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雲

王毓雲

王毓雲(1928年10月25日—1996年11月1日),系統科學與數理經濟學家、資源環境科學專家。中國數理經濟學的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於系統科學和數理經濟研究,開創性地把系統科學、數理經濟理論研究與資源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在地學、生態學、數學、經濟學的交叉中進行開拓性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經濟效益,為中國系統科學和數理經濟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生平簡介,研究成就,
克己奉公、嚴謹治學
王毓雲一貫生活樸素,勤儉節約。一生埋首學問,從不奢求物質享受。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在多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長期遭到誣陷,甚至失去人身自由。但他不屈不撓,逆境中也未消沉,在被迫停止工作時,仍堅持學習、研究、博覽專業著作和文獻。他一向重視家庭,熱愛家庭。他與妻子系包辦婚姻,兩地分居長達三十八年之久,其間因多種原因,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長期受迫害,他與妻子聚首僅十一次,計時不足一年,至五十二歲才夫妻團聚。但他始終珍惜夫妻感情,與妻終身相濡以沫。他對兒孫更是嚴慈相濟,悉心教導。王毓雲的一生可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每當同事生病或遇到困難時,他總是抽空探望,即使自己節衣縮食,也要助資贈藥。由於他坦誠待人,幾十年來結識了國內外許多朋友,從著名學者到學生都願意和他探討學問,屈膝談心。他的廣博知識、豪爽氣質和獨到見解,常常使來訪者從中受益。
王毓雲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深受青年人尊敬的研究生導師,他對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關懷備至;他愛學生如子弟,總是諄諄誘導,誨之以理,導之以情。受到了學生由衷地尊敬和愛戴。
王毓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就在他突然離開我們之前還全力投身於工作之中。1996年10月21日至23日,他應邀參加“區域經濟”國際學術會議,在會上宣讀了極富創造性的學術論文,受到與會專家學者高度評價,大會主席Anderson當即決定把論文作為會議論文集的第一篇文章出版。因會前撰寫論文和準備工作勞累而病倒;正當病情稍有好轉之際,他又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幾個小時的專訪,展望中國數理經濟學的發展前景。10月31日,他不顧自己已染病多日,帶著用他自己的心血精心準備的“北京城市經濟發展幾個思考問題”,作為特邀專家參加北京市政府關於北京市未來發展的工作會議。終因過度勞累病情惡化,導致心肌梗塞、心臟病突發於11月1日在家中逝世。
王毓雲博學多才、學風正派、堅持真理,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富於開拓精神,他的業績、才華、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和實事求是的作風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尊敬,他把一生獻給了系統科學和數理經濟研究事業。
主要論著
1 王毓雲.黃淮海平原五省二市十四個自然區農業資源配置規劃.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1986.
2 王毓雲.黃淮海平原農業資源時空開發配置數學模型.系統科學與數學,1988,8(3)261~273.
王毓雲,1928年10月25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父到重慶當童工,1942年考入重慶國立九中(後改稱中央大學附中),1948年考入重慶大學電機系,1952年畢業後分配到郵電部工作,1957年考取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導師錢學森先生和許國志先生的指導下學習運籌學。
1961年畢業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系統科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歷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系統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他生前曾任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系統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科學院農業委員會委員之職;他被國內10 余所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同時是七所生態環境國土中心與生態站學術委員;曾是北京市等地的經濟科學顧問。1993年起擔任世界科學家聯盟(WFS)成員。
