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光(民國初閩南護法軍軍長)

王榮光(1885—1922),名恩(又一名溫),字潤忠,號榮光,俗稱王司令,系五代閩國三王之王審邽衍派,世居福建省永春縣石鼓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榮光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5
  • 逝世日期:1922
簡介,基本信息,人物簡介,主要年譜,軼事典故,年輕秩事,名彰八都山,收服朱德才,擒殺閻廣威,襲占安溪城,鏖兵戰閩南,施政永春州,智拆宋公府,收銀充路款,最後歲月,後 記,歷史評價,相關書目,

簡介

榮光先後畢業於南京軍官學校、日本東京體育會兵事科、北平體育總會,深受軍事教育。1914年參加中華革命黨。
1918年春,宋淵源派榮光入閩。1920年3月,王榮光兵進永春,成立議會,並進行了一系列變革,使永春縣成為福建省的模範縣之一。
1922年8月14日,榮光被李厚基部張清汝殺害,時年37歲。
一九一四年留學日本時的王榮光一九一四年留學日本時的王榮光

基本信息

姓名: 王榮光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福建永春
出生日期: 1885 (乙酉年)
逝世日期: 1922年8月14日
宗教信仰: 三民主義
妻子: 顏德卿

人物簡介

王榮光其人身材高大,長面闊口,少時拜名師習武,擅於騎馬和拳術,任俠好義,名聲和威望甚好。
榮光1911年畢業於南京軍官學校、1914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體育會兵事科、同年年參加中華革命黨。1917年畢業於北平體育總會,深受軍事教育。
1918年春,宋淵源派榮光入閩,榮光入閩後,聚義八都山,勸降陶質彬,收服朱德才,擒殺閻廣威,襲占安溪城,施政永春州,先後任閩南護法軍軍長,福建自治軍第一路軍司令,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把閩南民軍帶入了最光輝的時期。
1920年3月,王榮光兵進永春,成立議會,並進行了一系列變革,主要內容如下:開闢公路,建設大菜市,修建永春縣城;設工務局,設教育局;嚴令禁止纏足留辮,舉辦永春縣首屆體育運動會,使永春縣成為福建省的模範縣之一。
1922年8月14日,榮光被李厚基部張清汝殺害,時年37歲。

主要年譜

1885年,出生於永春縣石鼓鎮石鼓村;
1911年,受訓於南京軍官學校;
1913年,隻身遊歷南洋群島;
1914年,東渡日本,留學於日本東京體育會兵事科;同年參加中華革命黨
1917年,畢業於北平體育總會;
1918年春,在南安八都山召集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各地民軍頭領共商舉兵策應護法戰爭,討伐李厚基;
1918年5月11日,派遣陶質彬、朱德才率部攻占永春縣城,擒殺北洋軍統帶閻廣威,宣布永春起義,支持護法運動;
1918年5月17日,會同趙光率部進攻安溪;
1918年9月,王榮光、趙光由安溪揮兵向南安進發,攻占溪尾、洪瀨、石礱,與駐泉北洋軍對壘;
1918年10月,閩南民軍聯合成立閩南護法軍,設總部於永春,公推宋淵源為總司令,張貞為參謀長,王榮光、趙光為正副軍長;
1919年3月,閩南護法軍王榮光率部進攻永春,打敗就編於粵軍的陶質彬旅。粵軍許崇智派統領朱震率部進攻德化,繼而占領永春;粵軍鄧本殷率部進兵安溪。閩南護法軍宋淵源、王榮光聯合靖國軍張貞擊敗粵軍,收復永春、德化,聲勢大振;
1920年春,護法軍王榮光進駐永春後,進行市政建設,興辦教育,使永春成為當時的模範縣;
1921年8月,馬步雲率部攻入永春,王榮光退守永德邊區;
1921年12月上旬,孫中山將福建民軍分五路收編為自治軍,委王榮光為第一路司令,駐永春、德化;
1922年8月間,福建自治軍第一路司令王榮光在德化雙翰被其叛變的部屬林青龍、陳國華、蘇宗敬誘捕解送泉州;
1922年8月14日,為李厚基部張清汝殺害,時年37歲。

