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貝格城

班貝格城

從10世紀開始,班貝格城就成為聯繫斯拉夫民族尤其是波蘭和pomernia民族的要地。12世紀是班貝格城的繁榮時期,當時它的建築風格對於北德和匈牙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還是18世紀晚期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南德的偉大哲學家黑格爾霍夫曼就住在那。班貝格城位於巴伐利亞州,距離北部的紐倫堡50公里,雷格尼茨河和美因河交匯區3公里處。城市山丘眾多,而且深入山谷,占據著河流沿岸和島嶼,並被分成兩個部分。班貝格城建於公元1007年,曾經發揮著帝國城市和貿易中心的功能,是上弗蘭哥地區的主要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班貝格城
  • 外文名稱:TownofBamberg
  • 地理位置:德國巴伐利亞州
  • 別稱:巴姆貝格
基本資料,建造過程,發展歷史,發展初期,發展後期,城市布局,古城特色,著名景點,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班貝格城
英文名稱:TownofBamberg
齊霍夫宮齊霍夫宮
又名巴姆貝格,也有譯作班堡,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直轄市,位於巴伐利亞北部,隸屬於上弗蘭肯行政區,也是巴姆貝格縣的首府。班貝格是一座大學城和行政城市,是天主教班貝格總教區的駐地,也是上弗蘭肯地區的重要中心。也是德國最大的一座未受戰爭毀壞的歷史城區,1993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多種特產啤酒而出名。
國家:德國
所屬洲:歐洲
在德國位置
所屬行政區:上弗蘭肯行政區
批准時間:1993
批准標準:199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Ⅱ)(Ⅳ)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所屬聯邦州:巴伐利亞州
坐標:北緯49°54′
東經10°54′
海拔高度:245–386米
面積:54.58平方千米
人口:70,063(數據止於2006年6月1日)
人口密度:1284人/平方千米
郵政編碼:96001–96052
電話區號:0951
汽車牌號:BA

建造過程

班貝格始建於西元10世紀,由Babenberg伯爵所建,該家族的名稱也 因而演變成此城名之由來。西元1002年至1024年間在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HeinrichⅡ(死後因其對宗教的虔敬而被教廷敕封為聖徒),對此城極為鐘愛,不但傾注全力建設此城,更在1012年下令在此城建立一座哥德式的大教堂。不過該著名大教堂目前所見已非當初模樣,而是歷經兩次火災後於1237年重建後的結果。
班貝格城大教堂班貝格城大教堂
公元12世紀,正值教會力量在歐洲各地達到巔峰狀態,班貝格和其他的教會直屬城市一樣,在教廷的庇蔭下使得各城的領主不斷以各種方式來建設城市,以榮耀和取悅教廷。班貝格城區也在此時於Regnitz河兩岸迅速擴展。西元15、16世紀,建築暨凋刻家的Riemenschneider以及Dientzenhofer兄弟三個人,以他們的作品重新裝扮這個美麗城市,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
至18世紀時,教廷的力量雖已大不如前,但是席捲歐洲的巴洛克風仍不可避免地進入班堡,為此座美麗城市又增添幾許繁複之美。隨著現代德國的歷史腳步,班貝格一步步走到現在,幸運的是,當許多德國古城被二次大戰炮火摧毀時,班貝格確能毫髮無傷地保留她原來的面貌,這份幸運使此城的古城之名受之無愧也更為珍貴。

