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群

王景群

王景群,原名王景存,字覽豐,號鐵山人,博藝軒主,孟子故里鄒城人。師承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現為中國名句印章館館長、中外酒文化書畫院副院長、濟寧市殘疾人書畫家協會顧問等職。先後為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己故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劉炳森,肖像外交家袁熙坤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審馬悅然等國內外名人治印百餘方,其単刀邊款也因風格獨特而廣受好評,作品被多家機構收藏。

山東印人素有遊藝四方的傳統。雍正朝的高鳳翰仕途不順,轉而遊藝安徽江蘇,終成“揚州八怪“之一傑。安丘張在辛隨周亮工游,在南京結識鄭簠,由此留下一段藝壇佳話。濰坊王石經遊藝南北,入十鐘山房拜陳介祺為師,潛心印藝,亦為一代名手。王景群繼承了山東前輩印人的傳統,遊藝京滬,開拓眼界並廣泛汲取養分。他在北京拜劉炳森先生為師,得其親炙,於藝理有所感悟的同時,創作日豐,又為諸多名家治印,聲譽隨之鵲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景群
  • 別名:王景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鄒城市
  • 出生日期:1963年5月
  • 職業:書法家,篆刻家
  • 代表作品:《中國名句印譜》,《歷代名家閒章印譜》,《洪丕謨書名印譜》
藝術特色,主要作品,圖書序言,

藝術特色

王景群的篆刻藝術主要體現在秦漢印風上,璽印其它較少,沖切並用,以平正光潔之姿出之,方圓兼備,又顯得挺拔犀利,朱文高於白文;在浙皖兩派之間,加之黃、鄧影響,形成了收放自如、遒麗古拙的風貌;邊款篆隸草真皆有,單刀邊款最具特點及功力。曾遍臨顏柳,參以褚意,又上溯魏晉,深得二王筆意,形成了疏朗俊美的書風。