軼事典故

年輕秩事

王榮光1885—1922),世居永春縣石鼓鄉,其父金鰲是鄉里厚重的長者,兄載光,高才篤學,被同鄉有學之士所結交,亦是當時的名士。榮光身材高大,長面闊口,少時拜名師習武,善於騎馬和拳術,喜歡和人角斗。年長些,涉及書史,最喜歡俠義小說,慢慢地就滋長了俠義性格,對所有知交者有受人欺負的,總是挺身而出,亦曾和同鄉的諸多惡少搏鬥,當者無不披靡,名聲和威望迅增。時永春城內有健者謝淵、周東來、王協中,性格相投,便結為異姓兄弟,好打抱不平,扶持弱小,因此四人亦被稱為“通城四虎”。於是,地方及鄰鄉青少年爭附之,奉之為魁,地方官府時常注意榮光行為,還好憑藉父親和兄長的名望,有事總被營救脫身。
有一武生林福懋,憑武力橫行鄉里,鄉人不敢忤逆,但凡有辱人的行為都被榮光挫敗和抑制,便不得橫行霸道,因此,心生怨恨,總想找機會置榮光於死地而後快。於是便賄賂小官小吏和對榮光有意見的富人商賈,聯同一起誣告榮光綁架他人,當時正好是清朝末年,政事不穩,地方不靖,知州李樹敏與協台李英,也顧慮榮光將來可能有不軌行為,就藉此事,某派勇健的軍吏合圍誘捕,將榮光抓來投入牢獄。入獄後,榮光被打得遍體鱗傷,象這樣的傷者能活著出獄的是屈指可數。恰好獄中有善醫者,慕榮光威名,出手醫救,榮光方才得以不死。
辛亥革命時候,福建省光復以後,永春儒林人宋淵源奉孫中山之命到閩南進行安撫,宋淵源(永春儒林人),在家鄉時家鄉時與榮光的父兄結交甚好,亦慕榮光,愛其勇猛,重其俠義。且有紳士鄭翹松連同縣裡名流一起聯名,宋淵源便藉機設法把榮光解救出獄。時年,榮光26歲,慨然言曰:“生我者父母,再生我者宋公也”,將宋淵源視為知己,秉承宋公之志,誓以身報國。不久南北統一,宋淵源被選為福建省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員。宋淵源賞識榮光的才華和威望,便推薦他到南京軍官學校受訓,榮光遂深自韜晦,認真讀書,以備將來。
民國二年(1913),榮光前往南洋遊歷,回歸故里時,鄉中少年之輩都傾慕之,前往拜訪,門庭若市,怨恨榮光的人亦更加恨之,正所謂是樂極必生悲。某夜,榮光在友人家中喝醉酒後去上茅廁,時有怨家尋得時機,設勇健者伏襲榮光,榮光醉酒,不敵,身受重傷,危在旦夕。友人速派人抬榮光到醫院醫治。吉人有天相,恰逢英國名醫馬士敦遊歷於永春,馬士敦素聞榮光俠義,慕其威名,就盡其所能地醫治榮光,一個多月後痊癒。
民國三年(1914),王榮光東渡日本,留學於日本東京體育會兵事科,並和同鄉人余逢時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後來,奉孫中山令,與余逢時(永春桃城人)、蕭其章(福建長汀人)由日本潛回福建,策動討伐袁世凱的鬥爭。余逢時、蕭其章策動討袁鬥爭,不料有餘逢時的隨從張某者(已經被北洋軍閥所收買),向北洋軍閥李厚基告密,余逢時、蕭其章在省城福州遭北洋軍閥逮捕,北洋軍閥威逼利誘不成,便將余逢時、蕭其章殺害。榮光因事先奉令趕赴閩南聯絡地方軍民,幸免於難。然榮光秉余、蕭之志,率閩南民軍攻打泉州,未克。袁鬥爭停止後,榮光赴北平體育總會繼續學習軍事,蟄伏待機。

名彰八都山

1917年護法戰爭開始。時蟄伏待機的王榮光聽說粵軍將援助福建,特別趕赴廣東汕頭,向永春人宋淵源建議,永春、南安、德化、安溪及仙遊等民間持有槍械者達數千人,可以收編利用,宋淵源同意。當時閩南各地人等皆聞王榮光在永(永春)德(德化)安(安溪)南(南安)一帶,頗著威名。於此,宋淵源令王榮光進入福建號召福建民軍回響,同時,宋淵源考慮到榮光個性急噪,便物色了烈士趙聲的弟弟趙光(江蘇人)為其助手,並帶王榮光、寧益生(安微人)進竭陳炯明,陳炯明和趙聲算是故交,立刻準其所請,給了王榮光、趙光招撫員的名義。王榮光、趙光遂從廣東帶陳亮、陳春光、王珠篤等十餘人間關入閩,並秘密從廣東海運軍械一批經福建惠安崇武港運抵永春,同時潛投南安八都山,宣示了西南政府北伐的意義以及驅李(厚基)計畫。各綠林好漢,久聞王榮光之威名,遂一致擁戴,服從指揮。
南安八都山中的部隊混集起來,有一千多人,高為國(惠安人,南安八都山首領)等人慾推王榮光為首領,榮光自念趙光乃烈士趙聲之弟,且曾經擔任過團長,具有相當的學識,故情願讓賢退居副席。當時,對南安八都山中的部隊榮光欲稱之為“福建義勇隊,”趙光嫌其範圍狹小,再改稱為“援閩粵軍第一軍,”趙光任軍長,榮光任副司令,名義既定,開始部署一切。

