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戰爭(德國王朝戰爭)

王朝戰爭(德國王朝戰爭)

王朝戰爭,指德國王朝戰爭,是1864年到1871年普魯士為統一德意志進行的三次軍事行動。

第一次王朝戰爭是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對丹麥的戰爭。

第二次王朝戰爭是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普奧戰爭

第三次王朝戰爭是1870年普魯士進攻法國的普法戰爭。最終以普魯士一方的勝利而結束,統一了整個德意志。

基本介紹

  • 名稱:王朝戰爭
  • 時間:1864—1871年
  • 參戰方:普魯士;丹麥、奧地利、法國
  • 結果:普魯士獲勝,統一德意志
  • 主要指揮官:威廉一世、俾斯麥、毛奇等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第一次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占領著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兩個公國。其中,霍爾斯坦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而什勒斯維希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併入本國版圖。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占有什勒斯維希,奧地利則得到了霍爾斯坦。

第二次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霍爾斯坦,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併了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而且還占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占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特)。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篡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占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範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