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環小香蔥

小蔥,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蔥屬。古稱“芤”、“菜伯”、“和事草”。現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環小香蔥
  • 古稱:“芤”、“菜伯”
  • 又稱:小香蔥
  • 根據:《本草綱目》
歷史根源,作用,

歷史根源

傳說,自古神農嘗百草發現蔥能發汗解表除寒除濕以後,就開始種植小蔥,後來發現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有許多蔥,於是人們把那裡稱之為“蔥嶺”。小蔥的種植,使用比較廣泛。除了遊牧民族,從事農耕的民族(以漢族為主)大多有種植、食用小蔥的習俗。但由於各地水、土、氣候的不同,所以小蔥的品質就千差萬別,又由於種植的習慣,經營的不同,小蔥的發展又各有差別。比如成都平原的小蔥,由於氣候潮濕為主,日溫差普遍較小且少風,長勢好但辛辣味不濃,而甜味相對明顯。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小蔥,辛濕無毒,通陽宣脾,活血,發汗解表,驅蟲解毒,通大小便,安胎等。經現代化學分析,每100克小蔥含:熱量24千卡,蛋白質1.6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4.9克,膳食纖維1.4克,維生素A140微克,胡蘿蔔素840微克,硫胺素0.05微克,核黃素0.06毫克,尼克酸0.4毫克,維生素C21毫克,維生素E0.49毫克,鈣72毫克,磷26毫克,鈉0.4毫克,鎂18毫克,鋅0.35毫克,硒1.06毫克,銅0.06毫克,錳18毫克,鉀143毫克,富含維生素A原和烯丙基硫酸,大蒜素等。

作用

小蔥用作調味品,解魚、肉、食物腥味,增益其香。同時又開胃消食。發汗散風寒等。
琅環自有漢族遷入居住開荒種田的千年以來,小蔥便和其他蔬菜一起,被人們從外地帶到這裡世代種植,使用。有一種說法是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出師南征帶來漢人居住,就有了蔬菜種植,琅環小蔥也便是從那時期隨同其他蔬菜一起引入種植的。
琅環小蔥因其味香濃故被時人稱為“琅環小香蔥”
琅環小香蔥葉綠莖白,一青二白,直立清爽。所人們形容長得英俊的小伙子,往往稱其為:“一根蔥的子弟”。
關於琅環小香蔥,還有許多在民間使用它的方式,方法,故事,傳說。
也許是因為“蔥”與“聰”同音,也許是蔥能通陽活血,發汗解表,楊清去濁,使人清爽,人們認為常吃小蔥可以使人聰明。小蔥便就代表聰明。
過去人們為小孩滿百天(有的是四個月)開葷,往往永蔥白讓小孩添嘗,以示讓其聰明。
更有“抓周”中放上小蔥的。“抓周”是一種古老的民俗,又叫“試兒”,“試晬”。此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風操》說“江南風俗,兒生一期(指一周歲)為制新衣,?浴裝飾,男則用弓?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線,並加飲食之物及珠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紅樓夢》更有關子寶玉“抓周”的生動描述。人們在布置“抓周”時往往放上小蔥,若孩子抓到小蔥,則被認為孩子將來會聰明。
琅環自古以來還有些用小蔥治病的民間單方,比如:給淋了雨或其他受到風寒的人,用連須蔥頭鉀上生薑,紅糖,熱水給喝了就能散寒解表。
鼻子不通了,用蔥塞塞一會兒九會通暢。
小孩發高燒,無汗,高燒不退,用幾顆全蔥放入碗中倒入白酒加熱,用蔥蘸白酒給小孩擦額頭、後頸、脊背等處能退熱、發汗出來,緩解病症。
若見發丹毒者,面部、身上至小腿出現紅腫塊熱疼、高燒、頭痛、全身難受、用生蔥汁塗敷即緩解。
孕婦胎動,用蔥白煮濃汁飲下,胎未死即安穩,胎已死即產出,一次無效,可再服,還可加入川芎等。
《本草綱目》中記載小蔥有十餘種醫療用途,民間也有諺語稱:“常吃蔥姜蒜,病要少一半”。因此,琅環鄉種植小蔥歷史悠久。
西昌市琅環鄉是安寧河西岸的一個大山溝。山溝兩邊的群山中含有大量的矽石礦,另外還有金、銀、銅、硒等多種礦物質。紅土、黃土、白土、灰黑土皆有。從氂牛雪山流淌而來又匯集多條小山溝的山水,含多種礦物質,水質優異,山溝中的農田大多是礦物土,土質特良。加上四季如春的氣候,日照長,日溫差大,山谷風四季送爽。這裡種出的小蔥辛辣濃香略帶麻田味,深受人們喜愛!這裡的小蔥先是供應禮州古鎮,西昌縣城。隨著改革開放後市場的活躍繁榮,1995年紅星村農民陳忠喜、陳忠勇、張志全、陳紹祥等人,將琅環紅星村小蔥試銷攀枝花市、昆明市,進而銷往成都、瀘州、重慶等地。因為琅環小蔥品質優良,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紅星村的小蔥供不應求,又帶動其他村,全鄉小蔥生產,十餘年來步步攀升。每年冬、春、初夏要出產三季,品種有大頭和小頭之分。而今年產量已遠超千萬公斤。已有十餘位經紀人,把琅環小香蔥銷往成都、瀘州、重慶、攀枝花、昆明、武漢、廣州等地。琅環小香蔥享譽餐飲界,名聲越來越響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