收服朱德才

當時福建戰事吃緊,大埔永定相繼被粵軍所占有,北洋軍閥李厚基大為著忙,急忙將閩南的部隊抽調到戰事前方,用以增加自己的兵力。閩南德化有部隊三營,分別是朱德才(湖南人)、陶質彬(湖南人)、蔡萬春。李厚基將陶質彬和蔡萬春兩營召回,只留朱德才留駐德化,但是陶質彬本人及其部下全部是湖南人,當時南北分歧明顯,陶質彬部在事前倍受北軍歧視,況且奉命調走之時,陶質彬聽到李厚基欲將其部調到省里,先解除全部武裝,然後編作輸送隊的傳言,於是全營官兵皆憤憤不平。當部隊行軍至閩南某地,全營一起譁變,脅迫陶質彬同上八都山落草,陶質彬是個庸懦之人,他到此田地,進退維谷。時榮光聞訊,隻身到陶營對陶質彬進行說降,陶質彬無奈,只好服從眾人之意上了八都山。陶質斌率部到八都山來降,榮光、趙光不勝欣喜,格外款待,原部屬仍歸陶質彬節制。
陶質彬落草八都山後,有湖南人朱建泰(朱建泰,有才華,原任福建某知縣,因為侵吞巨款潛逃,被省方通緝,便亡命於八都山。趙光見其形容枯憔,衣服不整,不用之)與陶質彬因同鄉人,便一見如故。朱建泰勸說陶質彬:“榮光趙光,初到,山中兵力器械彈藥都缺少,恐無有作為。今公所部兵精器利,正可及時發展,況且德化朱德才全營均系湖南籍,休戚相關,若能遊說結連,足可自立,何必依賴他人。”陶質彬欣喜,遂向榮光趙光倡議進攻德化,趙光說“永春閻廣威從前是我的部屬,說他投降不難,我的意思還是先攻取永春”。質彬連忙制止道,“不可。永春閻廣威,身受李厚基大恩,兵多械利,未必就肯歸降。要是他陳兵據守,該地城高池深,我軍械彈缺乏,必然失敗,銳氣已失,德化更難圖了。德化朱德才,與我是同鄉,本有契約在先,此去必定手到功成”。於是榮光趙光便命陶質彬先拔隊前行,自己則率八都山所部,全數下山入德化。當部隊行軍至德化某地,陶質彬先派朱建泰及德化人蔡石泉入城遊說朱德才,朱德才全營官兵多數是湖南人,原來都和陶部一樣受李厚基歧視,痛癢相關,且時局緊張,亦自恐孤城難守,態度早已軟化,及等到陶質彬派人到來,遂親自迎接。朱建泰、蔡石泉運用政治手腕,向朱德才遊說,朱德才果然表示一致,便於五月十一日獻城歸降。

擒殺閻廣威

趙光榮光見陶質彬說降朱德才大喜,便聯合陶朱軍隊,拔赴永春。趙王陶朱所部到永春,令先鋒部隊進行進攻,時萬春寨的守護隊長和排長均系湖南人,一見兵到,便豎起白旗表示投降。再令部兵沿大羽山,乘勢迫攻永春城。民國七年(1918)五月十二日下午四時,陶質彬部兵攻城北環翠亭,榮光趙光部隊宿營五里街梅峰書院。趙光派人持函面見閻廣威,勸降。其時環翠挺有陶部之兵,且春寨、象山寨守軍均降,閻廣威見自己困守孤城,有意歸降,便下令部屬不得開槍。十三日拂曉,榮光命陶質彬和朱德才所部,大炮轟開永春城,擒拿閻廣威。陶朱所部襲占永春城,並於民國七年五月十三日擒殺閻廣威。閻廣威被殺後,趙光與王榮光便有怨隙,因為閻廣威原是趙光部下,趙光有惜意,現被殺,有如失去臂膀,故產生怨隙。
時有王榮光趙光發布檄文,遍貼大街小巷,其檄文如下:
布 告
為布告事,溯自民國肇建,政尚共和,薄海人民方期永享承平,共沾福利,不圖袁世凱窺竊神器,帝制自為,負托背信,幾覆民國,今袁氏雖幸覆亡,而帝制餘孽李厚基,尚久踞閩省,荼毒如故,查李逆本袁氏私人,自入踞吾閩以來,始則擁護帝制,驅逐省長許世英,近復助段毀法,解散舊國會,且剷除異己,捕殺志士,悄盡民脂,誅戮無辜,吾閩人之慘遭蹂躪,久困於水火之中,而莫克拯拔者,已六載於茲矣,本司令嫉惡如仇,誓殲巨憝,此次奉命入閩,召呼各屬志士,協助援閩之師,義旗一指,逆膽為寒,數日之間,收復永德,今者草澤英雄,盡歸約束,士飽馬騰,軍威振奮,行將勇往直前,掃蕩妖氛,拯我人民,奠定閩疆,此本軍之職,亦吾民之所期望也,本司令久歷戎行,治軍素嚴,師行所至,秋毫無犯,凡我民眾,自宜共伸天討,事勿張皇,倘有玩法之徒,冒藉本軍名義,發生越軌情事,準受害人來部指告,定即按律嚴懲,不稍寬貸,特此布告,鹹使聞知。
援閩粵軍第一軍正副司令趙光王榮光
——(摘錄於《閩南民軍演義》,作者許鍛,1938年出版於星洲)
陶朱所部襲占永春城,亦發布布告,自稱援粵民軍,陶質彬為總司令,朱德才為副總司令。
擒殺閻廣威後,永春宣布起義,回響護法。

