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慧

王逸慧(1899~1958)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人。1912年高小畢業考入福州英華書院,1918年考入福州協和大學,1920年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逸慧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58
  • 畢業院校:聖約翰大學醫學院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由於家境貧寒,從中學到大學,一直是靠獎學金和課餘勞動或為人醫病的收入來維持學習。1923年從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留在校教學醫院--宏仁醫院任住院醫師。次年到北京協和醫院,任外科住院醫師。由於勤奮好學,得美籍教授烏利器重,1926年被選送到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院外科進修。當時,國內的協和醫院是將產科合併在外科之中的,他想專攻婦產科,遂於同年底轉到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了一年多婦產科,還到紐約州立醫院擔任四個月的住院醫師,使自己在這一學科領域的教學、醫療和科學研究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少著名醫學教授誠意請他留在美國,但他想的是為自己的祖國效力,毅
然於1928年回國,仍回北京協和醫院,任助教和住院醫生。婦產科主任、英國人馬士敦教授賞識他的
才學,不久他被晉升為副教授,並任婦產科副主任。因不滿協和醫院外國人對中國高級醫生的排擠,
憤然於1935年離開北平,到上海醫學院任婦產科主任、教授。1937年又到他的母校--上海聖約翰大學
醫學院任婦產科教授,還兼該校教學醫院--宏仁醫院的婦產科主任,為婦產學科的建設和婦產科學人
才的培養做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支持自己的學生參加抗日活動,還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為新四軍購買藥品器械。
為此,他曾遭日軍拘禁,經社會各界名流擔保才獲自由。1939年冬,許多擁入上海的難民、傷兵為躲
避日軍欺凌蹂躪而進入法租界,其中還有不少孕婦。王籌集資金,在法租界創辦上海傷兵醫院和上海
難民產科醫院。抗日戰爭勝利後,王仍留在上海,曾倡議建立上海醫學進修學院,努力提高中國醫生
的醫學理論和醫療水平,以對抗外國人在北平、上海醫界稱霸的局面。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曾多次
派人說服他去台灣,他都予以拒絕,決心留在大陸,為新中國的醫藥衛生事業效力。
1950年,王參加了中華醫學會全國醫史學會的活動,被選為學會經濟委員會委員。1951年,為響
應“支援西北建設”的號召,他放棄了在上海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把自己開辦的私立上海協和醫
院捐獻給國家,帶著一批醫務骨幹和價值數億元(舊幣,折新幣為數萬元)人民幣的醫療器械來到西安,
被分配在西北第二陸軍醫院婦產科工作,不久任該院副院長兼婦產科主任。後西北第二陸軍醫院改為
第四軍醫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仍任附屬一院副院長兼婦產科主任。剛到大西北,醫院條件極為簡陋。
他想方設法擴充病房,增加收治病人數量;還建立了宮頸癌病房,用他從上海帶來的鐳,對患者進行
放射治療。他大力培養婦產科骨幹,親自製定婦產科醫療常規,為四醫大乃至西北婦產科的學科建設
做出了重要貢獻。長期的醫療實踐,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精湛的醫療技術。做手術,操作
熟練迅速;待病人,熱情耐心似親人,深受患者及其親屬的歡迎與尊敬。他教學特別認真,常結合自
己治療的病例,講得深入淺出,深得學生愛戴。主持陝西中華醫學會婦產科的工作,多次組織學術交
流,鼓勵各醫院的婦產科醫務人員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應邀外出會診,毫無保留地陳述自己對疑難
病症的看法,醫術醫德,一直為同行讚頌。他一貫主張結合臨床實際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一生為此奮
斗,成果纍纍。早在1935年,他就發表了宮頸癌的研究報告,通過224個病例的剖析,對致癌因素、
診斷、臨床分期、手術步驟及放射治療,進行了詳盡科學的論證;1937年,他又將調理內分泌治療月
經紊亂的研究成果公布於世,等等。這些研究成果已經成為中國婦產科學的珍貴資料。是政協陝西省
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
1958年3月,王在一次教學活動中,因突發心肌梗死逝世。

主要著作

《婦產科講義》、《臍帶血與胎盤粉》《子宮輸卵管造影》《月經紊亂之內分泌療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