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新節

吃新節

吃新節,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為了慶賀豐收並祈福來年豐收而舉行的傳統農事節日。大多在農曆六月至九月間農作物成熟或農作物即將豐收期間舉行。節日期間將會舉辦與少數民族生活相關的活動,如西江千戶苗寨的遊方、仡佬族祭祀、侗族鬥牛等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吃新節
  • 舉行時間:農曆六月至九月間
  • 類型:慶賀豐收並祈福來年豐收的節日
  • 相關活動仡佬族祭祀、侗族鬥牛
節日簡介,節日起源,民間傳說,節日習俗,苗族,仡佬族,景頗族,基諾族,阿昌族,藏族,哈尼族,拉祜族,侗族,佤族,

節日簡介

中國南方的苗族、侗族、仡佬族基諾族等民族都有吃新節的習俗,這是個農事節日,多是為了慶賀豐收並希望來年豐收過的節日,大都在莊稼成熟時節過。各民族又各有不同。
少數民族歡慶吃新節少數民族歡慶吃新節

節日起源

吃新節來歷有三:一是為紀念開發雷公山的苗族祖先;二是大忙季節已過,趁農事稍閒時,休息娛樂,調劑一下生活;三是稻秧已孕穗、抽穗,預兆豐收,祭祀天公賜福。過節時,家家包粽粑,幾戶聯合殺一頭豬或全寨宰一頭牛分食,雞鴨魚各戶自備。進餐前要用的祭品是從稻田中扯來7至9個秧苞(孕穗)置於飯上祭祀“花樹”(jenlhlod)、“岩媽”(wukvib)或祭“橋”(jux)以及祖宗神靈。以糯米飯為主食。對歌、賽歌、賽馬,紀念苗族始祖“引否飛”和“莫否飛”,感謝天公賜福,預祝當年豐收。西江千戶苗寨(現雷山縣城區)還在這時趕熱鬧場,節日連續兩夜三天,徹夜吹笙對歌,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吃新節祭拜神靈吃新節祭拜神靈

民間傳說

相傳古老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才有穀子,人們只好在深山老林里打野獸、獵飛禽、討樹果、摘野菜吃,日子苦得很。為了得谷種,苗族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去調換得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木板倉庫里,等翻春播種哩!沒想到,一天晚上,手桿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邊,借著天燈,踩著石礁,不停地舂著蕨粑根,一時不小心。碰倒了天燈,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起了火,越燃燒越大,沒法撲滅。穀子在倉里亂蹦亂闖,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火煙一飛上天,跑回告呼家去了。告勞經過三番五次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哪曉得告呼死活不認帳。硬講谷種沒上天。沒法子,告勞又和告呼商討: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一嗓子說幹了九壇水,不通情理的告呼還是死活艱答應。告勞只好動了九天九夜的腦筋,想出了一條秘計,等穀子成熟時節,一隻狗到谷田裡去打幾個翻滾,讓谷顆顆粘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正要出發時,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桿有五尺高,穩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狗因忙於取谷種,心情太急,走到南天門坎下,不小心絆倒石頭,跌了一跤,打了好幾個滾。待狗起來時,卻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狗跑到一塊穗穗只有五寸長的谷田裡便趕忙打幾個滾就往回跑(今天的谷穗也只有五寸長與此有關係哩!)。沒想到,秘計已被告呼識破。當狗回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把守在橋頭,把狗打落天河裡。武士們都以為天河寬,深得沒底,狗只有死路一條,量它有十二條命浮過河回去,穀子顆顆也早被水沖洗光了。這樣一想,都樂哈哈地向告呼報功領賞去了。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高高地翹在水面上,然後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浮過了天河,回到了人間,尾巴上恰恰還粘有九顆谷種。
吃新節祭祀活動吃新節祭祀活動
有了谷種,告勞歡喜得不得了,便把原先準備拿去換回答種的所有珍禽異獸給狗吃,以作酬謝(狗吃了九年才完,傳說從那以後,狗使學會吃肉食了)。告勞趕緊犁田撤種,他用山坳做牛軛,山嶺做犁腿,岩山做犁柱,石頭做犁腳,山頭做犁把;捉來旋風做犁索,架著犀牛,犁東又把西,犁了九天九夜,犁遍了天下樹林角角。播種後,告勞日夜細心管理,那隻狗也一直守衛在田坎邊,不準天上飛的麻雀鳥類,地上跑的耗子等挨邊。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谷穗變成金閃閃、黃澄澄、脹鼓鼓的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樂融融地摘了九升穀子,剝了殼殼,煮了一大鍋白米飯,一嘗,很實香。這時,告勞想到谷種是狗冒著性命取來的,便先舀了三大碗給狗趕前吃,自己才趕後嘗新。剩下的穀子,告勞把它留做種,年年撒種栽插,年年繁植,使天下樹樹角角都有了谷種,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七月十三日前後穀子已成熟了。為了記住這個日子,告勞便把這天定為吃新節,一直相傳下來。在這天,人們總記住先給狗吃趕前:穀子是狗尾粘回來的,谷穗長得很象狗尾巴,所以狗一旦落水,總是記住保住穀子種籽,尾巴一直翹在水面上哩。