襲占安溪城

當王榮光趙光掛起“援閩粵軍第一軍”的名義,陶質彬朱德才也揭出“援粵閩軍”的頭銜,名義衝突,旗幟顯分。陶質彬獨樹一幟後,遂自行委任永春縣知事、德化縣知事和籌餉總局長。榮光趙光駐軍城外,見陶質彬如此擺布,盛為憤恨。榮光向趙光言道:“陶質彬自稱總司令,擅自委任知事,設立籌餉局,目中已經全無我們,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應該派人責問,看他如何答覆”。營長高為國表示贊同,趙光勸告道:“現在陶朱結合,又有吳福等依附,兵力強盛,且心懷叵測,吾等不可造次。況吾輩志在回響廣東陳炯明,豈可自起內槓,妨礙大局,此時不妨暫時忍耐,等待粵軍入閩,然後再設法對付。”榮光道:“如此說來,難道永德二縣,將完全由他操縱嗎?以弟主張,須與他平分地盤,如他以為倔強,待弟引兵和這班湖南仔廝殺一場,若不勝利,然後退讓,也消得滿腹恨氣”。趙光力持不可。正在商量間,參謀王珠篤面帶喜容來報告道:“頃因敝友自安溪來書,安溪防守空虛,可以偷襲,請我迅速出兵。”言時即將原書呈上,王趙閱書後喜道:“安溪既有隙可乘,我軍須捷足先登,另謀出路,何必於這些湖南人爭奪這永春之地。但是不知道貴友是何等人?所言是否可靠?”王珠篤答道“這人是安溪城有名的鄉紳,與我又是同姓,早已暗中聯絡,算是同志中人”。趙光說道“既是如此,你可以領二百人先行。”珠篤奉令率隊前導,王趙亦隨後出發。
且說安溪城防軍,只有高義一營,聞知永春德化已經失陷,閻廣威被殺,早已惶惶不安,況安溪楊漢烈及翁藤等又在長坑卓坑等處蠢蠢欲動,接連又報王趙部隊將至。高義自思量兵力微薄,遂帶領知事一起逃離安溪城,跑入泉州。榮光趙光不費一彈,進占安溪城,並委任周欽若為安溪縣知事,陳友成為籌餉局長,休兵數日後,再進至溪口鄉。王趙密令杜信忠部從河市出兵擾泉州清源山,泉州防線吃緊,北軍為縮小防線將溪口守兵撤退至南安石亭,王趙部乘勢推進,直到洪瀨石礱。
正當閩南之事不定時,久居廣東的宋淵源,認為閩事可成,便脫離陳炯明,直接到南安洪瀨找王趙。榮光趙光帶兵迎接,因榮光視宋淵源為知己,便絕對服從宋的安排。王趙所部的各營營長多與榮光接近,佩服榮光的為人和才能,亦均服從榮光。於是宋淵源乃將王趙所部,改稱為“福建護法軍”,宋淵源任總司令,王榮光為軍長,趙光因閻廣威事,與榮光有怨隙,又不敢背叛陳炯明,對易幟一事力爭無效,乘夜遁回安溪。宋淵源在洪瀨通電就職總司令。