發展歷史

發展初期

公元前738年,阿勒頗被亞述帝國吞併,隨即於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併入了琉西帝國,公元前65年被羅馬人占領。
公元902年,班貝格城是東法蘭克巴本堡家族巴奔堡伯爵的駐地。在這一時期,加洛林帝國不斷被分割,日耳曼尼亞王國內部各派鬥爭激烈。原本是屬於東法蘭克巴本堡家族的封地在903年同萊茵法蘭克康德拉家族的一場血腥世仇戰役中,巴本堡家族失去了這塊封地,被國王收回
統治直至973年,奧托二世皇帝將城堡送給了他的表兄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951年—995年亨利)。 1007年,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的兒子修建古堡,神聖羅馬馬帝國的皇帝亨利二世從1002年直到1024年也建造宮殿,在班貝格建立了天主教主教區,同年又下令建造城市的第一座大教堂,這座大教堂先後兩次被焚毀,13世紀最後一次重建後保存至今。在16世紀的一次平民反對主教統治的起義失敗後,在洛塔爾·弗朗茨(LotharFranz)主教和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舍恩博爾恩主教(FriedrichCarlvonSchönborn)的統治下,班貝格經歷了巴洛克時代的文化發展,此後遭受了多場戰爭之苦,先後在三十年戰爭時被瑞典,七年戰爭時被普魯士,19世紀又被法國軍隊侵略。
在德國位置在德國位置
對於歐洲人而言,宏大的建築是為政治和宗教目的服務的。在這個時代,班貝格擁有城市的地位。幾座大修道院和教堂建立起來。整座城市呈十字架形狀。
在12至13世紀,班貝格在王公-主教的權威下又有所發展,建於1007年的宏大的主教教堂又得到重修,顯示了當時班貝格商業的繁榮。中世紀末期,班貝格的經濟和藝術重要地位並沒有被削弱。它的港口服務於美因河沿岸的的城市。市民和王公之間存在著分歧,城市在糾紛中繼續發展。17世紀末和18世紀期間,班貝格的文化藝術活動非常活躍。18世紀末的啟蒙運動的影響波及到國家的南部。數量眾多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在這一時期得以修建。這些建築包括宗教建築(例如聖馬丁教堂),特別是市民建築(包括新式住宅和市政廳)。

發展後期

1803年,班貝格成為巴伐利亞的一部分,城市的文化生活繁榮興旺起來。
期間,在1802年9月2日,巴伐利亞軍事占領班貝格,隨後在11月29日宣
布班貝格成為巴伐利亞的一個省,克里斯托夫·弗朗茨·馮·布澤克(ChristophFranzvonBuseck)主教退位,標誌著班貝格地位獨立性的終結。 1854年5月25日和26日,德意志的8箇中型邦國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瓦符騰堡巴登、黑森-卡塞爾、黑色-達姆施達特和拿騷曾在班貝格召開會議,決議只有德意志聯邦才能代表德意志各邦國對外簽署協約,以此回應和對抗德意志的兩大強國奧地利和普魯士此前在東方問題上組成的聯盟。
市徽市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19年4月7日,剛剛被選出來的巴伐利亞政府在同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的鬥爭中失敗,流亡班貝格並在那裡尋求軍事援助以反擊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在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被德國國防軍和自由軍團武力解散後,1919年8月14日班貝格憲法簽署,是巴伐利亞的第一部民主憲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班貝格成為美國占領區,並建立了一座難民營。自從二戰結束後,班貝格一直都是美軍在德國的駐地。

城市布局

班貝格城由三個中心組成,部分地區環繞著防禦工事,勃格斯泰茲山(11世紀)上的大教堂居於優勢地位;因塞爾泰茲島(12世紀)是市場區域;河流的南岸以以艾烏爾斯泰茲(中世紀)而聞名,包括市場公園。班貝格的建築具有重要的藝術地位。它的大教堂,同時具有羅馬和哥 特式特色,建築實例說明了拉昂和蘭斯大教堂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再生。它的哥德式建築影響到北德和匈牙利波希米亞也被它的巴洛克建築所影響。班貝格地區的城市設計和建築屬於中世紀,文藝復興對城市形態和從11世紀以來的中歐城市演進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由於班貝格的城市規劃和大量的宗教和非宗教建築,它成為早期中世紀中歐城市的標誌和典型代表,並因此得到保護。
班貝格城風景班貝格城風景
著名景觀
齊霍夫宮
市政廳(acityhall):班貝格城中的優美建築,為政府辦公處。
舊皇宮(OldCourt):主教舊宮,現為歷史博物館。
新宮殿(NewPalace):建於1703年,為巴洛克式建築。
大教堂(Church):建於1237年,羅馬和哥德式兼容。
齊霍夫宮(SeehofPalace):主教夏宮。

古城特色

班貝格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位於雷格尼茨河畔的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城市,也是一座具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皇城和主教城市,據說公元902年,德國被敕封為聖徒的皇帝海因利希二世決心把班貝格建設成為世界的首都,由他開始興建的大教堂成了中古時期在組織與技術上的傑出之作。在以 後的數百年的進程中,這座由皇帝創建的城市由於主教們在經濟上的大力投入而使德國出現了一座絕無僅有的教堂城市,由於是水邊的城市,它被當地人稱為小威尼斯,曾經就是在這裡,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第一次遇到了拿破崙
班貝格城班貝格城
現在班貝格仍然擁有著德國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歷史老城,是中世紀早期城市樣貌的典型代表,擁有2000多處文物古蹟,城內半木結構的房舍錯落有致,窄窄的小巷,帶有豪華的巴洛克風格的外觀,這一切都籠罩在靜謐中。廣場右側是巴洛克風格的新王宮(1703年建成),左側則是羅馬風格與哥特風格兼容的班貝格大教堂(1237年重建)。
新王宮是班貝格的巴洛克建築時代的最傑出代表;而大教堂中則沉睡著班貝格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歷史人物:奠定一千年前班貝格政治中心地位的亨利二世,著名的國王康拉德三世,以及曾經擔任班貝格主角的教皇克萊門斯二世,特別要指出的是,這可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唯一的一座教皇墓地。