節日習俗

苗族

吃新節苗族古稱“腦莫”(nongsmol),每年一次。西江、陶堯、丹江等地在農曆六月上、中旬卯日(兔場天),所以又叫“吃卯”。即舊曆六月的第一卯日的意思,或稱“努格西”,意即新米。朗德、報德等地在七月卯日,從開秧門的日子計算,滿50天即舉行。蓮花、橋港、桃江、掌雷等地則在農曆8月上中旬的“卯日”。
節日期間,男女才老少都身著節日盛裝。特別是姑娘要穿銀帶花,除了不帶銀角外,項圈、手鐲、亞領、耳環等各種銀飾凡有的都戴上。有的還在百褶裙外套上條裙,全身銀飾叮鐺,鮮艷奪目。
苗族同胞歡慶吃新節苗族同胞歡慶吃新節
節日中,只吹蘆笙,但不跳。主要活動有鬥牛、斗雀、賽馬、遊方等。這些活動中,主要是鬥牛和遊方兩項。
鬥牛
鬥牛,有斗黃牛和水牛兩種。斗黃牛隨便一些,斗水牛必須認真。從方都要根據牛角上的年輪進行測算,並量出兩頭牛的角尖距離基本相符後,才放牛斗。鬥牛到一定的時間後,從方各拿著早備好的大棕繩套住對方的牛腿,將牛拉開,以免牛斗傷。西江鬥牛都在河灘上進行,河兩岸及河灘上都圍觀著上萬人。不論牛正斗得緊張,或有一方鬥敗,一方緊追時,人群中都爆發出熱烈有歡呼聲,整個聲面氣勢磅礴,熱鬧非常。
遊方
遊方,主要是青年男女互對情歌,談情說愛,尋找對象。地點在街上和村邊,白天晚上都可以對歌,但在村里只在晚上進行,一般是本村的小伙子同來走親戚的外村姑娘對歌。通過對歌,如果互相愛慕或中意,就約定下次相會日子,繼續對歌,加深感情;有的則互換信物,作為定情見證。信物有圍腰、衣服、手圈等,有的也拿項圈,衣服一般是互換的。如果女方拿出手圈或項圈等,男方就要拿出相當這些銀飾價值的錢來送給對方。遊方,是西江吃新節中最活躍的活動,特別是晚上,人數眾多,通宵達旦,情歌、飛歌交相呼應,此起彼伏。
吃新節遊方活動吃新節遊方活動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采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農作物都不為過,反而以此為榮。
吃新節這天,各家各戶都分頭去摘新(或叫采新),附近村邊田地里種植的糧食作物,只要是七成熟以上的,不論是誰家的都可以摘一點。摘新得來的糧食和採回一碗的瓜菜,與雞、鴨、牛肉混煮。先用來祭拜“開荒闢地的祖先”,然後家人才能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吃新節這一天,拿酒肉和新米到田頭去祭,祭畢又在田裡選三穗最長最大的稻穀和兩穗最大的小米,拿回家掛在灶上,以後全家即可以吃新糧。
吃新節仡佬同胞表演吃新節仡佬同胞表演
夏收較早的村寨,多在農曆七月第一個“辰”(龍)日或“戊”( 狗)日舉行,夏收較遲的則在八月間“已”(蛇)日舉行,因此,仡佬族中有“七吃龍”,“ 八吃蛇”的說法。
仡佬族“吃新節”這個節日,以傳統文體形式和吃“轉轉灑”的習俗為主,分晝夜兩個階段進行,白天打“篾雞蛋”活動,活動以固定範圍的“對打”和不固定範圍的“追打”兩種形式進行,夜晚,仡佬族同胞就近圍坐在屋內吃“轉轉灑”,邊吃邊擺家常,灑過兩巡,大家各抒己見,既虔誠地祈求祖先保佑,對樸實地總結這年來生產、生活的經驗,以利來年有更大的作為。仡佬族還有磨磨秋,拜神樹,比夷枚,請“七姊妹”等活動。