主要作品

著有《中國名句印譜》、《中國名家閒章印譜》和《洪丕謨書名印譜》(與華政教授丁建順合作);《王景群書法篆刻選》、《博藝軒書畫印文選》正在整理中。曾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張延齡手抄孟子》、《沉香收藏》,連環畫魯迅小說《一件小事》等三十餘部書籍封底篆刻;偶發散文。作品和事跡曾在中國書畫報新民晚報、齊魯晚報、人民網、鳳凰網等媒體上轉載報導。
王景群篆刻作品王景群篆刻作品
人生經歷
王景群在認真的篆刻印章 晉森 攝
王景群是鄒城市北宿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的他,在一次趕集時偶然接觸到了篆刻,從此痴迷上這門藝術。2012年底,王景群獲得中國“蘭亭杯”大賽三等獎,並相繼給前外交部長李肇星、瑞典諾貝爾終身評審馬悅然等國內外名人篆刻印章。
“趕集”讓他迷上篆刻
50歲的王景群出生於鄒城市北宿鎮大賈后村的農民家庭。在他四歲時患上了小兒麻痹症,儘管積極治療還是落下了走路跛足的後遺症。國中畢業後,王景群一次在北宿鎮趕集時,偶然看到了一個在集市上篆刻的人,他蹲下看得入了迷,並決定自己也要做篆刻。回家後,他先從學習臨摹,開始了自己的自學生涯,“但自學進步比較慢,所以我想拜師學藝。”王景群說。
王景群
1984年,王景群進鄒城拜當地有名的孔佩先生為師學習刻字,但不幸的是,孔佩先生二十六天后突發心臟病去世。“我當時說服師傅的家人,把師傅的店鋪先接了過來,讓我在城裡有了個立腳之地。”王景群告訴記者,不服輸的他又開始遍訪名師,繼續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
1992年前後,王景群到北京拜訪著名書法家、中國文聯副主席劉炳森先生。不料介紹人中途退出,加上劉炳森比較忙,王景群連續等待三天都沒有見到。“當時想不見到人我就不回去。”王景群告訴記者,幾經挫折後,王景群終於見到了久仰大名的劉炳森。王景群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後以及他的真誠,讓劉炳森深受感動,並當場表示想給王景群寫一幅字。王景群回憶說:“我說了四個字,‘室靜蘭香’,他連聲說好,這也正是他喜歡的內容。”從此以後,王景群和劉炳森結下了緣分。
“劉炳森老師實現了我人生的追求和價值,給我帶來動力,讓我終生難忘。”王景群很有感觸地說。近些年來,不滿足於現狀的王景群又遊藝於京、滬等地,先後求教於書畫鑑定大師徐邦達、著名篆刻家熊伯齊、劉一聞諸先生,並得到他們的指點。
先後為多位名人刻章
王景群在篆刻上曾摹刻了數百方秦漢古璽,又潛心研究明清流派印藝,篆刻藝術主要體現在秦漢印風上,朱文高於白文;在浙皖兩派之間,加之黃、鄧影響,形成了收放自如、遒麗古拙的風貌。王景群對篆刻的痴迷和堅持,讓他獲得了成功,現為中國名句印章館館長、濟寧市殘聯書畫家協會顧問等。
在篆刻界有了名氣之後,王景群先後為前外交部長李肇星,恩師劉炳森,肖像外交家袁熙坤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審馬悅然等國內外名人治印百餘方,其單刀邊款也因風格獨特而廣受好評,書法篆刻作品得到大家的認可。“給李肇星部長前後刻了兩次,都是姓名章,第一次刻得比較小,可能李肇星部長看到我寫的比較好,又讓我刻了一次,讓他比較滿意。”王景群表示,“下一步把篆刻完成的百方中國名句印章,籌備成印章館,讓更多的朋友了解國學和書法篆刻藝術,再為中國的文化產業做一點貢獻。”
談起成功,王景群很低調,“作為一名肢體殘疾患者,我深深地明白身體的殘障,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多大的困難,給我至親的家人帶來多大的痛苦和負擔。但我堅信,我們殘疾人的生命,依然可以燦爛如花,綻放出獨特的光彩。”王景群堅定地說。 (來源:齊魯晚報)
洪丕謨書名印譜創作記
丁建順/撰文報導
洪丕謨先生仙逝近五周年之際,全套99方的《洪丕謨書名印譜》創刻完成。
洪丕謨先生生前有“江南才子”、“上海灘上一枝筆”之稱。他一生編著創作出版了125種著作,其“洪體”書法亦為世人所稱道。有感於成為洪先生的入室弟子後,我有幸在書藝研習和學術研究上得先生親炙,獲益匪淺,這為我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想自己研究中國傳統書法、篆刻和繪畫藝術史成果頗豐,三本學術論著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且奠定了我在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地位;中篇小說發表多部,有六篇被《小說月報》等刊物轉載,《碉堡》還被選入人民文學出版社權威的年度選本《21世紀年度小說選·2008中篇小說》,且引起了海內外的熱評。更為可喜的是,我創作的50萬字的長篇小說《收藏家》在2008年被列為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在2009年又被列為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項目,小說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書法上也大有收穫,形成了自己的書風,企業家和書畫愛好者紛紛購藏我的書作,僅去年夏天就由畫廊售出數百件……
常言說學生是老師的作品。我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除了自己勤奮工作和方法正確,更與當初洪先生的指導和他的精神鼓勵密不可分。為感謝恩師的栽培,在我完成《金石千秋——中國古代篆刻審美評說》一書時,自然而然想到要用金石篆刻這一載體為老師做件事情。前賢錢君陶曾創刻《魯迅筆名印譜》,當代劉一聞創刻《心經》套印,想洪先生生前出版125種著作,而我又收齊了這些著作的所有版本,可以為先生創刻一套《洪丕謨書名印譜》,唯洪先生才享得此殊榮。見賢思齊,於是馬上動手運作。我計畫在洪先生著作中選出96本較重要的刻96方印章,再刻一方“洪丕謨書名印譜”和“蒲齋珍藏”、“蒲齋墨匯”,以應九九之數,寓意傳之久遠。
感謝明雲四寶堂主人曹民福的鼎力相助。
曹民福先生得知我要為洪先生創刻一套印譜後,先為我收集了150方壽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上好印石,後又為我引薦篆刻家王景群先生。人際交往講究一個緣字。待王景群先生創刻了十來方印章,我細細品鑑覺得不錯。為慎重計,我又將印章讓姜玉珍先生過目。待得到了姜先生的認可,我才選出品質、印鈕、色彩和造型俱佳的印石請王景群刻制。
感謝王景群先生的傾心創刻。
王景群字覽豐,號鐵山人,為山東鄒縣亞聖孟子故里人氏。1963年生,自幼學書習印。曾遍臨顏柳,參以褚意,又上溯魏晉,深得二王筆意。在篆刻上曾摹刻了數百方秦漢古璽,又潛心研究明清流派印藝。成年後的王景群前往北京學藝,拜書法名家劉炳森先生為師。在劉先生的悉心指導下,王景群刻苦研習,於書藝印藝大有收穫,逐步形成了疏朗俊美的書風,亦形成了亦剛亦柔,收放自如,於方寸間顯現萬千氣象的印風。王景群先後為其恩師劉炳森、外交家李肇星、雕塑家袁熙坤、美國華人藝術家協會主席蔡楚天等各界名人治印百餘方,其單刀邊款也因風格獨特而廣受好評。
王景群曾為多本著作刻制封面或封底印章,他的篆刻與書法作品在多種報刊雜誌發表。這次王景群先生接受禮聘為洪丕謨先生書名創刻套印,他自知意義重大,一者是我作為弟子奉獻給恩師洪丕謨先生仙逝五周年的祭禮,二者他也欲在篆刻藝術上有一番突破和創新。王景群苦思冥想多時,暑期返回鄒縣老家,花兩個月設計出了全部印稿。金秋時節,王景群重返上海,一鼓作氣創刻畢99方印章。他又反覆撿視斟酌,將不如意者重刻,歷時一年總算大功告成,此舉亦得到姜玉珍先生的高度讚賞。
觀賞如秦皇陵兵馬俑一般排列的印章陣,我和王景群感嘆良多。有人曾懷疑我有否定力主持完成這項工作,亦有人懷疑王景群有否能力創刻出這套印譜。常言說事在人為,有此心有此能力又有此定力,創刻完成的《洪丕謨書名印譜》比預想的還要好些,足以告慰洪先生的在天之靈。
99方印章靜靜陳列於蒲齋書案。印花和邊款已經精拓完成,願此凝聚了我、王景群和曹民福三人不少心血的《洪丕謨書名印譜》能順利出版。
2010年元月3日於蒲齋

