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文(電影美術設計師)

王興文,電影美術設計師,代表作品有《花好月圓(195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興文
  • 出生地黑龍江省肇源縣
  • 職業:電影美術設計師
  • 代表作品:《花好月圓(1958)》
簡介,藝術追求,參與影片,藝術造詣,

簡介

王興文,中國電影美術師。1930 年生於黑龍江省肇源縣。1947年,王興文一家遷居哈爾濱。父母因家庭生活困難,讓他去學修理汽車,但他迷戀美術,卻到一家私人辦的文化補習學校學習美術。他用了近一年時間,學習了美術基礎課。1948 年底,他考入東北電影製片廠第四期幹部訓練班,經過一階段的學習,被分配從事電影美術工作興文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刻苦學習。他讀了不少電影美術方面的論著和蘇聯一些電影美術大師的作品,這些書籍給予他很深的影響。在建國初期舉行的全國第一次話劇會演時,他參加了觀摩,從舞台美術方面探索電影美術的表現方法和規律。1961 年,他參加了中國電影家協會在上海舉辦的“全國電影美工進修班”,和專業同行們一起探討了電影美術的特點和規律等問題,充實了自己的理論水平。由於他刻苦學習,專業水平提高很快。
王興文的作品王興文的作品
王興文王興文

藝術追求

1956年起,他先後在《馬蘭花開》、 《劉巧兒》、《花好月圓(1958)》、
三年早知道》、《笑逐顏開》、《萬木春》、《兵臨城下》、《戰洪圖》、《向陽院的故事》、《長空雄鷹》、《嚴峻的歷程》、《北斗》、《杜十娘(1981)》等影片中擔任美術師。他在創作中,注重民族風格,使布景與環境為影片主題更好地服務。
1964年,他在《兵臨城下》中擔任美術設計工作,在細節描繪,典型特徵的處理和場景變換,對比等方面很突出。1979年,他擔任了《北斗》的美術設計工作,以細膩的筆觸,勾畫了三十年代陝北農村的典型風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同時,他又將這種環境都處理得賦於抒情色彩,突出了影片的風格特點。
王興文的作品王興文的作品
1981年,他擔任了《杜十娘(1981)》的美術設計,真實地再現了明代的建築街道酒肆以及山野鄉間的環境。
王興文對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正是他幾十年來不斷地學習,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參與影片

開國大典(上下集) THE BIRTH OF NEW CHINA(1989)
王興文的作品
鬼仙溝  GUIXIAN VALLEY(1988)
逃犯  THE ESCAPED PRISONER(1986)
田野又是青紗帳  GREEN FIELDS AGAIN(1986)神醫扁鵲  BIAN QUE THE DOCTOR(1985)
劇照劇照
李冰(上下集)  LI BING(1983)
佩劍將軍   GENERALS WITH SWORD(1982)
杜十娘 THE BEAUTIFUL COURTESAN(1981)
北斗(下集)   THE PLOUGH PART 2(1980)
北斗(上集)  THE PLOUGH PART 1(1979)
嚴峻的歷程  THE COURSE SEVERE(1978)長空雄鷹 (1976)
王興文的作品王興文的作品
向陽院的故事  (1974)
戰洪圖  (1973)
站洪圖  (1973)
兵臨城下  (1964)
爐火正紅  (1962)
萬木春  (1961)
笑逐顏開  (1959)
花好月圓  (1958)
三年早知道  (1958)
水庫上的歌聲  (1958)
徐秋影案件  (1958)
馬蘭花開  (1956)

藝術造詣

王興文在創作中,注意發揮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強調反映民族特點和時代面貌,重視揭示生活本質的特徵和細節,做到布景與環境為影片主題思想和人物性格服務。他的作品,格調高亢,氣勢奔放,深沉細膩,抒情色彩濃厚。1964 年,他擔任故事片《兵臨城下》的美術設計工作,獲得較好成績。他在這部影片中,努力調動電影美術的表現手段,從深化主題、塑造藝術形象的要求出發,為影片提供了一個具有鮮明時代氣氛、吻合劇情發展的典型環境。在細節描繪、典型特徵的處理和場景變換、對比等方面,都很見功夫。
繼《兵臨城下》之後,1979 年,他為彩色故事片《北斗》所進行的美術設計抓住了時代和地方的特點,以細膩的筆觸,一筆一划地勾畫出三十年代陝北農村的典型風貌。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別致的青磚窯洞以及陝北農民特有的衣著打扮,例如頭上包的牡羊肚毛巾、身上穿的老羊皮筒子、腰間扎的麻繩、腳上穿的圓口布鞋等等,都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象一幅幅陝北的風俗畫,產生親切感人的藝術力量。同時,他根據影片自身的風格,將各種環境都處理得富於抒情色彩。例如申長源和謝桂蘭在甘家花園憧憬美好未來的一場戲,他使人物置於初春季節的綠柳紅桃之中,皎潔月色之下。謝桂蘭穿著淡色衣服,偎依在申長源身旁低聲細語。整個畫面,顯得靜謐、柔和,充滿抒情氣息。
1981 年,他擔任了《杜十娘》的美術設計。他嚴格遵循藝術真實的原則,設計了明代的建築街道酒肆、茶樓、車店以及山野鄉間的環境,構成了杜十娘一生活動的印有深刻社會烙印的自然環境。同時,他充分運用這些典 型環境,積極參與劇情發展和人物的心理表現、性格刻畫,使景物自身獲得了新的生命和意義。例如,在杜十娘得知自己被賣,站在船頭呼天喊地的一場戲裡,環境設計有力地體現了主題。天空是黑沉沉的,仿佛要塌下來;船在不平穩的水面上顫抖,一根桅桿在黑暗中搖晃,顯得那樣孤單。不遠處,有許多擠在一起的船隻,桅桿雜亂地伸向天空,幾盞若明若暗的燈火在狂風中晃動,如同荒野的“鬼火”一樣。這樣的環境,烘託了杜十娘悲憤的心情和所處的環境,寓意深刻地揭露了造成杜十娘愛情悲劇的社會罪惡,從而深化了主題,做到了景為情所設,情因景而深。
王興文常說:“人家搞創作越乾心裡越有底,我卻越乾越覺得沒底,因為藝術是發展的,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反映了他在藝術上不斷追求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