鏖兵戰閩南

且說許崇智率領部隊二千人由安溪入永春,召呼陶質彬朱德才部隊出兵攻打莆田。許崇智進攻莆田兵敗後,退返永春。許自顧敗軍之將,聲勢頓失,不願意久駐永春,便任朱建泰為縣知事兼籌餉局長。朱建泰威權煊赫,除陶質彬外,無人能與之匹敵。朱建泰善於結納,永春地方紳士盡被收攏,朱嗜好阿芙蓉(鴉片),日費數十金,窮奢極欲,消耗繁巨。而陶質彬部士兵人數有四千多人,一伙食軍需,全部要靠籌餉局供給,於是陶質彬令朱建泰寬籌軍費,便宜行事。朱建泰大權在握,遂一意剝削永春民脂,除徵收各種賦稅外,大派普通捐數十萬元。過月余,又有殷戶特別捐的名目出現,且數額並無限定,由一班承辦者設法辦理,民眾已經不勝其苦,偏偏朱建泰慾壑難填,未幾,又別開生面,再有所謂的特別補捐之巧設。所謂的特別補捐就是認定前次特別捐,對各殷實戶,間有失漏及認定數額過少者,須再追補,故由籌餉局發出一種通函,略謂“前次辦理特別捐,因承辦時間短促,承辦人未及周咨博訪,多有坐擁雄資,僅聽認捐少數者,為此合理追加補捐,以昭公允……
於是永春民眾紛紛逃洋。榮光多次派遣人員譴責陶質彬與朱建泰,陶朱不但不聽從,反而勾結粵軍尋求幫助,更甚者是誘脅各部將,逼迫他們離開榮光歸順自己,於是閩南諸軍懼怕其勢力而欲服從之。並且榮光所屬軍隊皆在最前線,士兵們多風餐露宿,比起陶質彬朱建泰部盤踞永春德化,安坐後方,升官發財,自然而然相形見絀,都憤憤不平,於是部下們都慫恿宋淵源和王榮光回駐永春。於是榮光於民國八年(1919)夏,率領部將陳亮、陳國輝、謝佐周、黃澤舉、王聯輝、林維善、陳春光、王澄清、李漢升自南安回永春討伐陶質彬朱建泰,陶朱大敗。陶質彬向粵軍司令陳炯明求救。早在宋淵源入閩後,陳炯明害怕陶質彬朱建泰被宋收服,於己不利,乃派政務處處長徐桴藉以調查泉州政治為名,入永春說服陶質彬,陶質彬朱建泰以陳炯明勢大,好作靠山,便有意歸附。今向陳炯明求救,陳炯明便派大軍入閩援助陶質彬。王宋部將楊持平在安溪打敗陳炯明援軍。時靖國軍張貞應宋淵源邀請,也帶兵來永春與榮光會合。榮光張貞所部於永春象山寨、萬春寨等地大敗陳炯明陶質彬部隊。陶殘部敗退入德化固守。榮光料定其必會逃遁,就派各部將分兵進逼德化,而自己親自統領王錫三等將日夜兼行,襲破德化赤水鄉,擊殺粵軍旅長,占領赤水,斷了陳炯明援軍的歸路,於是陳部援軍潰敗,榮光俘虜粵軍統領朱震及其數千兵卒。榮光皆送回鄉路資讓其回家。
是時,王榮光之名名震閩粵,北京北洋政府聞之,顧慮福建之事棘手,若能招降王榮光,福建則無有憂慮了。於是北洋政府派人在北京尋找到當初榮光在北平體育總會的好友,攜帶重金,派其入福建,教授福建督軍李厚基方略,讓李厚基派人向榮光致意,收服之。時李厚基甚是害怕張貞(靖國軍司令),並深知榮光與張貞不合,就乘機以資助榮光彈藥軍餉為條件,企圖說服榮光出兵繳滅張貞部。榮光知道李厚基並非善良之輩,便婉言謝絕。事後,榮光對部屬將領們說道:“張貞雖然和我有怨隙,但是,這是私人之事。張貞的目的也是為了福建人民能實現自治,這才是公事也。因私事而壞了公事,此種行為非我所為也。”恰如榮光此人公私分明,不待私怨者,世間少有!誰說做官皆為利?心底無私真丈夫!

