴帽走親訪友,一路上叮叮噹噹作響,據說還可以避邪。這裡的民間文化活動十分豐富,每至民族節慶活動之時,都要開展規模宏大的歌會,互相交流,互訴衷腸。村里成立有一支演出隊,除在本村本地演出外,還到鄰近的黎平縣、從江縣演出,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
民族服飾民族服飾

吃新節

七月間有獨具風格的侗族吃新節。 大瑞村每年農曆六月六舉辦吃新節:第一天舉行採集來的新抽穗的水稻祭祖儀式,第二天舉行喊親友聚會,再舉行鬥牛活動,歷時三天,節日風情隆重。樂里鎮政府定為侗族風情旅遊村。

侗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必不可少的東西,當然這裡也是如此,侗族大歌是一種極具獨特性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民間合唱音樂。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發現。1986年在巴黎,幾位侗家姑娘天籟般的精彩合音,就曾轟動世界樂壇,被譽為“清泉般閃亮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在這個孕育了侗歌的地方,歌唱在這裡不是什麼餘興節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點和終點,全部歷史的凝練和傳承。侗族有一句話:“飯養身、歌養心”,只此六字就傳達出了侗族大歌是侗家人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在侗寨,不論是生命的誕生,還是生命的結束;或田間地頭、鼓樓下、花橋上都能聽到或悠揚或婉轉的骨髓,又詮釋著侗家人對待自然和生命的謙恭態度。 屏息靜聽他們的呼吸,去感悟遠古的浪漫。去探究魏晉遺風、唐代髮型、宋朝服飾、明清建築。在那些已經傳誦了千百年的古歌里,你可以看見她們祖先蒼桑的背影、不屈的靈魂和豪放的性格。那些血與火雖已消失在歷史的烽煙中,那些情與愛卻一直在千百年的夢裡放飛…… 關於這個我生活了快20年的土地還有太多神奇的地方沒有說到,還有更多神秘的故事沒有聽說。不管是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的民間節日還是“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遄遄”的飲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侗族人民和諧共生,延續著侗族的血脈精魂。
瑞里侗寨

線路交通

瑞里侗寨距榕江縣城2個小時路程,從榕江可直接乘坐.榕江至瑞里客車、榕江至樂里與平陽的客車也經過,交通便利,村寨有賓館和餐館,食宿方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