圖書序言

劉一聞(丁建順編著/王景群摹刻)
庚寅仲冬,丁建順引王景群攜《歷代名家閒章印譜》來得澗樓請我作序。丁建順是我多年朋友,著述頗豐,除研究中國藝術史外,小說創作亦取得不俗成就。寫作大都在電腦上擊鍵輸入,但仍然是件累人且持久的工作。可丁建順於寫作之餘陶冶金石篆刻,出版了《金石千秋》一書,同時輯錄其師洪丕謨先生著作96種,延聘印家刻製成《洪丕謨書名印譜》,接著又策劃摹刻了這套《歷代名家閒章印譜》。而丁建順延聘的印家則是我的山東老鄉,來自孟子故里——鄒城的王景群先生。
我和王景群緣結篆刻。據王景群自述,數年前他參觀山東臨沂王羲之故居內的劉一聞藝術館時,他對展廳內那些各具風貌的篆刻、書法、墨竹和壁龕中陳列著的反映我藝術創作和學術狀況的二十餘種著作極為敬佩,繼而萌發出來上海拜訪我,當面聆聽我詮釋篆刻藝術的想法。
王景群自幼因患脊髓灰質炎而跛右足。雖行走不便,然其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圭臬,經數十年浸淫,練就了一手嫻熟的技藝。檢閱其摹刻的《歷代名家閒章印譜》,除了得益於秦漢古璽,還可以感覺到他對明清以降的流派印藝所下的功夫。此印集收入的96方閒章大都為歷代名家所創刻的閒章佳作,而將下限寬展至現當代,也足以顯露了其不薄今人的審美取向。以此法對中國篆刻史作一番系統的溫習和回顧,也不失為篆刻藝術的借鑑傳承之道。欣賞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可以得窺王景群融南北刀法與篆刻理念於一體的功力所在。
考察中國篆刻史,舉凡獲得成功者,無論是上溯秦漢還是師從明清流派,篆刻之道的實質在於繼承傳統和探索創新。
我曾經說過,當篆刻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後,你就會對從屬於法度的若干關係,重新作一番的思考。藝術創作必須具有法度,這是進入到自由王國的先決條件。然而對法度可以有比較寬泛的理解,即法度是前人定下的一種必須遵守的程式,此其一;也可以是把握傳統的精確內涵後,所創的新的遊戲規則,此其二。從前者看,法度是難以改變的。而從後者看,法度則是開放的,有生命力的,我傾向於後者。
初入門者,以第一種法度為要旨。當進行到第二層次時,後一種法度開始顯現其作用。此式即為技進乎道。所以,我認為對法度的理解至關重要。有的人十分勤奮,創作狀況也可以,但思想觀念對法度理解不透,所以拘泥於某種程式,不敢逾前人設定的雷池半步,結果只能亦步亦趨於前人。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不乏其例,像吳琚、錢南園等就如此。
我想所謂的法度是對傳統內質的把握,而不是對某些條條框框的拘泥。正是從這一點上看,率逸不一定無法度,而整飭不一定就有法度,而創作的形象因此也會具有獨特的內涵。所以,在這裡我以為法度是一個前提。法度不是如何去破,而是如何去理解。歷史上那些創作成功的名家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有不少熱愛篆刻藝術者曾向我提出,在具備了一定的創作功力之後,是崇效工一路刻印風格還是放一路的刻印風格為好?要我說,這兩種風格都好,關鍵在於要按每個人的基礎來決定。這個基礎,首先包括審美高度、功力深度和理解角度,當然還要揉進作者的性格特點來作考慮。在逐漸步入自己的創作狀態之後,對於前代作者作品的借鑑和風格取捨,在此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一點上,王景群做得較好。他具有長期治印的經驗積累,具有開放性接受各派篆刻理論的態度。在完成了《洪丕謨書名印譜》和《歷代名家閒章印譜》後,還計畫創刻一套《歷代名家格言印譜》。
我以為,有著對篆刻藝術的熱愛,有著紮實的基本功,有著有見識的朋友的砥勵,有著持之以恆的精神,王景群欲登上篆刻藝術的大雅之堂,便是可以期待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