景頗族

景頗族在每年穀物成熟時為感謝眾神賞賜豐收,並祈求以後年年豐收,也舉行嘗新祭祀。先從全寨集體祭祀,然後各家再辦。著新裝的老年婦女們將盛滿新谷的竹籃(籃四周插滿鮮花、玉米、高梁等)背到山官或寨頭家,新谷用鍋炒後由年青婦女舂成米,再拌以薑末煮成飯。男子捕來魚等做菜。飯菜準備就緒後,請宗教師主持祭祀儀式,念祭詞,祈求保佑全寨平安無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後,參加的村民每人分得一小包新米。還以新米飯祭狗,以示謝恩。相傳古時景頗人學會種穀後,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因而穀子長不好,人們挨飢受餓。這時狗日夜不停地吠叫,終於叫回了谷魂,穀子又長好了。

基諾族

基諾族的吃新節是在八九月間穀子成熟時舉行。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糧、蔬菜來做,並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裡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徵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徵兆。飯菜煮熟後,念經,敬請神佛享用。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他們認為豐收是神佛保佑的結果。他們會在這一天請親朋到家中吃飯。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後來一位白髮老人傳給他們種穀子的知識,於是他們收穫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的傳統。
基諾族活動合影基諾族活動合影

阿昌族

阿昌族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要過嘗新節。相傳有一老寡婦,擅長農事,鄉親們在她的幫助下,家家豐收,人們尊稱她為"老姑太"。她死前對兒子說:"我死後,每到八月十五,用我的拐棍捆上一棵新包穀,靠在堂屋裡,保管你們有吃有穿。"從此,阿昌人有了過嘗新節的習俗。節日當天,先把屋裡屋外打掃乾淨,再到地里拔一個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再砍一棵結雙穗的新包穀,將它們捆在竹棍上,靠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煮上新米飯,殺一隻雞,又摘來脆栗和梨,擺在祭桌上。全家人站在堂屋裡,由家長念誦祭詞,祈求老姑太賜福免災。

藏族

四川鐵布藏族在每年青稞收穫後,每家用新打下的青稞磨麵,做一頓新糧飯。做好後,首先供佛過,反而以此為榮。

哈尼族

哈尼族在每年農曆七月或八月選擇一個屬龍日舉興,為期三天。節日早晨,各家一早就到田間背回一叢單數連根拔起的稻子。將新谷焙乾後捋成穀粒,舂成新米。用甑子蒸飯時,要先放一層舊米,加一層新米,表示年年有餘,歲歲增長。下午,要殺一隻公雞,希望生活像公雞的羽毛一樣美麗。各種蔬菜都要嘗一下,特別是要吃一碗竹筍,表示當年的莊稼要象竹筍,節節向上。在嘗新前,要先盛一碗米飯給狗吃,相傳在哈尼人還不會開田種地前,整天靠吃野菜度日,天神的女兒很善良,要求父親給人間一點稻種,卻受到父親的反對,於是偷偷地把谷種帶到人間,並教哈尼人種植稻穀的方法。這事觸怒了天神,他把女兒貶為了一隻狗。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每逢新米節時,把第一碗米飯給了狗。

拉祜族

拉祜族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這天,到稻田裡掐取熟了的谷穗,烘乾脫殼,殺雞煮新米,並將新米飯敬獻給天神厄莎。傳說天神厄莎的女兒舂米時不小心把米灑了幾粒在地上,被一隻斑鳩吃在嗉子裡。厄莎來到人間告訴人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學會種穀子,谷種就在天天飛到水塘邊喝水的斑鳩的嗉子裡。拉祜人按照天神的指點學會種稻穀。為了感謝天神厄莎,拉祜人形成了過新米節的習俗。

侗族

侗族也有吃新節的習俗。各地時間並不太一致,大都在農曆的六、七月。在早稻成熟時,家家摘取新谷,嘗新米飯,用雞、鴨、魚來供奉祖先,同時舉行唱侗歌、侗戲、鬥牛等活動。
侗族慶賀吃新節場景侗族慶賀吃新節場景

佤族

佤族在新谷成熟時也要慶賀。各地的日子不太一致,請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來選擇日子,過節時找幾個小姑娘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背包到田裡摘谷穗,並把"谷魂"帶回村中交給主祭的頭人,用新米煮成雞肉爛飯以後全村人一起吃,並請經師看雞卦。飯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