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磐

王自磐

王自磐,從事極地研究30多年來,他先後17次參加南北極科學考察和探險,其中,兩次南極越冬,3次隨德國“極星”號科考船赴南北極,7次隨“極地”號、“雪龍”號科考船赴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作為我國極地科考事業的親歷者,他曾參與中國南極中山站建站和首次越冬、“雪龍”船訪台等諸多重大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自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科研工作者
人物經歷,個人榮譽,

人物經歷

1983年,中國還未開始南極考察活動。王自磐作為國家外派科學家赴澳大利亞南極局,參加該國南極站的越冬科考,一去就是兩年。那是他第一次見到南極:茫茫的冰海、巍巍的冰山、冰封的大陸、可愛的企鵝……從那時開始,他與極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連續參加了國內外組織的極地科考活動,成為中國極地科考事業的早期開拓者。
1989年2月26日,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國南極中山站在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地區建成。第二天,“極地”號一聲長鳴,破浪北歸,留下了包括王自磐在內的20名越冬隊員。他們在這裡值守了12個月,才迎來接替隊員。
王自磐回憶說,中山站初建時期,工作和生活條件相對較差。整個考察站只有簡陋的兩棟辦公樓和1排宿舍。起初,發電棟只有2個機組可以正常發電,且供電能力有限,再加上建築牆壁保溫效果不好,一到冬季,房間裡窗戶上的冰霜經久不化,越冬隊員待在宿舍時,必須要穿厚厚的羽絨服。不僅辦公、住宿條件艱苦,吃的方面也很艱苦。起初的4個月,越冬隊員還能吃到洋蔥、土豆和胡蘿蔔等蔬菜,之後的8個月,只能每天吃罐頭或速凍蔬菜。
由於通訊不便,越冬隊員只有在緊急或特殊情況下,才能給國內打個電話。在長達1年多的越冬期間,王自磐只打過兩三次電話。此外,上廁所也是個大問題。當時,中山站只有一個建在小山坡上的“旱廁”,那是一個簡單搭建的棚子,隊員上廁所都凍得直哆嗦。
30多年來,對於身處冰天雪地的越冬隊員來說,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孤獨。為了充實生活,王自磐迷上了野外觀測,開始研究南極鳥類。後來這項科學研究還得到了國家的項目支持,由此撰寫的多篇有關南極鳥類的研究論文,發表在了國外的主流刊物上。工作之餘,他堅持寫作,詳細記錄了他的極地科考生涯。多年後再回首,令他感慨不已。
人跡罕至的南極大陸,帶給科考人員的不僅是蒼涼與孤獨,還有危險。在30多年的極地科考生涯中,王自磐就經歷了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驚險。
2003年12月的一天,王自磐剛到長城站,行李還未打開,長城站就接到一個緊急的無線電求助。幾個小時前,長城站海灣對岸的韓國世宗王站一艘接送科考隊員的橡皮艇,在趕赴目的地的途中,遭遇暴風雪失聯。隨後,韓國方面派出另一艘小艇前往事故海域搜救,不料艇翻沉沒。情況緊急,韓國站接連向長城站發出求助信號。

個人榮譽

王自磐,男,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極地海洋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研究員,2016年12月入選中國極地考察先進個人擬表彰名單。
王自磐
王自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