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諍故居

王諍故居

王諍故居位於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戴溪天井橋堍錫澄河畔南岸的楊巷村(又稱浜頭上村)。故居原為王諍祖父購置,坐北朝南,前後3進清式農舍院落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諍故居
  • 地理位置: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戴溪天井橋堍錫澄河畔南岸的楊巷村
  • 重修時間:2008年9月
  • 類別:古建築
故居建設,故居人物,

故居建設

由於長期失修,破敗跡象顯露,在各方籌劃下,2007年底,開始對舊屋進行原地翻修,同時在故居西側新建了“王諍紀念館”。2008年9月全部竣工。故居前後共4進;第一進門廳,6楹2間,南面檐下仍置排門;二進廚房,5楹1間;三進客廳,兼起居室,7楹2間;四進為二層小樓,7楹1間。翻修後的故居建築,基本保持原格局,梁架的構築,封火牆的砌築,以及故居大門為木質排門等都保持原來特色,連王諍孩童時期使用過的灶頭,水缸等生活設施都為原物或保持原樣。王諍故居西側緊鄰的是新建的“王諍紀念館”,坐落於庭院式的大院內,月洞圓門前是大廣場,圓門後是大天井,天井之西北部即是高大寬敞面寬4間的紀念館展廳。

故居人物

王諍(1909—1978),原名吳人鑒,字鳳剛(亦稱正剛),號雨峰。1909年生於武進戴溪天井橋楊巷村。1928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交通(即通訊)十大隊無線電系,畢業後編入國民黨第2軍第4師師部任電台台長,後轉入張輝瓚的第18師師部任電台台長兼報務主任。1930年12月蔣介石的第一次“圍剿”失敗,被俘的吳人鑒在毛澤東的提議下參加了工農紅軍,並改名為王諍。1931年任中央紅軍總部無線電隊隊長。同年11月王諍創建了“紅色中華通訊社”廣播電台(即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為紅軍的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王諍破譯了侵華日軍數次密電,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1940年12月30日,王諍在延安創建了我國第一座語言廣播電台,在1941年國民黨製造的“皖南事變”,新華廣播電台能及時播發了中央軍委的《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向全國人民及世界各國人民公開揭露國民黨頑固派反共賣國的真實面目;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新華廣播電台立即播發了朱德總司令7道命令,各部隊迅速行動,相繼進入東北,為建立東北解放區奠定了基礎。
1934年在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王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5年當選為七大代表。新中國成立後,王諍任軍委三局局長、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副部長、黨組書記、軍委通信部部長兼電訊工業局局長。1956年兼任軍事電子科學院院長,1963年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1972年任副總參謀長兼四機部部長等職。1955年王諍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王諍是中共十屆、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全國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
王諍非常關心家鄉電子工業的發展,1963年、1972年、1974年曾先後三次來常視察,先後扶持了電真空廠、常州無線電廠、常州電子儀器廠,並作了許多重要決策,使常州電子工業進入新一輪的發展時期。
1978年,王諍患癌症去世於北京,鄧小平、葉劍英等參加了追悼會。王諍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是我國電子工業的卓越領導人,毛澤東曾親切讚譽“王諍同志是有功的,他是我軍通信工業的開山鼻祖。”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