施政永春州

永春連年戰爭,地方兵燹不斷,民不聊生。王榮光兵進永春後,一心想用策略安撫永春兵民,於是民國九年(1920)三月,榮光在永春成立議會,選舉鄭家駒為縣長,後由林懷瑜繼任,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市政變革,主要內容如下:
1、開闢公路,即今“泉州——永春——德化”公路。
榮光認為中國政事之所以廢弛、實業之所以不興旺、將少兵寡、兵用器械日益毀壞、無業游民幾懶惰之徒日益增多、財政收入日益減少、人民自治不見成效,其原因雖然複雜,但是,交通不便應當為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俗語有言“要想富,先開路”),且永春、德化及南安的詩山、金淘等地皆是地處偏僻山地,道路難通,故永春德化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如在水火之間。於是民國10年(1921),榮光為了更好地發展永春,任命鄭玉書為永春公路局局長,設辦事處於永春。為了更好地發展永春,便派部下陳國輝(南安九都人)督辦開闢公路,即今“泉州——永春——德化”公路,收容遊民乞丐參加公路建設。
1920年建成永春城關到南安詩山的公路,此後“泉州——永春——德化”各公路線陸續建成通車,民國11年,榮光就義後,施光烈與黃漢忠(南安人)募股集資續修泉永德公路,到民國14年(1925)全線通車。有了公路,泉(州)永(春)德(化)汽車公司成立了,為泉(州)永(春)德(化)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2、同年春,榮光主政永春,對永春城關、五里街進行統一規劃,進行市政建設。他下令拆除縣城的城牆,在永春縣城建大街(今“八二三”東路)和環城路。民國六年,五里街失火,燒毀店面34間,無人管理,街市一片狼籍。榮光主政永春時,發動本地的富裕人家和海外僑親捐款捐資,於五里街的兩側建起二至三層高的土木結構磚柱騎樓,街道寬達9米,可以使汽車任意通行,稱為大同路,俗稱為“中街”,因為埔頭鄉民來參加建設的人比較多,又名叫“埔頭街”。
榮光在闊庭巷東側建設大菜市,吸引四鄉五里及遠近各縣的人們來此進行交易,以至海外也來這裡採購各種土特產,把南洋的“番仔話”引進到永春,時稱五里街為“巴剎”。五里街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3、設工務局。民國9年(1920)8月,榮光任命施光烈為永春工務局局長,開始修建城關(州內)至五里街公路,長3公里寬5米左右。繼又抽調民工修建永春城關到東關、城關到岵山、五里街到橋頭埔、五里街到仁莊(今永春石鼓鳳美村)四段公路,共長28公里。
4、設教育局,以余超英為教育局局長,指撥各鄉公盟產充作辦學經費。1921年,應榮光和永春社會各界的急切要求,美以美會創辦崇德女學堂,英國長老會創辦育德女學堂,時榮光幫忙徵購土地,在永春金峰山上購得一段土地建設女學校舍,教會則出資興建校舍。(The Girls’ School was opened in 1921 at the wrgent request of Magistrate ong,then of Yung chun Coasty --------摘抄《永春崇賢中學校史資料》)
王榮光就義後,民軍王榮欽、林懷瑜在各界的倡議下,為紀念王恩(即王榮光,字潤中),在五里街創建潤中公學(原五里街忠烈祠,後被火燒毀),鄭兼三任首任校長。
5、嚴令禁止纏足留辮;時雖然革命已久,但永春為山城,革命之潮尚未席捲,大部分永人仍纏足留辮,為使變革順利進行,榮光從其妻子(顏氏)下手,禁止纏足,對兄長進行剪辮子,於此,此項變革得到順利進行。
6、重視體育活動,舉辦永春縣首屆體育運動會。1920年秋,舉行了全縣首屆學生運動會,1921年。派永春中學學生8名選手參加福建省首屆學校聯合運動會,並獲得較好的成績。
王榮光通過市政變革,向永春人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才華,同時越是為永春人民做了有益的好事,使當時的永春縣成為福建省的模範縣之一。正是鵬山巍巍,桃水泱泱,榮光功勳,永著八閩!

智拆宋公府

在建設公路時,必須拆毀許多人的住房,永春人民思想不開化,視房子為祖產,不容拆建。因此,在拆建公路時,阻力比較大,最為突出的是宋宅。宋宅,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名人宋淵源。時該公路正好通過宋公的房屋,房屋必須被拆,宋母不同意,並搬出一靠椅,坐在大門口,揚言說“誰敢拆我的房子,我就找誰算帳。”手下人因懼怕宋公,不敢拆宋宅。榮光聞之,親自到宋家勸說宋母,宋母大罵榮光,“是你個小兔崽子,也敢來拆我祖宅”。是因榮光少時被擒入獄,宋淵源知其才能及聲望,便會同同鄉紳士鄭翹松將其解救出監獄,時榮光對淵源說“生我者父母也,再生我者宋公也”,感其救命之恩,榮光也稱宋母為母親。榮光用語言騙走宋母,當宋母離開大門後,便命人拆掉宋宅,並致信給宋公淵源,說明緣由,宋淵源深明大義,不以見怪。榮光膽識令人信服!

收銀充路款

在拆建公路時,有一富有的商人,因為家在路邊,必須被拆建,其不願意,邊私下求見榮光,送給榮光一罐銀圓(白銀),想得到榮光的許可,不拆其屋。榮光笑而接納,並對該商人說:“銀圓照收,充公作為開闢公路的費用,本人代表永春人民對你捐款建公路表示感謝。但是房屋必須拆掉。因為建設公路乃是利縣利民的大事,豈可因為個人利益而毀了大事。”同時命人將此事公布於眾,引以為戒。時人對榮光的此作為大加讚揚。