建立黃淮海農業資源配置模型
利用系統科學分析方法,有機地、全面系統地綜合了生物生產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時空動態複雜性與不確定性,按照數理經濟的經濟均衡AGE模型的框架並予以開拓創新;在此基礎上,建立黃淮海平原農業資源時空配置數學模型。模型中創造性地以資源—生產—消費結構,代替單純的生產—消費結構,這樣不僅在模型中保證了生產—消費結構的經濟均衡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同時也保證了資源—生產結構生態平衡,從而實現自然資源持續性利用的目標。一般經濟均衡模型只滿足生產與消費的均衡:
從而實現資源最優配置。而黃淮海資源配置模型則滿足資源生產消費結構一致,在達到經濟均衡時滿足生態平衡:
實現自然資源持續性利用與最優配置
這是環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嶄新的成果,也是系統科學數理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創新與突破,很快被國際學術界承認並予以高度評價。這一模型的研究存在著理論和實際套用上的難度。模型研究的理論難點是因為這是一個區域農業生產的資源環境生態經濟巨系統,其中包含著數量巨大的小規模農業生產者的小系統,每個小農業生產者在各自不同的小規模特定的生產集上,按照各自不同的不規則的生產函式進行最優生產決策,因而無法證明巨系統的經濟均衡與生產平衡的存在性。王毓雲巧妙地運用了“無原子測度空間的測度值域凸集”的深奧的數學理論—利雅諾夫定理,證明了巨量小系統集總的系統的生產集是凸集及巨量小規模效益農業生產者總農業生產函式是凹涵數。從而克服了理論的困難;然後運用經濟均衡理論,證明了模型經濟均衡與生態平衡並存的巨系統的系統平衡存在性。國內外知情的數學家均認為這是數學的一個極不平凡的套用。模型研究同時存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困難,要以嚴格的數學表達式表達農田生態平衡、林木漁生態平衡、水土平衡、能源生態平衡、田水平衡、污染廢棄制約平衡,這就需要就各種情況的機理進行子模型的研究,進行微觀定量分析,方能作出巨觀大範圍數量集總。模型的研究,全面吸收了國內外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農業生態資源生態、水土肥、能源、氣象等專業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套用。同時對廣泛調查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了變換核算與實證分析
1990年美國總統科學獎得主、科學院院士Hurwicz評價王的“資源配置理論的研究是開創性的和高度重要的”。1987年他以“黃河流域的農業資源配置”一文,在第十一屆國際運籌學會(IFORS)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作大會報告,受到與會科學家熱烈讚揚,認為模型有一個總體的理論框架,與一般最佳化模型有顯著差別。美國運籌學雜誌主編、國際系統分析研究所發起人之一Miser教授在會上稱此模型包括了經濟生態與環境幾個側面,能說明各種複雜變因與動因。前十屆國際運籌學會僅頒發過三次獎,王毓雲屬第四次獲IFORS榮譽獎,也是參會以來中國人獲IFORS獎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香港文匯報北美華僑日報均對此做過報導)。以此為主題或相關主題,王毓雲應邀到歐美拉美20多所重點大學與學術中心(數學系、經濟系、資源經濟系、生態環境中心、水土資源中心等)講演20 多次並開展學術研究。
王毓雲的這一工作何以在國際上產生如此強烈的反響呢?因為模型不僅是理論的,同時也是可操作計算的,資料數據均可收集變換取得。按照模型計算了黃淮海平原五省二市十四個自然區點片面四層次資源配置規劃,從體制、策略、戰略和實施等從上而下四方面提出策劃。通過實踐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面上黃淮海平原從1980年至今發生了巨大變化,糧食生產5.95%的年增長率遠遠超過全國3.3%的平均值,成為年產六、七千萬噸小麥的重要地區,模型對之有準確的預期。片上天然文岩渠流域產生根本變化,通過兩個五年計畫實施檢驗,其資源配置規劃符合預期,其長期蹲點縣原陽縣實施資源規劃結果,農村經濟農業生產與生態均有根本改變。作為主要貢獻獲:(1)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2)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1986年四委一部國家重大攻關獎;(4)1986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攻關項目獎。
建立黃淮海平原農業資源總體模型
