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遇(南宋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遇(1142~1211年),字子合,一字子正,號東湖先生,福建龍溪人。南宋官吏,儒家學者。其父王羽儀,任衢州通判。

初為太學生,得呂祖謙器重,任以學職。乾道八年中進士,調任臨江教授,遷贛州通判。嘉定初年,調太學博士,任諸王教授,遷毗陵知州,提舉浙東常平。累官宗正寺丞,再遷右曹郎中。

嘉定四年(1211年),卒。所著《論孟講義》、《兩漢博義》、《文集》等藏於家,今已失傳。

基本介紹

  • 本名:王遇
  • 別稱:東湖先生
  • 字號:字子合,一字子正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龍溪
  • 出生時間:1142年
  • 去世時間:1211年
  • 主要作品:《論孟講義》《兩漢博義》
  • 主要成就:南宋學者 
人物生平,歷史典故,

人物生平

王遇20歲為太學上捨生,南宋哲學家、文學家呂祖謙很器重他,任以學職。乾道八年(1172年),王遇登進士甲科,調任臨江教授。遭父喪守制,服除,改任處州教授。又遭母喪守制,服除,調任蘄州教授。

歷史典故

王遇先後受業於朱熹(號晦庵)、張栻(號南軒)和呂祖謙。他治學注重精思力行,不喜口耳浮泛無根之談。在蘄州任教授時,常與諸生宣講《論語》、《孟子》及經史,直至深夜,蘄州士民深受教化。權臣韓侂胄想升他為掌故,叫他登門請見。王遇認為若登門求見是“自取其辱”,不往。立即逕往吏部依法詮選,調任懷安縣丞。帥司詹體仁鄭僑延聘他在幕府贊理政事。丞相趙汝愚擬予升任,但因韓侂胄當權,將道學定為“偽學”,嚴加取締,此事只得作罷。後經給事尤袤、祭酒李祥薦用為長樂縣知縣。任期內,撙節浮費,積錢數千緡(每緡1000文),用以興修大塘水利,灌田千餘畝。其時韓侂胄黨人陳自強林采權勢極大,凡任職官員都要對他賄賂,王遇卻不為權勢所屈。隨後,升任贛州通判。
嘉定初年,王遇調任太學博士;未幾,改任諸王宮教授。後再升任毗陵(今江蘇常州)知州。時值毗陵大旱,王遇盡開倉儲賑濟饑民,並停止一切公款饋送、宴飲及犒賞,積錢數萬緡用以糴米賑饑,自己還捐俸助賑。此外,鼓勵民眾各盡其職,便利貿易往來;自己並親臨鄉村視察災情,將被官宦侵占、填塞成田的太湖垸地重新開浚通流,以利防治水旱災害。適逢浙東患水災、鬧饑荒,朝命提舉浙東常平。王遇赴任後,關心救災賑濟,如在毗陵所為。
當時,朝廷正在議行“計灶買鹽”政策,王遇認為不可實行,竭力反對。他說:前人建立鹽場,訂定稅額,並非不知鹽灶可以計算,而是考慮亭民(即鹽灶戶)有時認為鹽價太低,不肯盡力生產罷了。如今若實行計灶買鹽,鹽戶若有虧鹽,必受官方處罰,將影響鹽民的生產和生活。這樣,今日計灶買鹽,將來就會變成計口買鹽,不但浮鹽難買,連份額鹽都會沒有,定會生事。結果,朝廷沒有實行這一政策。王遇後被提為宗正寺丞,再遷右曹郎中。
嘉定四年(1211年)王遇逝世。朱熹稱其純篤;呂祖謙譽其篤實;黃塝謂其學識精、義利明,超然於俗流之中,沒有一毫私心。所著《論孟講義》、《兩漢博義》、《文集》等藏於家,盡都失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