最後歲月

榮光生性坦率,胸無城府,對人不記舊怨。雖然有人與其仇怨很深,但是,若對方一言引咎,榮光則仍象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他。榮光本人無有私人積蓄,生活極為儉樸,亦不好聲色犬馬。在戰場上,都是和士兵們同甘共苦,一有戰利品,也是均分給各部將士兵,自己不留半點。
榮光膽色過人,每逢戰爭,都是身先士卒,進攻則衝鋒在前,退守則親自斷後,也經常獨自離開部隊,獨身與敵人作戰,出入無常,無人能知道其行蹤。且榮光不拘泥於一得一失,胸中正氣浩然,視生死富貴如草芥,對於陰險狡詐之人也是推誠至腹,不再疑慮他是否有其它想法或詭計,因此,榮光免不了要中人奸計,為人所出賣。
民國九年(1920),陸榮廷以廣東廣西兩地為禮,投靠北洋政府。事出突然,援閩粵軍全部轉移,西進討伐陸榮廷,北洋軍閥福建省督軍李厚基乘機帶兵進攻陳肇英及張貞許卓然之部,逼走他們。故福建省除了王榮光與楊漢烈所管轄的各縣之外,全部失陷於李厚基手中。民國十年(1921)春,命令王獻臣蠶食仙遊,榮光部屬吳威退守永春。同年夏,李厚基派馬步云為閩南剿匪總司令,進攻安溪楊漢烈部,榮光出兵援助楊漢烈。馬步雲則分兵數路進攻,榮光也分兵拒之,戰爭持續一個多月,榮光彈藥用盡且無外援,暫時敗守永春。同年八月,馬步雲率部進攻永春,榮光抵敵不住,退守永春德化邊界。李厚基乘機在永春進行清鄉,敲詐勒索,逼迫永春人民種植鴉片。
時宋淵源微服入廣東,向粵軍求援,並且寫信給榮光,勸說榮光,要其暫且忍耐,等待時機到來再作行動。於是榮光立即遣散大部分隊伍,讓他們各自駐紮在閩南各地,各自發展,而自己則依守部將周廷雲,駐軍德化縣梓溪,時有與閩南各部將來往,並對各部將進行勸勉,曉之大義,暫忍待機。
民國十一年(1922)四月,孫中山領導第一次北伐,同年六月十六日,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第一次北伐失敗。宋淵源進竭孫中山於永豐艦,建議先在福建取得根據地,然後回師討賊。孫中山採納建議,決定收編福建省民軍為討賊軍,委任王榮光為第一陸軍司令,駐永春、德化;盧興邦為第二路司令,駐閩北;吳威為第三路司令,駐莆田、仙遊;楊漢烈為第一支隊長,王振南為第二支隊長,設第五路指揮部於南安鳳巢山。宋淵源立即寫信給榮光,要求榮光迅速集合各部將做好準備。榮光受命後,急於行事,馬上寫信給永春、德化各部民軍,約期在德化會商。
殊料,所屬民軍德化人林清龍、南安碼頭人陳國華、蘇宗敬等早已經暗中叛變,與李厚基通謀。林清龍、陳國華皆是榮光部將,關係還算好,榮光對他們信任有加,不存疑慮。林清龍、陳國華利用榮光無城府的弱點,寫信給榮光,請榮光到其駐軍地德化雙翰商量軍事,擁戴宋淵源,榮光信之,欲往。部將周廷雲、蘇萬邦、李金鏢、尤賜福、鄭經邦、王其國等人盡力勸阻,說“陳國華今剛從廣東回閩,其在廣東情況如何,不可知也!不可輕信他言而隻身犯險。且鴻門宴時有發生,司令當慎之。”然而榮光深信林、陳皆是舊部,不會害自己,堅持前往。部將周廷雲再勸,要求榮光若要前往,必須多帶人手,最好帶兵一排前往,方為上策。然榮光自持武功甚好,不懼,只帶數名衛兵前往。榮光等人行至德化雙翰鄉,林清龍、陳國華、蘇宗敬厚宴款待榮光,並在另外一地特別犒賞榮光衛卒。待榮光酒醉就寢後,挑選身強力壯的武師及士兵數十人,前往擒拿榮光。行至榮光房中,榮光驚醒,一躍而起,用槍殺死兩人,其餘之人繼續撲上搏鬥,榮光拿起房中椅子,又打死兩人,其他人雖圍攻榮光但無人敢再近身。稍時,士兵們拿來石灰,擲向榮光,榮光頭部中石灰,眼睛被弄瞎。士兵們撲上,用木棒擊中榮光後腦,榮光暈而被繩子絆倒,眾人湧上,擒綁住榮光。榮光所帶衛卒全部被殺。此乃民國十一年秋所發生的事情。
林清龍、陳國華、蘇宗敬在德化縣雙翰誘捕王榮光後,打斷筋骨,裝入竹籠,星夜解送泉州城,讓榮光部將陳國輝、周廷雲等劫救不及。
時北洋軍閥李厚基部張清汝親自說降,榮光不屈服,笑曰:“男子漢死就死了。革命黨人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張清汝說:“那我就不能保全將軍您了。”榮光笑曰:“用不著像你這樣的人來解救我!”並問旁觀者,“汝等知道泉永公路已達何處?”有知道者說,已經到達某地了。榮光仰天大笑“余則不死矣!”遂引頸就戮。北軍有見者,皆感嘆服之,曰“真鐵漢也!”八月十四日,王榮光在泉州被北洋軍閥李厚基部張清汝殺害,年僅37歲。可嘆榮光一身武藝,豪氣沖天,竟死於小人陰謀之中。
一九二二年就義時的王榮光一九二二年就義時的王榮光
時宋淵源聞聽榮光被害,急忙趕回閩南,安撫榮光舊部。榮光就義十多天后,王永泉在延平回響許卓然部,從古田出兵襲占閩侯,李厚基兵敗逃離福建,福建事稍定。
對於榮光之死,有另一說法:為了逼降王榮光,張清汝是慢慢地對其進行活埋,意在逼迫榮光投降,未料榮光至死不屈。民國十三年,榮光部將陳國輝派郭孝昆(永春石鼓人),到泉州為王榮光拾遺骸時,還發現骨頭上還有鐵鏈一條,可見榮光被殺害時的慘烈。
殺害榮光者,有一說法是王永泉(《永春縣誌》,1990年版),此乃以訛傳訛,且有王永泉與許卓然合兵打敗李厚基(《王司令榮光別傳》,聖教印刷所出版,20世紀30年代書),由理不應是殺害榮光之兇手,所以此說法誤也。殺害王榮光之人應系張清汝,此說法出自《東熙王氏族譜》,1940年版,此譜修於1940年,距離榮光就義只有18年時間,較真實。另有書《王司令榮光別傳》,(聖教印刷所出版,20世紀30年代書)亦是這種說法,較真實,可信也!