“七五”期間建立黃淮海資源戰略總體模型,其中建立了包括綠肥生態、綠肥與灌溉不確定性決策模型合理預期供給模型等模型的模型群,研究了適應不確定性外生變化的資源戰略對策。在綠肥模型中,研究了不施用化肥單純種植綠肥的極端情形下生態農業生產的可能性。率先提出資源層次配置效率,即同一地區範圍的資源最優配置效率因地區層次不同而異。按照理論研究制定適應國際資源市場與競爭環境外生變化的對策。1991年他在《科學報》發表論述這一理論的文章,引起以色列駐中國辦事處注意,其科學參贊專門訪問王與其討論農業發展戰略並贊同王的理論。1991年義大利國際學術會議,王以“生物生產系統的不確定性決策”一文將以上模型概括講演。大會主席、著名的Rosen教授上台表示祝賀,反應十分熱烈。作為主要貢獻獲1991 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制定退耕還林中長期規劃
“七五”期間參加國家重大項目專題“長江上游生態與社會經濟條件”研究,1987年作為高級訪問學者,應邀到尼泊爾國際山地中心ICIMO合作研究“山地系統分析”,研究水土流失的機理及數學方程,進一步深入建立了有水土流失動力方程約束套用經濟均衡AGE模型,從實現資源配置持續最優,提高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入手,逐步實現退耕還林,增加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理論與實際結合。根據模型計算制定了川、烏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中長期退耕還林規劃。作為並列二組長之一,該專題獲中國科學院1992年科技進步一等獎,三委一部國家重點項目攻關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建立資源配置信息系統,提出描述性、診斷性、預測性與決策性信息分類的創新構想,在時空生物生產資源配置系統的總模型框架下,就數學模型庫與軟體實現等問題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對20世紀80到90年代流行的所謂決策支持系統的無力進行了觀念的改變,加強數學與計算以及數據變換在生地信息系統與資源配置系統中的作用,使不確定性決策與確定性決策計算結合起來,使數學與活生生的生物生產問題結合,充分考慮了地理區域資源與生產消費的時空變化,使之相互貫通。進一步把生物多樣性表達數學化,運用相合機率使不確定決策表達生物多樣性,從而使不易於數學表達的生物問題數學化,實現數學、經濟學、生物地學、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在此基礎上通過礦產、森林、土地、地產自然資源定價與合理開發模型,進一步建立自然資源定價信息系統。1993年在義大利國際會議上,作“配置生地信息系統”報告,羅馬大學、巴勒摩大學也邀請作了此題報告,這一報告1994年在國外發表後,受到廣泛重視。
建立3E理論
在黃淮海農業資源時空配置模型和長江上游水源林水土流失動力約束AGE模型的研究中,解決了經濟(E)與生態(E)和環境(E)的機理關係,建立了數學表示理論,形成了理論框架,經濟E要求經濟均衡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生態E要求生態平衡實現持續性資源供給,環境E要求環境平衡保持環境可恢復性,實現環境保護,從而總的實現持續性。1992年世界實驗室領導Zichichi教授親自指定王擔任國際學術會議主席,這是一種殊榮。他以“小規模經濟效益”一文提出資源環境、生態、經濟系統3E理論,受到熱烈讚賞。世界銀行理論家Ambarish稱之為“奇妙的(Fantastic)工作”。1994年在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8屆學術年會作大會報告,完整表達了3E理論基礎。
自然資源定價與合理開掘開發的研究
在資源環境生態經濟理論持續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數理經濟金融市場完全市場理論,提出保護國有資產和國有自然資源,使之在國際激烈變化和競爭的資源市場中,能夠做到自然資源的合理開掘開發的新想法,與國家保護國有資產自然資源的強烈願望相吻合。從1993年起,接受國家項目“國有資產自然資源定價”課題,從事自然資源定價與持續性利用合理開掘開發的研究,提出礦產森林土地等可竭資源和再生資源在開發不完全市場與國際資源市場變化的適時合理開發最優資源配置理論。這是地學與數學、經濟學交叉的一個新方向,也是資源環境科學新的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保護國家資產自然資源的重要價值。1995 年在國際會議ICOTA上作為Main Speaker講演“Natural Resources and Mathematics”。
自然環境科學、系統科學數理經濟理論研究
王從數理經濟理論研究工作過渡到資源環境科學的研究,經歷了很長的艱苦的努力,他一方面從事理論研究,同時又到黃河長江流域,到尼泊爾山地等地去從事實際的研究調查,進行實證分析,不斷地向生物地學科學家學習,並認真學習相關的理論套用知識,從而獲得資源環境科學與系統科學數理經濟兩方面確認的創造性結果,他多次提出重要的新的研究課題和方向,有很強的研究生命力,研究思想十分活躍。他在國內最先開展數理經濟的研究,最先把這一理論研究結合到資源環境科學。他在廣泛意義上進行了地學與數學、經濟學的交叉,早期他連續多年在地質部講授地礦數學與系統分析,90年代主要進行礦產資源合理開掘開發的研究,地學界有名的專家稱讚他“通過交叉研究在地學中落戶”。他的研究成果自成體系,具有中國特色而納人世界優秀成果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