著名景點

班貝格城位於巴伐利亞州,距離北部的紐倫堡50公里,雷格尼茨河美因河交匯區3公里處。城市山丘眾多,而且深入山谷,占據著河流沿岸和島嶼,並被分成兩個部分。班貝格城建於公元1007年,曾經發揮著帝國城市和貿易中心的功能,是上弗蘭哥地區的主要城市。
1993年,班貝格城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單,而更多人知道班貝格
這個名字,則是因為班貝格城著名的交響樂團——1946年,布拉格愛樂樂團在二戰中遭到驅逐,友好的班貝格城收留這批捷克的音樂家,班貝格也便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夏季,班貝格城內會舉行每年度最盛大的城鎮嘉年華“Sandkerwa”;靠近小威尼斯地區的河面上,民眾可以站在舟艇尾端,彼此拿著長矛比武競賽。看來,除了日日規律啟程的遊艇航船,里根妮茲河的河水,也為班貝格人的生活增添了幾許美好樂趣。 班貝格最迷人的地方,還是要數新王宮和大教堂之間的這片廣場。當遊客從街道自斜坡上折過來,一片壯觀的景象就出現了,這並不是一塊很大的廣場,但是卻給人以一種深深的震撼,這是一座完全傾斜的廣場,而且包括了完全不同的幾種風格。廣場右側是巴洛克風格的新王宮(1703年建成),左側則是羅馬風格與哥特風格兼容的班貝格大教堂(1237年重建)。
班貝格城建築群班貝格城建築群
新王宮是班貝格的巴洛克建築時代的最傑出代表;而大教堂中則沉睡著班貝格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歷史人物:奠定一千年前班貝格政治中心地位的亨利二世,著名的國王康拉德三世,以及曾經擔任班貝格主教的教皇克萊門斯二世,特別要指出的是,這可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唯一的一座教皇墓地。
法蘭克尼亞啤
酒博物館位於班貝格市的最高點,也就是著名的聖米歇爾大教堂的所在。從火車站到啤酒博物館大約有3公里的路程,沿途都是中世紀的房舍,美不勝收,走在班貝格的馬路上有如置身於童話世界。站在啤酒博物館附設的啤酒花園,整個班貝格市區一覽無遺,班貝格很幸運逃過了二次大戰盟軍的轟炸,得以保留了完整的中世紀建築風格,也使得她名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中。
居民住宅居民住宅
位於雷格尼茨河畔的巴姆堡又被當地人稱為“小威尼斯”。在這些琳琅滿目的歐式建築中,其實有一座是巴姆堡的地方監獄,當年的犯人押送刑場時,走的同樣也是水路。“小威尼斯”在當地主要指的是位在瑪庫思橋(Marku*rucke)和下橋(UntereBucke)之間的一段河岸屋舍,起先是漁夫們的舊房舍(Fisherei);直到19世紀左右,才開始被妝點成好看的屋宅。這些可愛的中世紀山牆建築、半木屋,襯著鮮花點綴陽台花園的成列宅第,已成了人們最喜歡眺望的城鎮角落。
屋旁的河流中,總停泊著細細的舟船,隨著輕波左右搖擺。當然了,若想好好欣賞這片風景,最棒的地點不外乎穿越瑪庫思橋,於橋上駐足遠觀幾許,隨後再抵達對岸的AmLeinritt河濱區。
坐鎮在河流中央著名的舊市政廳(AlteRathaus)建於14世紀,其左右各有路橋銜接著彼岸,橋心則順勢穿過市政廳的下方,許多人都喜愛漫步在這座11世紀搭起的老橋上,同時欣賞市政廳外觀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彩繪壁畫。
巴姆堡地區的城市設計和建築屬於中世紀,文藝復興對城市形態和從11世紀以來的中歐城市演進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由於巴姆堡的城市規劃和大量的宗教和非宗教建築,它成為早期中世紀中歐城市的標誌和典型代表,並因此得到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