後 記

榮光就義後,其所屬部隊分駐軍於泉州永春各地,而且勢力大肆發展。其中以陳國輝為最。時陳國輝鎮守永春,民國十三年(1924)夏,陳國輝倡議在永春金峰山頂續修公園(原先,榮光曾經在永春金峰山修建公園,未完成),並拾取榮光遺骸葬在其中,立碑題字,以示後人。宋淵源當時正好在永春,便贊成並出資修建,於是立碑題名為潤中公園,時通往潤中公園的路被稱為潤中路(今崇賢路)。
民國十二年(1923)孫中山為了紀念王榮光,特派人到日本橫崗為榮光鑄造半身戎裝銅像一尊,重九千克,並親自題字,送榮光家人以作留念。1954年土改補課期間,該銅像被工作隊錯誤地認為是反面人物,逼迫榮光後人以廢銅之價賣掉,後被熔化。
公元二零零五年,永春東熙王氏族親理事會給王榮光掛上牌匾“功著八閩”,該匾現掛於永春東熙王氏宗祠。
二零零五年東熙王氏族親理事會為王榮光立匾二零零五年東熙王氏族親理事會為王榮光立匾

歷史評價

史家有人贊之曰:世每稱古,今人不相及,陋矣。如榮光之嗜義逾渴,百折不挫,至殺身以酬知己。雖豫讓季心輩何多遜焉。豈所謂不為威惕利疾者耶。且勇於建設,動裨政術,尤非凡嗔目語難者所可同日語也。疏中寡慮殞命非所未見其止惜哉。然世之以術自多者每因顧望周章失功名之空,會相提並論。未見齊失而楚得也。————摘《王司令榮光別傳》
知名教授李晉江稱之為“民主革命家”,評之曰:是一位愛國的民主主義革命者;一位為社會謀福祉的建設者;一位胸懷坦蕩的革命者;一位不怕犧牲的革命者。————摘《炎黃縱橫》
曾孫文喜有詩讚之:
軍閥橫行禍亂生,投身革命為民殤。
八都山上英豪聚,永春州內威名彰。
安南永德諸魁服,學路商工市政昌。
逆屬設謀身就義,世人景仰頌榮光。
太史公司馬遷曾有雲,“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榮光此人,當重於泰山也,此言用之亦不為過也!

相關書目

由於榮光早亡,所記載的史實偏少,且一些真實材料在1954年土改補課期間被毀壞,加之年代比較久遠,材料零散,涉及範圍較廣,成文較難。本材料參考書目較多,未能一一列舉材料出自何書何頁。具體參照數目如下:
▲《閩南民軍》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泉州市委員會、漳州市委員會主編,1995年9月
▲《閩南民軍演義》,作者許鍛,1938年出版於星洲
▲《永春縣誌》,民國版,1930,鄭翹松
▲《永春縣誌》,梁天成主編,1990年10月
▲《德化縣誌》,德化縣委主編,1992年4月
▲《永春崇賢中學校史資料》,孫建斌主編,2004年6月
▲《永春縣文史資料》,第3、5、6、9輯
▲《閩南古鎮五里街》,五里街鎮人民政府主編,2007年10月
▲《王司令榮光別傳》,聖教印刷所
▲《閩南民軍》,福建民軍史料選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年。
▲《宋淵源先生傳略》,許清源
▲《泉州文史資料》,第九輯
▲ 崇道報《永春十八年來大事記》
▲《泉州市志》,泉州市委主編
▲《東熙王氏族譜》,1940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